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关

立关书人,今邀到左近邻居戚友兄弟叔侄人等,各人自 愿,敦请拜到AA西宾名下,习学武士拳、枪榜[棒],二项俱学, 训诲日期,随时教诲。习徒者朝夕舞扬不歇,训师者昼夜传教扳 撤。倘若师留不严,乃师之惰;弟子好嬉不练,乃身之过。望开 茅塞,而吾感激无淮[涯]矣。

关书

立关书人左等,窃惟持己接人,守分为奉;止奸御盗,用 武防身以故风淳俗美,在乎发政施仁;治乱持危,必也文兼武 备。遇文王用礼乐,世以兴仁忍让之风;逢桀纣动干戈,诚有不 得不然之势。由此观之,国以甲兵而卫外,民以拳棍而防身。此 上下相同之理也。余等生居于世,守分安农。无如积弱成懦,事 事受人欺凌;法远山高,每每被强掖制。法条虽肃,有理难伸;弱 莫强何,含冤受气.诚有不立不生之势,常怀家倾事败之忧。是 以无可奈何,爰集同人,敬请       先生,恭迎敝舍,教演拳棍,惟 冀循循善诱,俾得武艺高精,谨之防身,可使出人头地,庶几奸盗 之辈,莫生觊觎。而持接之间,当存恻忍也已。

学武关书

立关书人左等,盖闻文学足以辅世,武事可以防身,武 之一事,人生所不可少也。我党青春之辈,虽无文质,可立武功。 如不修治,必流放荡,是以邀集青春十数位,会议集成资 元正,恭请△△先生降舍训练一场,以为薪水之劳。但愿投样之 后,各遵教训,同里毋许参商,如有此情,凭师严责不贷,恐口无 凭,书此为序。

学武关书

立关书人左等,窃思文可定国,武可安邦。诗曰:清清 多士,为国之祯。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近世学堂,文有体操一 科;武备学堂,每星期有作文一课,是知文武,固国家之要紧关头 也。吾辈天姿不敏,不能习文,则必习武,是以敦请△ △△武先 生降临草舍,训诲武力一厂[场],为徒者虽聪明,不善教,不能得 其法,但愿教者诚意,学者专心,俨如桃李得春风,花枝畅茂,仿 佛为亩逢时雨,秀实者多,是为序。

学武关书

立关书人左左,窃以文为经邦之略,武多保卫之方,然民 国以来,各府州县,所以有文学武备学堂之设也,文学有体操一 科,武备有作文一课,是知国家于文武之端,即为重要务也。吾 党青年,天姿不美,文不能习,武可以为,特以邀集数人,合集资,敦请处武先生降临寒舍,训练武功。为先生者虽有善 教,不勤学,不能得其术,即为徒者,虽其聪明,不用功,不能知 法。总之,教者努力,学者专心,日有就焉,月有将焉。所谓赳赳 武夫,亦可以干城矣,是为序。生徒芳名束修于后。

学武关书

立关书人等,今因地方蛮横,山窝犷野,凶徒刁恶,三五 成群,八九为党,故意生端斗扭,如此不合,是以邀集有能少壮之 人,自愿拜到老师为徒,专学武事,各各防身后患。如有寒 冬雨雪闲慢月来,务使用心精教,不可大略。如若不习,乃身之 责;教之不精,是师之惰。其有供膳,轮流挨次,毋得推却。…… 谨陈徒弟俸资名列于左。

关书

盖窃思善人教民,务农讲武,诚以武之不可不讲,亦犹文之 不可不教也。况吾辈之人,冲幼之时,未获诗书,致成人而后,徒 然玩惕光阴,静而思之,则问男儿之节,不亦有愧耶?爰是慕 善……诚心立学,至于有勇知才,亦不至贻讥于宫墙外望也。议 订束修,以应耳提之劳;豫言却礼,聊慰面命之劳。卜以来春,训 徒一载,定如此日,矢口子钧,恭请△△老夫子设帐。谨将人束

习武关书

昔者圣人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盖益友宜当相近,而损 友切莫相交。故居必择邻,交必择友,毋得辱焉。今集益友几 人,敬拜某某先生名下,习学防凶武艺,仰祈不靳真传,惟愿声应 气求是望,不可虎头蛇尾,庶免孙庞之辱,恒以诚思之诚。

学武关书

尝闻司徒造士,原尚文谋,而善人教民,亦兼武备。此非独 戎行之列,亦以是为守望之须也。我村僻处乡闾,远离城郭,倘 不素娴武艺,则遭贼盗,何以戒不虞也哉。适有先生武功出 众,拳法无双,是以邀同比户,会集连庐,自愿习学。一年谨奉修 金两,庶有备无患,不惟可保乡里无虞,亦足以为熙朝升平之 一助云尔。

以上关书说明了徽州民间武术教育中聘师习艺的原因、目的及 相关约定,全面反映了民间武术教育中延师授艺的基本情况。

明清徽州民间武术教育的发展情况,我们从今人的口述史中,也 能窥见一斑。在刘伯山主编的《重寻徽州——转型期徽州乡村的民 间记忆与民间书写》一著中,有一篇《我的家族融入徽州始末》口述 史,讲述了刘子石家族自清代中期以来的习武情况,兹转述如下:

太太祖习武情况:太太祖因出身宦家,幼习经史。他天性聪慧, 富有个性,稍长,不乐于学而优则仕,转习武,以游天下。习文兼武, 是当时男子的时尚。他武学重武当,爱阴阳八卦掌,故兼学八卦及 《道德经》。他喜爱山水,见歙县呈坎处于山之小盆地中,遂落脚于 此,以教习武术为生,也结交了各地侠义之士。

刘伯山主编《重寻徽州一转型期徽州乡村的民间记忆与民间书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太祖辈教武情况:山区村小人少,不办私塾学校。太太祖亲自教 授太祖辈。男性兼习武,女性以习针线、缝衣、刺绣为主。惟祖父之 三姑,性强悍,要习武,长大善捉老虎,所使用的工具是棕团和弓叉。

祖父习武从军情况:因祖父跟随太太祖、太祖练过武,从军后,军 营中练武各种招式、套路很容易学。在军队休整时,又与所结交的 兄弟相互传授武艺。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份口述史中,关于祖父的武术情况,有三则事 迹很有代表性,一则是祖父凭借自身武功,在徽州民俗“抢亲”中,迎 娶了妻子。原委是这样的:祖父所订的娃娃亲,女方同意出嫁,但其 继父不同意,聘了两位武师准备打。在这种情况下,祖父请来了太太 祖所教徒弟的后人,两名草上飞当轿夫,一名武艺高强的做帮手去迎 亲。于是发生了抢亲武斗:两个武师闯出来,直奔祖父,祖父伸出一 手给对方说,你能用双手扳动我这手,可以动手打,如果扳不动,就快 点走。武师扳不动,松手就跑。而另一武师被祖父邀来的帮手踩在 地上。祖父顺利完婚。

二则是在家族的经营活动中,遇到了竞争对手。祖父在与二十 余人的武斗中,用腿扫手拨将其悉数打倒在地。于是引来了歙北一 个镖师来比武。祖父说:先生大镖师,在下乃粗农民,行业不同就无 理由比试,方才免了一场武术较艺。

三则是祖父曾经获得岳丈所赠的七星宝刀。祖父曾在与福建一 位千总的交谈中,现场演示了七星宝刀。祖父右手握刀,左手持一斗 笠,在家中大厅上舞了一趟刀。父亲在边上看,只见刀光笠影不停翻 腾“父亲见祖父身体落下时,都在斗笠上。那位千总评价道:兄弟二 十年不练刀,今尚如此,足见兄之功夫扎实也。

从上文的转述看,徽州刘子石家族自清中期以还,家族习武传统 得到延续,武术也用在不同场合:或在军事上,或在抢亲中,或在日常 生产经营中。这是典型的家传式民间武术教育。

第四节尚武文化的记载方式

徽州史志记载,宋元以来徽州文风昌盛,武风日颓。素有程朱理 学故里、东南邹鲁之称的徽州,明清时期的尚武文化,相较于昌盛的 文风而言,处于下风,但是自南北朝开始,徽州的武术文化滋生发展, 一直延续唐宋元明清,昌盛文风掩盖了并不消颓的尚武文化。事实 上,明清徽州府县志中关于武林人物、武举人、武进士的i己载,徽州乡 邦文献中关于徽州社会因社会治理而产生的武术活动、武术教育的 记载,以及徽州民俗活动中关于武术的要求的记载,反映了明清徽州 社会的尚武文化氛围,体现了尚武文化的传承。因此考察明清徽州 社会尚武文化

的传承方式,既是对徽州尚武文化的深入研究,也是研 究一种地域武术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推动因素,同时也启示了今犬 如何传承发展地域武术文化。

一是史志记载。明清各时期徽州一府六县志书上,记载徽州武 人与武事,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一是记入“人物传”中,二是记入“选 举志”中,三是单列“材武传”。

记入“人物传”由于志家在记述人物时的体例不同,明清徽州 方志中,将徽州武人与武事记入人物传中,见于清朝康熙、嘉庆《婺源 县志》中,且以“武略”为条目。嘉庆《婺源县志》卷十八“人物志”中 记载了婺源武略人物,明代13人,清代5人,并且在“武略”下的序文 中说道:“永叔谓文如膏粱,武为救世破剂。人曰食膏粱,即碇剂其能 废乎?故未可轻议武也。考婺之为武,多保御郡邑功,是又乡里所托 命者,曷可与儿鳌之士一概并简哉,志武略/这是从婺源武人保障郡 邑安定的角度,肯定武人的功德。在该条目后,有段赞文,强调了四 位武略之士保卫婺源的显著功劳,并指出其后世能够成为阀阅世族, 全在于当年祖先的“全生灵,绥闾里,阴善所”因武而立的功德

浏览34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