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黑虎拳属于南派少林拳,在贵州已流传100多年。由于黑虎拳套路精干, 长手矮桩,发力暴猛,架小势低,动作简单,实用性强,可快可慢,老少皆宜,以 及能防身自卫、强身健体和对习练者的知识文化程度要求不高等,加上有独立的、 成系统的和浅显易懂的拳论、拳理、拳谱、拳谚,在贵州很受欢迎,已成为人们喜 爱的拳种。黑虎拳拳师们依照传统的传承方式,在师傅收徒、传授拳术和武术知识 等方面有一套沿用的习俗。师傅在教拳时将习俗融入其中,循序渐进地授拳技,潜 移默化地传内涵。传拳时,师傅一般不破坏习俗,自立一套;徒弟学拳时,谨遵师 教循序渐进,很少有人提出违反习俗的要求。多年来,这种方式成功地培养了不 少德艺出众的黑虎拳拳手。现根据自己多年习练和教授黑虎拳的体会,对传承内 容及方式进行总结、议论、分析,供人们参考。
一、贵州黑虎拳
据榕江县武术协会已故的老拳师介绍,1900年,担任义和团武术教习的湖 南省邵阳人刘把式因参加义和团运动失败后,被清廷追杀,躲藏在交通不便的湘 西、黔东南、桂北三省交界的地带教拳。1901年春节后,驻在古州镇的“湖南会 馆”邀请他到榕江县(古州)开堂(每堂49天)教授黑虎拳,从此,黑虎拳传入 贵州。刘把式传的黑虎拳有较完整的拳理、拳论及套路,这些拳理、拳论和套路 通过仔细分析后,看得出带有他担任义和团武术教习时曾经总结、改革过的痕迹。 黑虎拳由于有“长手矮桩,发力暴猛,架小势低,动作简单,实用性强,可快可 慢,老少皆宜”等特点和好记上口的拳谱,十分易被民众接受,20世纪20年代 就已经在黔东南流行。据说当时拳友们聚会,相互间以背诵拳谱为乐,并演练一 套叫“朵红”的开门拳和一套叫“四度门”的棍术进行交流。100多年来,黑虎拳传播到全省各地,扎根于贵州民间,代代相传。据笔者 2012年的调查,贵州黑虎拳的套路共36路,其中徒手8路,器械17路,对练11 路,并流传着口口相传的拳谱、拳论、拳理及拳谚。在流传过程中,拳师们根据 各自的领悟,对相关资料进行了补充、完善和修改,使其充满了贵州本土文化元 素,套路演练也在历代拳师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独有的风格。
二、贵州黑虎拳的传承
(~)授徒形式
黑虎拳传入贵州后不久,清朝灭亡,国内军阀混战,烽火不断,乡间亦匪患 成灾,民不聊生。特别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贵州各族人民为保家 自卫,习武成风,形成了民间尚武、武师授徒的局面。这种局面造就和活跃了武 术市场,吸引了不少贵州黑虎拳拳师出来教拳,他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授徒。
- “家庭”式授徒
俗称“请师傅”,由一家或多家共同出资,聘请一位或数位功夫好、信誉高、 有武德的黑虎拳拳师到家中传拳,其意为“家族健康强壮,习武免受欺辱”,目的 是保家自卫,强身健体。“请师傅”之前,家庭中的长者要做三件事:一是挑选参 加学拳的子孙,被选中的人不分男女,也不管是否真正喜爱武术,都必须无条件 服从;二是与师傅签订文字或口头协议,就教拳学费,所授套路,教拳时间、地点及吃住等问题达成协议;三是要答应保守秘密和保证师傅安全。师傅接受徒弟 们集体拜师后,在堂屋里关着门教拳。在此期间,师傅备受家长和徒弟尊敬,吃、 住享受贵宾待遇。“请师傅”到期,家长要对子孙的武功、武德、武术知识进行验收,满意后师傅才能走。这种“请师傅”的授徒形式具有典型的农耕社会封闭、 独立的特点,时至今日因贵州经济欠发达,在农村仍然十分流行。
- “开堂”式授徒形式
这种形式随着历史变迁而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前流行。其内容是一位或 数位黑虎拳拳师在乡村或人群集聚的地方招收徒弟“开堂”授拳。一般有六个特点:一是每“堂”时间为49天,徒弟必须天天到场学武6小时以上;二是教拳内容师傅定,教什么,学什么,徒弟不能做主;三是每位徒弟必须交纳学拳学费; 四是师傅集体教,在“堂”外不对徒弟单独开小灶;五是每“堂”最少要教三套 拳术或器械;六是拳师一般都不是本地人,授拳只是谋生手段。这种“开堂”式 授徒形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比较活跃、公开,“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隐蔽地出现过。20世纪80年代后期,演变成为以本地拳师为主的,经相关部门批准的, 不规定学拳时间和内容的拳馆、武校或培训班。
- “拜师”式授徒形式
这种传统的授徒形式以本地著名拳师为主体,不设馆、不办学,只在家里教。 徒弟们因佩服拳师的武功,由家长带领或单独或相约伙伴上门求教。其有八个特 点:一是徒弟必须“拜师”,在有声望的武师主持下,按传统的礼仪行跪拜礼、
献茶,入门之后成为正式“徒弟”;二是要有熟人介绍,师傅只收品行端正的人; 三是徒弟要给师傅送礼,有的还要摆酒席庆贺,表示对师傅的孝敬;四是师傅与 徒弟通过“拜师”后即结成亲密关系,如同父子、父女;五是师傅会自觉地尽心 传授武艺,督促徒弟学好;六是一般不收学费,授拳是为了传承;七是学拳多在 晚上或有空闲的时间;八是不必保密。
- “开放”式授徒形式.
20世纪90年代至今,全民健身运动形成高潮,公园等场所习练武术渐成民 众喜爱的活动,于是出现了众多爱好者跟随黑虎拳师傅学拳的现象。这种授徒形 式分两种:一种是不收费、不拜师,徒弟、师傅相互间无约束力,师傅愿意教, 徒弟愿意学,完全以健身和推广为目的;另一种是收学费但不拜师,师傅要承担 教学的责任,只要收了费,就得负责教。“开放”式授徒的产生与社会发展同步, 是社会和谐的体现,是新派生出来的一种传承方式,一般在城市流行。
(二)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承
无论哪种授徒形式,师傅都会按照习俗向徒弟介绍有关黑虎拳的相关知识, 这是在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传承。师傅向徒弟介绍的相关知识包括以下内容:
- 关于黑虎拳。师傅在授拳之前,要向徒弟介绍上辈传下来的有关黑虎拳 的故事,其中包括刘把式参加义和团和把黑虎拳传入贵州的故事,黑虎拳徒手和 器械的套路故事,有名的黑虎拳拳师的故事,黑虎拳实用招式战胜对手的故事, 利用黑虎拳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故事等。同时,要重点介绍练习黑虎拳必须具 备的心理准备、刻苦精神、武德要求、习武规矩等。师傅总是希望徒弟牢记在心, 不忘本门祖宗,不怕困难,努力学习武技,争取练有成效。
- 文化支撑下练武。师傅在教拳之初会向徒弟介绍基本功、开门拳、拆拳、 散手、对打以及其他拳械套路的内容,告诉徒弟们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怎样才 能学得又快又好。许多师傅一边介绍一边做动作,口中吟拳谱或拳歌,让人感受 到是在文化支撑下练武。有时,师傅还会带着徒弟们一起练习,用以调节习武的气氛。
- 穿插介绍拳谱、拳理、拳谚及拳歌。贵州黑虎拳的拳谱、拳理、拳谚、 拳歌紧扣套路、功法,好记上口,是表现黑虎拳文化内涵的重要方式,在缺乏影 像传播手段的时代,师傅口授、徒弟心记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形式。徒弟学完一些 套路后,师傅穿插介绍相关的拳谱、拳理、拳谚及拳歌,并要求背诵记牢。徒弟 在学到黑虎拳文化知识的同时,加深了对所学套路的理解。
- 强化习武的常识。常识介绍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练基本功开始,师傅就将习武常识挂在嘴边,要求每人都记牢。特别是黑虎拳的“十练”,即“一 练桩功,二练步法,三练招式,四练劲道,五练手、眼、身,六练对打,七练散 招,八练礼仪,九练胆量,十练处事与为人”,每次必谈,有时还舂要求大家集体背诵。
- 武德的教育。这是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师傅要教育徒弟具备习武人的 “精、气、神”。学会黑虎拳后,为人要谦逊、谨慎、和善,绝不能持技欺人。与 此同时,会教育徒弟在碰上坏人时要敢于挺身而出,不畏强暴,保家卫国,战胜 坏人,从而展现出黑虎拳人的素质和精神。
浏览71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