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历来有“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说法,递进的解释:内练, 就是精神气力功,外练,就是手眼身法步。也就是常说的“八法”,具体要 求:拳(手)似流星眼似电;腰(身法)如蛇行步赛钻;精力充沛气宜沉;力要顺达功宜纯;即练功要做到:手捷快、眼明锐、身灵活、步稳固、精 充沛、气下沉、力顺达、功纯青。类似的谚语还有“外练手眼身法步,内 练心神意气力”、“外重手眼身法步,内修心神意念足”。这些强调的都是武 术的整体观。如果从内外的修炼看,内练的过程和形式更加复杂,有些方 法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自身的体悟、熟心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如硬功, 若方法不当就会不出现偏差,造成内伤,甚至生命。所以练内一定要有科 学的指导,练内就是练“精、气、神中医学将“精、气、神”称为 人之三宝。“精、气、神”都有先天 与后天之分,先天的是受之于父母,就是所说的遗传,而后天的是通过 饮食、起居、教育、锻炼等所改善 的。《淮南子•桑道训》中说“夫 形者,生命之舍也;气者,身之充 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 者伤也”。由此可见,精为生命的住 所,气为生命的本源,神为生命的 控制。“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所 以就有“精充、气足、神全”必然 是健康长寿,而“精亏、气虚、神 耗”必定是衰老致病;“精足不思 饭,气足不畏寒,神足不想眠”。三 者合一,相互依存。在三者中,尤 以“气”为人体生命之本源。正如 宋徽宗所说:“形以气充“神以气住”。讲的就是:有形的人体之精,不过是气的凝聚;无形的人体之神, 也不过是气的延伸。精与神,都是气的表现形态而已。也就是说,精气神 统一于气。根据这样的原则,历代武术家便吸收了中医学中的“精气神学 说”来构建武术理论体系,并实现了 “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意气合
一”的“性命双修”整体观,习武之人的“精、气、神”与常人是有明显区别的,主要是通过反应 速度、气质性格、眼神变化、身体的灵活性等方面所体现。有关研究显示: 武术中的“以意导动”、“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意到五梢、意存丹田、意 布五梢……如此循环往复不绝,对神经系统是极好的锻炼,更使神经兴奋 性提高,应变能力加强。武术中的呼吸与自然呼吸相比,更强调“深、长、 细、缓、匀、柔”。特别是腹式呼吸,可以有效提高膈肌的下降功能,为气 血流通创造条件。测试显示,通过练功,膈肌收缩下降1厘米,肺活量约增 加300毫升,可见效果是比较明显的。武术对减少心肌耗氧量、提高心肌功 能,使心肌功能节省化具有重要作用。另有研究表明,武术对加强淋巴细 胞的T细胞和细胞的适应能力有一定作用,从而证实了武术运动既可加 强细胞免疫功能,又能提高体液免疫水平。长拳套路和散打运动对提高肌 力、加强肌肉工作能力的机理与其他竞技运动基本相似,而内功和太极拳 运动保证了对肌肉工作能力更有其独特的功效;对甲状腺轴、垂体、性腺 轴都有良好的影响,同时也对肾上腺的分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 近年来,还有太极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效应的研究报告,由于学 习压力、竞争激烈、就业困难等客观因素,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较 大的负面影响,一些高校试图通过多种体育活动改善这一状况,其中太极 拳作为首选项目,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综合辽宁中医药大学、天水 师范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研究成果得出以下结论:①练习太极 拳可以不同程度的预防不良情绪的产生,如焦虑与自闭等;②练习太极拳 可以陶冶性情及诱发积极的思维,如心情舒松与精神愉悦等;③练习太极 拳可以强化自我观念和自尊,如自信心与安全感等;④练习太极拳有助于 改善人际关系,如交往增多与善待同伴等;⑤练习太极拳能够增强学生的 意志品质,如持之以恒与克服困难等。武术运动对于机体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是全面的,除了以上几个方 面外,武术对维持内环境因素的恒定,加强酶的活性以及改善消化、排泄系统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浏览40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