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咏舂拳的起源
关于咏春拳的起源早年只是民间传说,并没有实际的考证,直到黄华宝时期才开始有文字记载。因此,咏春拳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咏春拳初传源自福建泉州的少林寺鹤拳,是南少林武术之一。严 三娘的父亲是南少林弟子,严三娘从小便随父习武,得到了南少林鹤拳的真传。 后来,严三娘嫁到广州并授拳于当地,因严三娘来自福建省永春县,人们便称呼 其为严咏春,称其拳为咏春拳。自此,咏春拳便在当地流传开来,这种说法具有 一定的可靠性。另一种说法是,咏春拳起源于清朝中期,由南少林武术大师五枚师太所创。 当时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烧毁,五枚师太为了避祸,隐居于现在的云南与四川交界的大凉山下,偶然见到蛇鹤相争的场景,便悉心研究拳术,最终创立咏春拳, 后来传于弟子严咏春。也有人说,五枚师太不是将咏春拳直接传授于严咏春,而 是经少林弟子苗顺、严二后,由严二传于其女严咏春。还有种说法是咏春拳最早叫“泳春拳”,与五枚师太或者是严咏春均无关系, 而是清初反清组织“天地会”斗争的武技,由嵩山少林弟子所创,后传于戏班的武 生张五,张五落难逃到广东佛山“琼花会馆”便将泳春拳传于粤剧界众弟子,为了 避祸改名为“咏春拳”,后来由佛山行医的梁赞将咏春拳发扬光大。目前比较详细准确的说法是咏春拳乃少林南拳的一种,是为了纪念咏春拳的
创始人严咏春而得名的。严咏春之父严二在九连山下以卖豆腐为生,严咏春从小师从五枚师太,后见到蛇鹤相争便悟出一种拳术,经五枚师太修正,武技大成, 严咏春请五枚师太为此拳术命名,五枚师太就借严咏春之名命此拳为“咏春拳”。咏春拳的起源之所以有以上几种不同的说法,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 是缺少文字的记载,单凭民间传说,其说服力不足。此外,人们出于对咏春拳的崇拜、敬仰,将咏春拳神话化、传奇化,与历史的真相有一定的差距。不过,目前咏春拳的起源和发展被一致认为是“源于严咏春,衍于梁赞,盛于叶问”。
二、咏春拳的特征
(一) 简隼实用性
咏春拳的内容比较简单,整个拳术只有小念头、寻桥、标指3个套路以及木人桩,每个套路都比较简短,并且所有的技术动作都包含在小念头套路中,共25 手,5分钟就可以完成所有动作。咏春拳的手形主要是凤眼拳和柳叶拳,手法以 三傍手为主,步形和步法也很简单。这些基本动作任意组合便构成了许多组合拳、 组合手法、腿法等技击动作以及木人桩技术动作。此外,咏春拳擅长埋身搏击, 其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善发寸劲,用最简单的动作完成最直接的进攻,因此咏 春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咏春拳马步灵活、起落快速、左右兼顾,善于以小挫大、 以弱胜强,主要以双手整体进攻集中歼敌的“来留去送”和“甩手直冲”的打法 给予对手制约和打击。这种快攻双手兼顾、一鼓作气,手似刀剑,同出同入,连 打带削形成多面手进攻优势,在一打多的形势下不落下风。后来,李小龙创立的 截拳道也吸纳了咏春拳简单实用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实战性,并传到海外,深受 广大武术散打爱好者的喜爱。
(二) 攻守兼备性
咏春拳讲究攻守兼备、守攻同期,在心法、手法方面注重左右兼顾,以最短 的距离和时间用寸劲进攻和防守。咏春拳的中线理论讲究在进攻方面要沿中线向 对方做最短距离的攻击,防守方面守中线,以分水的方法消掉对手最短距离的进 攻。“来留去送”心法讲究的是用桥手相接的感觉将对方的力控制住,然后借助方 向的改变给对手以还击,这一守一攻是咏春拳典型的打法。“守攻同期”讲的是在消掉对方进攻强力的同时,在可能的范围内发招还击对手,变被动为主动而后发制人。此外,在攻防的时候还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消手时不能超过防守所需的范围,即对方不能击中便无须消手;其次,不能离开防守所需范围来追接对方 的桥手;再次,出手时重心要稳,不需要借助位置来发力。“寸劲”是咏春拳用于攻防最重要的发力方式,此力短暂且爆发性强,能在短时间、短距离内迸发出较强的杀伤力,在咏春拳的攻防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科学完签性
咏春拳是一种科学化、人工化的拳术,其理论和心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如中线理论,讲究沿中线进攻敌人中线,沿中线消解敌人的进攻,从而在最短的距离和最短的时间内猛攻。还有朝面追形、埋铮理论、收睁理论、来留去送以及甩 手直冲心法等都符合一定的力学原理。咏春拳的手法快如闪电,防风雨而不透, 这与其“四门”原理是密切相关的。所谓“四门”原理,就是在身体正面划个四方形,然后将其分成4个面积均等的方形区域,以抵挡对手的进攻,“四门”的标准是低于眉、窄于肩、高于腿。此外,咏春拳是一种系统,完整的拳术,主要是与套路打法相配套的手训练。咏春拳徒手实战主要是迫使对手近身格斗,借助感 知来做出快速的反应;黏手训练就是锻炼双手的触觉反应,达到“无招胜有招”。 咏春拳的实战性很强,在战术上有一定的思想和哲理。
三、咏春拳的价值
(一)促进会民健身,构建和谐社会
在我国逐步推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今天,咏春拳作为一项简单实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非常适合男女老少锻炼。对青少年而言,练习咏春拳可以促进他们的身体发育,提高各器官的功能;对中年男女而言,练习咏春拳可以 缓解他们紧张的工作压力,维护社会的稳定;对老年人而言,练习咏春养生气功 可以促进气血循环,调理五脏六腑,从而达到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随着近年来“咏春”系列的电视剧和电影的热拍,咏春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 爱,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受剧中英雄人物的影响,掀起了一股学习咏春拳的浪潮, 既可以强身健体,保护自己,又可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见义勇为。如果越 来越多的人学习咏春拳并且能合理地运用自己的所学将会有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 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技术移植,促进搏击类项目发展
咏春拳的手法、打法以及战术思想对散打、拳击等搏击类项目的发展有很大 的促进作用。例如,咏春拳中的藤圈手可以增强练习者肩、肘、腕关节和韧带的 柔韧性与灵活性以及双手配合的流畅性,掌握了藤圈手就能领会咏春拳的战术思想,从而在近身搏击中发挥最大作用。近几年,中国武术多次受到泰国泰拳、日 本空手道、韩国跆拳道以及西方拳击的挑战,我们的优势正在逐步减退,因此我 国散打要不断吸收中国武术精华的拳术,集众家之长,使中国功夫不断发展。咏 春拳作为一项简单实用的拳术,其手法、打法符合中国人的生理特点,特别是遇到身材高、力量大的对手时,其“以小打大、以弱胜强”的战术思想会发挥重要 的作用。因此,加强包括咏春拳在内的各拳派的技术移植有助于中国功夫的可持 续性发展。
(三)弘扬中华武术,传承氏族精神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派别众多,咏春拳是南少林拳术之一,20世纪四五十年 代在广东、香港、台湾及世界各地得以发扬光大。咏春拳的兴盛是在叶问时期, 他先是在佛山学习咏春拳,后来又到香港教授咏春拳,经过叶问的不断改善和推 广,咏春拳从一套女儿自卫术发展为实战性很强的拳术,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 学习,从佛山传到香港,从香港发展到世界各地,成为享负盛名的中国武术。香 港著名影星李小龙早年跟随叶问学习咏春拳,后来创立截拳道,他的事业得到很 大发展,逐渐从香港走向世界,也将中国武术带出了国门,一度在美国掀起了学 习中国武术的浪潮。谦虚忍让是咏春人的性格特征,救死扶伤是咏春人的价值所在。梁赞大师行医习武救过无数伤病人员。叶问在20世纪战乱的年代尽自己所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并广收弟子,在弘扬中国武术的同时,进一步传承了我国的民族精神。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咏春拳这一题材的影视剧凭借具有很高的关注度和票房成绩,成为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浏览37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