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也要站桩,这是确定无疑的。俗话说“练拳 不站桩,到死也瞎忙”。有人认为,太极拳已经是极为缓 慢的动作了,在松沉的状态下,肌肉骨骼的负担已经比较 大了,站不站桩区别不大。其实还是有区别的,动作中体 会的主要是稳定与协调,重心的移动,手脚的配合等。而 在站桩时主要体会的是周身一体、内外相合的感觉,由于在站桩时不需要动,所以人才有足够的时间去检查:自己 从头到脚的姿势是否正确(九要是否做到,三害是否屏 除),自己的意念是否到位(周身上下前后左右是否用意 念引领处于圆满的平衡状态),自己的气息是否顺畅(呼 吸吞吐是否与动作的开合伸缩达成了有机的默契)。桩是一定要站的,练太极拳也得站,关键是怎么站? 前面形意拳部分已经有了论述,这里结合太极的特点统一 再说明,无极式如平地立杆,头顶天,收重心于两脚跟间,足 跟蹬地,如木桩入地,所有要求一如“九要”,主要训练 一轴到底和周身一体的感觉。无极式之重要,在于它是从 非练功的平常态转换为练功状态的一^转换接口,通过无 极式的调理让身体各部迅速进入练功状态,就像运动前要 作准备活动,要热身一样。但也仅此而已,无极式不能代 替练拳,甚至不能代替站桩,它不是万能的,过分夸大无 极式的作用,只能是自欺欺人。如果真是万能的,前辈们 还花那么多气力发明拳术作什么?大家都去站无极式算 T,岂不简单?孙门拳术的桩主要是站三体式。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桩 法,是个很好的桩形,但是练太极拳却用形意拳的桩法, 是否有些不妥?难道太极拳本身就没有好的桩可站么?非 也。如前所述,孙氏太极拳是三拳合一,是以形意拳为骨 架的,融合有大量形意拳的内容,所以用形意拳的三体式 作为基本桩法,是顺理成章的。三体式的站法,孙剑云先 生在她的书中以及孙老先生的《形意拳学》中都有详细的 说明,此处不再赘述,惟关于两手的手型有必要多说 一些。在孙剑云先生的书中所描述的三体式两手的手心是向 下的,即除大指外其余四指是指向前方的。这是孙禄堂老 先生早年的式子,在他晚年的书中就已经改为塌腕,手掌 直立,四指上指(后手也如此)。这样的手法已经传了近 百年,是已经定型的姿势,与原来的姿势比,它的好处是 “筋长力大”,手上贯的劲要足得多,而且与形意拳、太极 拳中的手型动作相同,所以学者在站桩时还应以新式为 准。至于孙剑云先生为什么在自己的书中用老式而不用新 式,现在无法推测,也可能她觉得老式更平和些,更有利 于放松吧。另外,作为辅助,把太极拳中的几个动作拿出来作为 桩步来站,也是大有好处的,如:手挥琵琶式,开合,单 鞭等,都可以用来站桩,姿势不同,内中的感觉也不同。那么站桩的要领是什么?怎么站才出功夫快?第一,站桩不可太低,不可硬挺,不可努气。太低则坚持不了多少时间,还没等找到感觉,腿已经 站不住了。因为我们站桩不只是为了增加腿部的力量,如 果简单地理解为增加腿部力量,那我们就不如去扛着杠铃 做蹲起来得快了。有一种说法,认为站桩站到腿已经很累 时仍要尽力坚持,“越感吃力,心气越要平静,身体上下 其他各处越要放松,后腿越要蹬住劲”,认为“吃力时维 持心静、形松、面目安详,是练通此桩之关键”。对此笔 者不敢苟同,因为这根本就是做不到的,只是理论上可 行的。我们只能要求尽可能多坚持一会,而不能要求站不住 了还得站,也无法要求本已累得腿直打哆嗦时还能保持心 静,更无从做到形松,勉强忍耐吃力只能是努气,正犯了太极拳之大忌。要求松、静并不错,但那只能是练成后的 结果,我们不能用最终的目标来要求中间过程,就像不能 用跑的标准来要求一个刚会走的孩子。笔者主张站三体式 宁高勿低,就是为了避免练功走偏犯努气的毛病。第二,站桩要追求整体效果,而不能片面追求腿部的 力量。我们站桩首先是为了解决全身各个部分的协调问题, 即周身一体的“整”的问题。在练拳时必须做到一动无不 动,上下相随,内外相连,其中的关键在腰,腰就像发动 机的主轴,一切的力都是从这里传送出去的。而在练拳时 的腰部动作和平时是不一样的,练拳时对腰的要求是 “塌”,这个要求在平时走路中是体现不出来的(倒是在 骑自行车时的感觉有几分像),就要在站桩里注意去体会。 另外就是手的感觉,站桩时间短了就体会不到手的分量, 往往是腿已经坚持不住了,而手还没有累的感觉,造成上 下不协调,不能同时长进。所以姿势宜高些,以胳膊和腿同时感到累为最适宜。 在站的时候意念要不断地在周身循环引领,从头到脚,看 是否合乎九要,是否克服了三害,是否神气贯得充足,各 个关节是否松开,是否节节贯串,筋是否抻开了,等等。 总之,意念不可专注于某一处,要周身循环,只有意念循 环了,气才能循环,意念停滞在某处,气也就停滞在某 处,正好犯了 “气不可逆,气逆则滞”的毛病。第三,要用脑子站桩,不能傻站。太极拳本身就是精神体操,意念第一,在练套路时, 意念主要是集中在动作的贯穿连接上,举手投足的路线规 矩和配合上,没有余暇去体会更多的东西。在站桩时,不 动,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去找劲儿。什么叫找劲儿?首先, 往那里一站,手伸出去了,六个方向都有没有劲儿?即手 掌向前推,立掌手背向后挂,塌腕坠肘向下,食指上挑, 小臂外翻向外撑和虎口张开拇指向里合的前后、上下、左 右六个方向的劲儿。用意念去找,不可用拙力。然后就是找顺劲儿,运用意念去寻找自己发力的感 觉,我要做什么动作,我的发力点在什么地方,我足跟蹬 力是如何传导到手掌上的,虽然手脚都没有动,但思想是 在不停地动。再有就是找逆劲儿,寻找身体内部各个方向 上的逆向合力,或称对称平衡力,前手用多大劲儿向前, 后手就要用多大劲儿去平衡。三者综合起来也就是我们所 常说的内劲儿。内劲儿是靠意念去修为的,是化去虚浮僵 硬之后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第四,初学者最好站桩与练拳结合,每天站一段桩, 也练几趟拳。按从前的规矩,至少要站三个月桩才能开步练拳,但 现在这样教法是行不通的,且不说能有多少人有耐心坚持 下去,就是有人能,也容易出偏差,因为从前我们练拳时 是整天泡在老师眼皮底下,有点什么毛病马上就能发现指 出;而现在的学生没有那么多时间,只能是学了一点,回 去以后自己练,老师不能总盯着把关。站桩时间长了,容易努气,得不到及时纠正,容易作 病。而这种毛病和拳上的毛病还不大一样,外形上的病好 办,内里的难发觉,难纠正。所以如果站桩与练拳结合起 来,可以消化瘀气,免生不通之疾。同时,这样也可以提 高学者的兴趣,不至枯燥。到了一段时间后,就可以站 桩、练拳和推手结合起来,同时进行,在推手中可以发现 问题,而要求其在站桩中弥补。有经验的人都知道,拳上 的毛病十之八九在桩中可以纠正,站桩是增长功夫最快的 途径。第二节基本步法在站桩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就要开步练拳。孙式拳因 为是活步的,所以要专门练习一下进退的步法,掌握最基 本的移动重心的方法,这样在后面的套路练习中才不会顾 此失彼,手足无措。首先谈重心。首先需要区别支撑与发力的不同状态, 两者的重心位置是不同的。作为支撑脚的重心当然是放在 脚跟上,前面已经讲过,不但要坐住而且要坐满。那么在 发力时重心应该放在脚的什么位置?是脚掌?还是脚跟? 大部分人可能会回答,后脚发力时当然在后脚跟上。不 对,正确的位置是在脚心,也就是“足踏涌泉穴”。站桩 的时候把重心完全放在后脚跟上,这只是一面,另一面还 要用意念将全脚紧贴住地,有如章鱼的吸盘一样吸在地 上,而不是飘浮抓不住地。具体方法是,先坐满在脚跟上,然后用意念把重心领 到涌泉穴上。换句话说,实际支撑力当然主要在后脚跟 上,而意念则要在涌泉穴上。这样在发力时重心从脚跟前 移到涌泉穴就很方便,涌泉穴向下一涨,弹力就出来了。
浏览30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