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发展影视业,创造商业价值

近年来,电影《叶问》以主人公叶问为主线,将咏春拳这一简单实用的拳术 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咏春拳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数以万计的观众,电影上 映后,受到了影迷和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统计票房收入轻松突破亿元大关,为 我国的国产电影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看到《叶问》的成功,制片方感受到了咏 春拳这一题材的巨大潜力,他们决定拍续集,期待能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2010年4月,《叶问2》再次登上国内各大影院,凭借着主人公的精彩演绎和人们对咏 春拳的热爱,其票房再次过亿。其实,早在电影上映前,很多影迷就已经非常关 注和期待《叶问2》的上映了,这种吸引力为电影取得高票房和好评莫定了基础。 2016年3月,《叶问3》上映,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佛山是咏春拳的发源地, 因此这几部电影都是在佛山拍摄的,这给佛山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佛山其实 还是黄飞鸿的故乡,是南方武术的重镇,因此很多有关黄飞鸿的影视剧也都是在 佛山拍摄的。目前,佛山已经形成了专门的影视剧拍摄基地,为当地的经济发展 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另外,制片方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对咏春拳民族文化的保护, 不能因为这类的题材受到关注而滥拍,不能违背历史事实,要将历史的真实背景 和咏春拳的真实情况呈现给观众,这样的东西才是人们想要看到的,也一定会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

第四节以地名命名的拳种

以地名命名的拳种有少林拳、武当拳、峨眉拳、潭腿(山东临清龙潭寺)、 蛭桐拳(分五大门: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梅山拳、灵山拳、东安拳、石头拳、水游拳、昆仑拳、关东拳、关西拳、龙门拳、登州拳、西 凉掌、太行意拳、洪洞通背拳等。

下面对武当拳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什么是武当拳

一般说来,武当拳的提法具有两方面的归纳义。

一种是广泛笼统的归纳义。凡古代历史上,在武当山道教庞大的宗教活动区 域内,道士们(也包括部分和尚)所习所练、所传播的拳术都称武当拳。这种归 纳实际上还包括有些道士、和尚原来未出家时在民间学过的一些其他拳脚,或是 在其他庙观出家时学过的别门派拳脚,之后进了武当庙观,也将这些拳脚功夫带 进武当庙观,后来也收徒传艺。后亦称为武当拳。这种情况目前在社会上出现不少。严格来讲,这类“武当拳”是不足以称为武当拳的。另一种是狭义定向的归纳义。在元朝和明朝时期,由张三丰所创造的一派带 道家修炼内涵的拳术派别特称为武当拳。这一拳派虽然后来不断传到各地道教庙观和民间,并有所发展,但因为它源自武当,并一直遵循其基本原理,所以也就自然沿称为武当拳。这一归纳义还包括当时及后来与张三丰所创造的太极拳风格 特点内涵及功能相近的其他拳法。

二、武当拳为什么又称内家拳

武当拳又称为内家拳或武当内家拳。但是,它为什么被称为内家拳呢?

历来,人们对“内家”之说解释颇多,各执己见。“内家”之说最早见于明 清之际朴学大师黄宗羲《南雷文集》中的《王征南墓志铭》。王征南为明末清初 四明(今浙江省宁波市)地方的一位武当拳名家,从师单思南。由王征南上溯七 代为开山派祖师张三丰。《王征南墓志铭》中云:“……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 犯者应手即扑(或作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从黄宗羲 “有所谓内家者” 一词的使用可以看出,当时“内家”之说不但已被普遍使用,而 且相沿日久。有人认为,“内家”是张三丰以儒士自称。因为出家人称方外之人,张三丰不 把自己当成出家人,而称“内家”。实际上,这一说法站不住脚。因为张三丰早 年曾以儒业晋仕做过官.若想以儒士自称,就不必辞官不做,来当方外之人了。也有人认为,少林拳称外家,是因为少林寺是佛门,佛教是从印度传来,印 度是外国,故称外家。武当拳出自武当山,武当山是道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 的教,故武当拳称内家。这种说法看起来倒很合情理,但实际上仍然站不住脚。 因为佛教虽从外国传来,但当和尚的都是中国人,不但佛教传入后佛教经典理论 都按中国人的理解与认识做了翻译,具有中国特色,而且佛教的武术都是中国土 生土长的武术。所以,依此来划分外家、内家仍然不能自圆其说。有人辩解说, 释、道两家从来存有门户之隔,张三丰当然可以按道教是本国之教,佛教是外国 之教来划分内外家。但这些人不知道,张三丰的阐道著作中从来没有门户之见, 而且持儒、释、道三教合一之观点,他认为三教在探索真理上,认识有相通之处。 所以,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还有的人认为,历史上少林僧人善以武技表现自己,爱露形于外,所以称外 家,而武当道人们清心寡欲,恨山不高,恨林不密,归隐都来不及,从不露圭角, 而且本领越高,越是不让人知道,注重内在,所以称为内家。这种说法似乎有道理,但仍显据理不足。因为僧人也有爱隐者,道人也有轻露者,况且隐显根本不 是判定修道功夫的标准。不少道家还认为,真正的修炼功夫是在闹市。就说张三丰,尽管他踪影莫测,但还是经常抛面于世。他还将武当拳教给了许多道门之外的弟子。除上述说法之外,还有以刚柔分外家、内家之说,以攻防分外家、内家之说,以功夫硬软分外家、内家之说,以地域之南北分外家、内家之说等这些就更 牵强了。

金一明还指出:“自魏晋以降,唐宋以来,朝代更变,其间缁衣者奔走十方, 遂变佛门锻炼体魄之禅功而为战斗防身之预备。其间忠臣义士、大奸巨猾出入空门更不知凡几。世虽稍稍知其术,然讳莫如深。斯时张三丰应运而生,秉天赋之 伟姿,过之人智识,慨其术不能见用于世,而反见嫉于人,遂加以研精,再变其 战斗防身之秘法,而为主于御敌之秘诀,授术收徒,著述誉抄,公诸天下,其派 遂大兴。”由此可以看出,少林后期拳术已非佛门原本“汤水”,它是中国自古以来未 经过哲学理论锻造的实用武术。这种历史悠久的实用武术是在技击对抗中依靠人 的后天体质和思维优势来决定胜负的。这优势就是快制慢,强胜弱,有力打无力, 千斤压四两,等等。与内家拳相比,一重外,一重内;一拙,一巧;一刚,一柔。 所以,张三丰创内家拳是在“精于少林”的基础上,结合道家养生理论千锤百炼研究创造出来的。所以,后代学者能对张三丰的内家拳术精华“得其一二者,已 足胜少林”。换句话说,学内家拳不得其门而入,或学之不精,未必就能胜少林。 当然,说少林后期拳术是中国自古以来未经过哲学理论锻造的实用武术,其“实 用”之“术”,是指它主要是一种经验的总结积累,也包括它后来对内家拳的某方面的借鉴。能流传到今天的某些少林早期拳术那就另当别论了。

第五节以动物命名的拳种

以动物命名的拳种有以下几种:

一是龙拳,包括龙形拳、龙桩拳、龙化拳、行龙拳、飞龙拳、火龙拳、青龙 拳、飞龙长拳、青龙出海拳等。

二是虎拳,包括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白虎拳、饿虎拳、猛虎拳、飞虎 拳、伏虎拳、五虎拳、八虎拳、虎啸拳、回头虎拳、侧面虎拳、车马虎拳、隐山虎拳、五虎群羊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鹤双形拳等。

三是鹤拳,包括白鹤拳、宗鹤拳、鸣鹤拳、飞鹤拳、食鹤拳、饱鹤拳、饿鹤 拳、五祖鹤阳拳、咏春白鹤拳、独脚飞鹤拳等。

四是狮拳,包括狮形拳、金狮拳、狮虎拳、二狮抱球拳等。

五是猴拳,包括猿功拳、猿形拳、猿糅伏地拳、白猿短臂拳、白猿偷桃拳等。

六是螳螂拳,包括硬螳螂拳、秘门螳螂拳、八步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
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光板螳螂拳、玉环螳螂拳等。

七是其他,包括蛇拳、豹拳、象拳、马拳、彪拳、狗拳、鸡拳、鸭拳、鸥子 拳、燕形拳、大雁掌、蝴蝶掌、龟牛拳、螃蟹拳、灰狼拳、黄鸾架子、鸳鸯拳等。

下面对贵州黑虎拳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

浏览36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