(二)武术传播“三环节”
尽管武术传播过程呈现出了显著的复杂性特征,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武术传播的四项基本要素存在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四项基本要素依据相关规则排列组合且承担着各自的责任,并共同推动着中国武术传播。武术传播四项要素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形成了武术传播的三个基本环节。
1.武术传播内容的传出方式
从根本上来说,武术传播内容的传出方式会受到武术传播者传播目的的决定性影响。通常情况下,武术传播者能结合实际需求选择最佳传播内容,同时借助可行性手段传播具体内容。以师徒传播为例,师父会基于自身经验和具体体会进行考虑和筛选,在此基础上利用包括口传身授在内的多重形式来传播武术道德和武术技术内容等。分析师徒传播的过程不难得出,师父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其选择武术传播内容的具体标准。很多学者在所撰写的著作中指出,师父仅可以把武术真谛传授给掌门接班人,除掌门接班人以外的徒弟仅会被传授一些表面化的内容,很多情况下嫡传弟子同样没有机会领略和见识师父的“绝招”,因为师父需要凭借自身的看家本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所以说不会随便把自己的“绝招”传授给他人。
对于学校武术传播而言,武术教师会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准确掌握中国武术的内容和技能,由此达到预期的武术教学目标或者武术传播目标。倘若武术传播对象是国外学生,则往往需要借助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有机结合的方式传播武术,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预期的传播效果。
由此可见,传播者与传播对象务必要具备同一种“代码”,同时这种“代码”要双方都理解,这是确保武术传播渠道保持通畅状态的基础性条件。在武术传播过程中,绝大多数武术传播者会运用特定手段使包括武德在内的多样化文化内容附于技术上,大力传播武术文化,认真履行相关责任和义务。需要注意的是,包括武德在内的多项武术文化的内容同样是不容忽视的武术传播内容,武术礼节是传播武德的一条有效途径。
2.武术传播内容的接受
综合分析武术传播全过程会发现,接受武术传播内容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环节,这个环节会涉及的常见问题分别是传播者选用的传播方式、传播过程的阐释方式、传播对象的武术知识和理解能力等。要想使传播过程有序进行,就必须采用最适宜的方式方法阐析传播方式与传播过程,同时传播对象要储备丰富的武术知识、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就这个环节来说,武术的传播与武术的接受是同一事件的不同方面。
一般来说,武术传播内容的接受和武术传播效果存在很大联系,换句话说就是关系到既定传播目的的达成情况,所以说武术传播过程中务必要兼顾武术传播对象的接受水平和理解水平。 例如,相对于传统的108式太极拳,经过简化的16式和8式太极拳获得的传播效果更好,原因在于传播对象接受较少的传播内容往往更容易一些。
3.传播效果的反馈
传播效果的反馈是武术传播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反馈最初只是生物学领域的名次,发展至今被诸多学科领域广泛应用。从理论层面来说,倘若武术传播的反馈环节不复存在,那么传播过程也就达不到完整性要求。在传播中国武术的过程中,传播对象不断接受具体的传播内容,同时基于自身具体的感受和认识做出反应,向传播者反馈相关信息。要想使传播效果更加理想,就务必积极探寻武术传播和传播反馈之间的平衡点。作为一名武术传播者,建议其结合传播对象的反馈信息来有效调节和优化自身的传播行为,从而使传播效果获得大幅度改善。换句话说,武术传播效果是传播者向传播对象传播信息以及传播对象向传播者反馈信息的过程,如此才称得上是达到完整性要求的传播过程。
举例来说,要想对我国武术馆校传播效果形成全方位了解和认识,必须对我国各个地区的武校展开全方位调查和深层次研究,同时针对武校的社会效益展开全面考察,保证对武校做出的社会贡献有清晰明了的认识。倘若考察结果是武校的社会效益不尽人意,表明武校仅能获得短时间内的经济效益;倘若考察结果显示武校的社会效益好,表明武校往往能获得长时间的经济效益。要想加快武术馆校的自身发展,这种反馈是必不可少的。再如,倘若散打王争霸赛反馈效果能将中华民族精神与武术精神充分彰显出来,即可将其称之为有效传播;倘若这项赛事是传播血腥和暴力的恶性传播,则相关部门应当对这项赛事实施限制或者直接予以取消。
三、武术传播的功能
(一)武术传播的文化功能
1.促使武术拳种流派密切交流且更加多元化
武术传播能增进各个拳种流派之间的交流,这里所说的交流主要是指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的交流,而持续交流对新拳种或新流派的形成有催发作用。举例来说,太极拳传播过程中就相继形成了诸多太极拳流派,陈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太极拳流派;在南拳传播过程中,蔡李佛拳经历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少林思想长期影响下,别具特色的少林拳派慢慢形成和发展着。从整体来说,诸多武术流派和拳种都是在武术传播过程中缓慢形成和发展而来,这充分彰显了武术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相适性。对于武术传播过程而言,在坚持不懈的创新过程中要始终和社会发展同步,但为创新而创新的做法显然是不可行的,按照自身意愿任意改革的做法显然也不可行,务必要在创新中保留传统。举例来说,尽管少林拳先后经历了无数代人的创新,但发展至今的少林拳依旧保留着传统精髓,这也是少林拳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快速推广的重要原因。
2.有效推进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的传承进程
武术传播的关键性功能就是传承与传播文化,武术传播能加快推进武术世代传承者对武术技术与武术文化的传承,能有效增进武术文化和其他文化之间的关联。综合分析武术传播过程会发现,某些拳种流派采取纵向传播方式,某些拳种流派采取横向传播方式,这两种传播方式都有助于保存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的传统,使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的流传速度有所加快。
3.加快推动武术拳种流派理论和技术的增值
武术传播的又一项文化功能是积淀和增值文化。纵观中国武术发展历程会发现,武术在不间断的传播过程中逐步积淀和堆积。中国武术文化积淀程度主要会受到武术传播时间的作用,积淀程度会随着传播时间的增加而有所增加。这里所说的积淀使得武术理论更加多样化,也使得武术文化理论体系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武术技术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武术技术水平呈现出持续提高的发展趋势,武术内涵呈现出日趋深邃的发展趋势,而这些发展变化都与文化传播规律充分符合。
文化世代传播是人类文明成果得以积累的基础性条件,从本质上来说文化并非是零碎的或者会在短时间内消失的,相反文化是一种社会沉积,文化底蕴会随着沉积时间的增加而变得更加深厚。但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文化传承和沉积过程并非是简单化和机械化的过程,整个过程并非是固定不变的,整个过程是文化持续增值的过程,弘扬、舍弃、借鉴、创造都存在于文化增值过程中,最终可实现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的增值。
针对武术传播的文化功能,我们有必要科学开展武术传播活动,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武术传播功能,由此有效夯实武术理论基础、提高武术技能水平、推动武术健康发展。
(二)武术传播的负功能
矛盾体和“双刃剑”普遍存在于所有事物中,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仅存在好的一面,武术传播同样是这样。尽管武术传播具备文化传承功能,但也有一些负功能是不容忽视的,这些负功能会对武术传播效果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就民间武术来说,其往往凭借师徒传承形式达到传播目的,师父将武术技术内容传播给徒弟时,不可避免地会把一些封建色彩浓厚的宗法派系和江湖义气传播给学生,徒弟学习这些武术技术时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师父持有的价值观念,由此对学生的性格发展形成显著作用,而性格会对个体行为产生深远作用,如果徒弟将这种价值观反映于自身行为中则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很大影响,这正是武术传播内容直接形成的副作用导致的。
就现阶段来看,武术传播盛行于我国各个地区,绝大多数武校采取重视经济效益、轻视社会效益的发展方针,这也导致尽管一些学生在武校学习和掌握了诸多技击术,但学生缺失道德规范的问题会使其产生不利于社会安定和社会发展的行为。
“散打王”比赛开展不久就发展成为了武术传播先行军,并且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一方面,“散打王”比赛借助媒体力量向社会各界人士传播武术,将很多人的注意力吸引到武术上来,带动很多人成为中国武术的习练者和研究者,在一定程度上夯实了中国武术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为数不少的人指出“散打王”比赛过于残酷,暴力和血腥的内容过多,使群众对武术形成曲解的可能性很大,倘若果真如此,则这就是武术传播负面效果的具体反映,即武术传播的负功能。通常情况下,武术传播负功能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相关人士未能精准掌握武术传播内容。因此,政府、组织以及个人,在传播武术的过程中务必要把采取哪些方式方法发挥武术传播积极功能考虑在内,使武术传播的负功能减少至最少。
浏览38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