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以上的认识,就可以进一步探讨进退的步法。前进时的重心是如何移动的,也就是步子是如何迈 的?拳中的行进和平常走路是有差别的,平常走路有起 伏,而且重心是随着向前迈步的脚就出去并随着落地的, 这在拳术中被称为“跳井”。在拳中行进迈步要求平稳而 有力,平稳就是身体不能有忽高忽低的起伏,可以有上起 或下挫之意但不可有形;有力就是如有重物加身,或推、 或拖、或负,或者有如在水中行走,向前迈步有阻力,如 不用力蹬则无法移动。具体来讲,向前迈步时,脚要尽可能擦着地面出,但 不可绷着脚面向前,而是要脚跟向下蹬住劲,脚尖向上勾 着,此时后脚的重心不可移动,仍在涌泉穴上。待前脚跟 一落地,后脚开始发力,重心前移,从涌泉穴移到脚掌。 此时后腿不可有往下坐的感觉,而是向下跪(有如清朝单 腿下跪打千),这样向前蹬的力量整。随着后脚蹬,身体重心逐渐前移,前脚掌逐次落下, 如车轮滚动落下,而后脚同时从脚跟逐次抬起。两者是同 步的,待前脚掌完全落下,后脚也恰好蹬完。此时须前脚 用力向后拔劲,腰和两胯都要尽力抽住劲,把身体继续拉 到前面的脚上,而后脚则勾着脚尖擦着地向前脚靠拢,或 继续向前迈,或跟在前脚之后停住,视动作而定。总之,不论动作的快慢,不论步子的大小,都要把重 心控制在自己的脚下,使之在自己的两脚间滚动,不使自 己失重。此式的难点在于蹬和跟的时机,蹬的过了,跟的 晚了,变成弓箭步,后腿过于直,则跟步变成拖步;而跟 的早了,蹬劲没有完全发出,变成了跳。以前者较为普 遍,克服的方法是后脚的蹬劲和前脚的拔劲,要衔接得恰 到好处、天衣无缝。此种步伐可称之为“前滚后拔”,与 孙式八卦的“理泥步”完全一致。后退步亦然。向后迈出后退脚时,前脚稳住重心不可 动,后脚脚尖先落地,然后前脚重心从涌泉穴后移至脚 跟,并开始发力后蹬,后脚逐次由脚尖到脚掌到脚跟下 落,而同时前脚则逐次抬起,待身体重心到达后脚涌泉穴 时,开始靠肩胯的抽缩力把前脚擦着地撤回,脚尖仍不可 绷着,也不可用力勾着,总要自然为好。重心仍如前进步 一样在两脚间滚动。此种前进后退的步法,和形意拳、八卦拳是相同的。 在打形意拳时,无论多大的步子,总要等前脚落地后脚才 能离地前跟(除要求蹿蹦跳跃者外),而不可两脚同时离 地使重心悬空失重。形意拳的许多步子都要求前腿用力向 后拔劲,典型的如劈拳,起钻之式,前手钻出时,前脚垫 步,为“起如挑担”,此时后脚前蹬,而前脚后蹬,方有 上起之意;落翻之式,后脚继续蹬劲,而等重心一旦到了 前脚涌泉穴上,前脚开始向后抽拔,而后脚向前脚跟步; 这与太极拳的要领是完全一致的。八卦拳更是如此,每走一步,都有后脚蹬与前脚扒同 时用力,这一点是和平常走路不同的。八卦要“行若蹬 泥”,就是走起来腿上要有阻力,如在水中行走,或如推 拖有轮之重物,脚下若不抓地用力,就走不动,虽用力, 却又从容而平稳,如船行水上。把太极拳前进的步子连续 做下去,即与卦拳相同。横向移动时(如云手),两脚的动作与前后相同,也 是在地上滚动而行,只是把前后滚变为左右滚。第三节以用为纲太极拳既然是拳,就是可以实战的,太极拳之所以能 在众多的武术中脱颖而出,大放异彩,绝不是靠空口说白 话,而是一招一式地打出来的。只是在近世,才淡化了它 的实用价值,而张扬了锻炼健身价值。这本无可非议,因 为文明社会,法制时代,不需要用拳头来说话了。但是如 果因此而遗失了太极拳最本质的东西,那将是对人类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极大损失。这就好像动物园里的狮子老虎, 失去了捕食撕咬的本领,还能算是猛兽吗?太极拳的三重功能:养身,祛病,技击,后者是龙 头,是导向,是目标,是最高层次的体和用,因为它不仅 要知己而且要知彼;不仅要求自己可以把动作做得完满无 瑕,而且要求在对方移动和防守的情况下也能把动作做出 来;不仅要求能按套路中的动作做出来,而且要能在不规 范且身体动作变形的情况下也做出来;不仅要求能把动作 做出来,而且要求做的效果好,用在对方的身上能达到预 期目的。总之,以用为纲,纲举目张,我们在练习套路时 就会有一个高标准、严要求,就不会满足于仅仅把动作 完成。具体到训练中,就是要打出意境,知道每一个动作到 底是干什么用的,该打成什么样才算是到位,从外形到内 劲都应该是什么感觉,有的放矢,或曰“带着问题学,活 学活用,急用先学,立竿见影”,虽然带有明显的功利色 彩,但却是实话。如果一开始就提倡“恬淡虚无”,提倡 “无为”,那么初学者会怎么样呢?会无所措其手足。“无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能做但不做,虽不做 但随时可做,老子讲“无为”的目的不是为了 “无”,而 是为了 “无不为”,也就是为了 “有”,所谓“常无欲以 观其徼,常有欲以观其妙”。“无为”是一种状态,是具 有高度自组织能力的蓄势待发状态,它不是稳定的平衡 态,而是非稳态,一触即发。这种“无”不是空无一物, 而是包含多种“有”但又不专一于某一种“有”的状态,这种状态是长期锻炼的结果,只能出现在修炼之后而不会 自动出现在开始。所以,在练拳之初还是应从“有”入手,等到“有” 积累多了,通过消化升华,把一个个“有”融会为大 “有”,原来具体的“有”消失了,成为了 “无”,去掉了 形式而留下了内涵,达到了高层次的“无”,这时的 “无”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照某些人的说法,只要把拳一 趟趟练下去,就自然会有技击的能力,这无异于天方夜 谭,技击的能力是严格训练出来的,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所以,在一开始传习时,不宜太强调“无为”,而是要 “有为”,一招一式都从实际应用出发有目的地练习,也就 是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舍此,则不啻缘木 求鱼。从初学者的角度看,要想达到结果,还得要从头把过 程——走完,不可跨越阶段。不会走者,当然不会跑,但 是若连跑都没有见过的人,走也走不好。所以,练拳要讲 打,要讲用,这是天经地义的,非如此则不足为拳也。关 键是怎么讲,如果一味浊气拙力,死缠烂撞,就像现许多 人推手全用蛮力,全无招式,更无感觉,只好算作羊抵 架,这样打一辈子也与太极拳无缘。太极拳讲打讲用,是 全从道理出发,一招一式全从规矩而来,“九要”不可少, “三害”不可有,然后去体会“中和”之妙,虚实刚柔变 换之趣。不讲用的拳,不会打的拳,只好算作柔软体操, 皮毛而已,又何言哉。具体到训练中,要做到“练拳如有人,打手如无人”。 前者是指无论站桩、练单式、练套路,都要有如与人相对 抗的意念,这样手脚便不会轻飘飘,便会有内力产生。而 到了真与人交手时,又要如入无人之境,“打人如走路, 看人如蒿草”,不可有畏惧之心,这样平时所学才能发挥。诚然,太极拳的招式也仍然只是模拟的实战动作,并 不能直接套用在实战中,但它是规矩,练的时候要合乎规 矩,而用时再脱去规矩,随机应变。所以在练时一定要严 格按照拳路的设计,一招一式,认真地打,拳拳到位。到 位不到位,有没有意念,有没有内涵,有经验的人一眼就 可以看出来,而且还有许多辅助的检验方法。一举几个例子:太极拳的起式,绝不是简单地把两手抬起来,而是用 全身的整劲如举重物般托起来的一看是否用的是一手之力 还是全身之力,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试验,那就是让别人用 手按住你的双手腕,看是不是还能够抬起来?劲用对了, 用整了,自然抬起来。打拳时当然不会有人按住你,但在 意念中要有。进步搬拦锤。有人顶住前手而仍然能够进身进后手, 说明浑身的劲整了。懒扎衣,后捋之式,人抓住你的手仍然可以把人带回 来;前挤之式人按住你双手,仍然能够把手挤出去,都说 明劲整了。肘下看锤,对方拿住你的前臂,既不能动也不能弯, 而你仍然能够在前手不丢不顶的状态下把后手打到对方身 上,将其打动。等等。无法一一详说,实际上太极拳的每个动作,从 起式开始一直到收式,都是可以实际检验的,检验你练得 是否到位,是否练到家,是否能用。你可以不去用,但不 能不懂用,不懂用,就只是简单地重复套路,充其量也就 是熟练的太极操而已,不是拳。
浏览3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