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剑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现象。庄子在《说剑》中就 写了赵文王招剑士斗剑•事,并描写了斗剑场景:“昔赵文王喜剑,剑 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 斩颈领,下决肺肝。”庄子所描写的宫廷斗剑充满了血腥气口而上文 所述的吴康晋与楚女较剑,则充满了江湖剑客斗剑过程中的变化莫 测、剑影随形的江湖比武场景,在一决高下中,展现了二人的高超剑 术和武德.

在清末徽州,一位经学大家汪宗沂喜剑,晚年以舞剑自娱,曾著 有《韬庐剑谱》□清末绩溪人曹作云,体格魁梧,膂力过人,善骑射,尤 精剑法,为邑武生,又为举人,后中会试,授任于兵部。

第八节弩术射为六艺之一,射术包括射箭与弩射”中国古代宫廷射礼多样

在朝觐宾宴时都有射礼' 射箭技艺用于骑射,使其远器之力得到广 泛应用,特别是在军事战场上但是随着射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 足以威震天下的缺点,射箭术得到改进,弩应运而生。《吴越春秋》卷 九记载了“琴氏以为弓矢不足以威天下……乃横弓著臂,施机设枢, 加之以力”'弩射程远,力量大,效果好。秦汉时期出现了连弩,即 一发数弩,乃至卜弩-同时,在手张弩的基础上,出现了足踏弩(即蹶 张弩)。蹶张弩使射程、力量得到进一步增强。宋元时期出现了弓弩 社等组织,说明了弓弩的广泛流传与深入发展。明代,弓弩武艺在军 事武术中得到运用,戚继光《纪效新书》中记述了射法二十五条。俞 大猷《正气堂集》中也有关于射法的条文。而在明代,关于弩射射艺 的研究与运用,以徽州人程宗猷、程子颐为代表的武艺家,对传统弩 术的改进与发展贡献颇大,成为明清徽州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笔

程宗猷撰有《蹶张心法》一卷,“蹶 张”,按《蹶张心法•脚踹I:弩说》石:“弩 力强者,用脚索踹上,此即蹶张也'”《蹶 张心法•膝上上弩说》云:“弩力弱者,用 膝绊上,此亦蹶张也”可见“蹶张”是上 弩之方法,右脚和膝两种上容法“弩类 颇多名,亦烦琐,兹盖以蹶而张也”明代火器兴盛,冷兵器相对弱势 程宗猷认为:“中国自擅火器而弩废,非 弩废也.废其机与制度演用之法耳”然 而追溯历史.弩自汉唐至宋,被用于破敌 者.不可枚举程宗猷欲恢复之。一次 外出,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得到一器物, 经过研习和改造,新的弩器特点鲜明,功能甚多•'携带似于甚便张心法》以歌诀、图谱的形式表现。《腰开弩 说》:“余得古铜机制——腰开弩。称弦至机力有八百余斤,多有能传 之者。后蹶张弩成,人更趋便。然至远洞坚必竟腰开。得余腰开之 法一人已,有兼人之用矣。如再要弩力,雄大必非多人不可张,即此 与蹶张远近相为表里,亦觉曲尽矣。”这里既介绍古弩腰开法,又与蹶 张法进行比较,一方面便于习练者知晓今法与古法的区别,另一方面 也是对古法的一种传承。他在《蹶张弩说》中将弩与当时流行的弓进 行比较:“弩力虽大,用箭反轻,不能致远;弓力虽小,用箭反重,百步 犹有余力。是弩之怒力不能及弓之功力也。”但是从世代弓法的发展 看,习弓者比比皆是,然而能得其技精巧者极少,正如弓无法准,是任 巧由意;而弩则不同,有法准。特别是经过程宗猷改造后,弩较弓而 言,在射击准确度上超过了弓。其优点还表现在:“雨露无妨,上弦架 箭,十步之内,犹能杀人,若弓似又不及矣。”

程子颐在其《武备要略》中著述了《蹶张弩图说》。他沿袭了程 宗猷《蹶张心法》对蹶张弩术的阐释与记载,也对蹶张弩的制式与使 用技法进行了改进与发展,使得蹶张弩术更适用于军事武术中。

半至一尺者,力有三百斤或三百五十斤,至四百斤者,弩箭重三 钱至四钱者,百步能命中,其技不减于弓也。如弓力四五十斤, 用箭有五六钱,何也?因弓矢之长,引弓拉满以至于毂,又加射 者撒放之力,故箭发百步能杀敌者,此也。阮子曰:世多善弩而 拙于弓。弓无法准,任巧由意,世之习弓矢者,比比皆是。计百 千中,未能得一精巧者。弩有法准,故易于善。今蹶张弩,有力 则能挽,下士亦可习,如法上射,朝习可以暮成,雨露无妨,上弦 架箭,十步之内,犹能杀人,若弓似不及矣。

程子颐对弩制的发展进行了论述, 认为程宗猷改进的弩制没有现今流行的 弩制效果好。同时对习弓矢与弩射存在 人数差异一事进行了说明,认为蹶张弩 只要有力之士,遵循法准,可以朝习暮 成,,还进一步指出了蹶张弩的优势。在 具体制式和使用上,程子颐尽可能详尽 罗列从制弩到发弩的一系列过程技法, 并详加说明,配以图示与歌诀。主要辑 录有蹶张弩铭、又戒射禽铭、古铜弩机 说、造弩床用木色说、造弩担用竹说、鸥

子担说、弩担扎绳说、打弩弦说、造脚索 图十四《武备要略》 说、造上弩弦腰绊说、用腰绊上弩弦说、 (四库禁毁书丛刊)

造弩箭刀说、刀鞘说、削弩箭说、削弩箭歌诀、造铁箭头说、造弩箭筒 说、造盛药壶说、脚踹上弩说、枪刀兼弩行阵说、膝上上弩说、搭弩箭 说、发弩说、轮流发弩进弩上弩说、用枪刀兼弩说、枪刀兼弩临敌说腰开弩说、腰开弩铭、古铜大弩机说、古铜弩机分寸说、上腰开弩弦 说、造腰钩说、造弩绊说、造箭筒说、弩箭及铁箭说、上腰开弩说、发弩 说、窝弩说、窝弩铭、上窝弩说、安窝弩说、见血封喉晒药方、熏药方、 中箭用解药方。

如“用腰绊上弩弦说”:“一人坐地 上,用绊索安在腰间,将两头圈索套入弩 担梢横槽内,用两脚踹在弩托上,两手扶 弩梢,往前慢慢撑牢如弩弯来,令一人 将弦扳入扣内,” “削弩箭歌诀”:“若要 真,黄龙背上一条青箭头三刀快,箭尾 一刀齐。扎麻须用小,翎大箭行迟。弦 长分左右,箭短有高低“窝弩说”:“窝 弩者,即古之耕戈也,今时惟用以射虎, 而守营御暴,乃为最利之暗器。”“腰开弩

说”:“夫腰开弩者,乃马隆募勇士,所引 图十五《武备要略》 三十六钧之弩,名腰开弩,跪射者是也 (四库禁毁书丛刊)

昔冲斗在寿春,所得古铜弩机,因以制造

腰开弩 初造不得法,弩担多有损伤者,后屡造则得其诀矣……”

程子颐阐述了蹶张弩各部分器具的制造、开弩方式、弩箭搭配使 用方法、箭头配药及解约方 《蹶张弩图说》可以说是集弩的制造、弩 的用法、弩的功能于一体的弩术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法而其对具体 使用、制造方法的说明,更是让习练者便于习得。需要重点说明的是 窝弩和腰开弩.关于前者,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有关于弩的说 明:“其山人射猛兽者,名曰窝弩,安顿交迹之衢,机傍引线,俟兽过, 带发而射之。一发所获.一兽而已.”也就是说窝弩是用来射兽的 程子颐将其运用到军事武术上,并认为这是最利的暗溶,可见其对窝 弩的应用与传承发展之功。关于腰开弩,早在西晋时期,大将马隆就 运用了用腰引弩,并以此为标准招募三T•勇士 在对阵杀敌中,腰开 弩具有很强的杀敌效果。腰开弩的最大特点是,腰部力量大,开弓 力量足,达到三十六钧,由此产生的射力足,效果佳。而程宗猷对古 弩射法的改进,又进一步说明了其对古弩的传承与发展之功。

第九节射术(一)

射术是我国古代六艺(礼、乐、书、数、射、御)之一,在其发展进程 中,射术技艺、射法改进得到不断发展,走向纯熟,由此也产生了擅长 射术的武艺人。从其应用看,射术一为狩猎之需,二为军事防御之 需,三为礼仪所需。射术发展到明代,出现了一部关于射艺发展史的 集大成著作,这就是徽州人程宗猷的《射史》,它较唐代王瑁的《射 经》、明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射法篇》,更具系统性,是一部集射 术理论、技艺、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著述。因此《射史》是研究明代徽 州射术的典范性史料。

《射史》是程宗猷在应天津开府李大恩征召为军后,因旧疾复发, 回归故里的这段时间编纂的“他将往日所习的射法技艺归纳总结, 又取往古射礼,汇成一书,名曰《射史》。书成于崇祯初年,现存有崇 祯二年刻本。参与编纂校订的有其宗弟程梦周,婿孙时伸、金汝孝, 子程时沫,侄孙程有康。书前有文学家陈继儒、宗弟程梦周序文,以 及程宗猷的自序。这三篇序文阐述了程宗猷编纂《射史》的背景、缘 由、目的、内容等,对研究程宗猷射术思想有重要阐释价值。三篇序 文角度不同,各有立意。姑且将陈继儒的序文称为陈序、程宗猷的自 序称为自序、程梦周的序文称为程序,作深入剖析。

陈序从行文开始就充分肯定新安程氏家族的武功,特别是对明 代二程:程宗猷、程梦周进行了褒扬,认为二人是程氏两奇男子,并评 价了此书具有“小用之可以护卫桑梓,大用之可以报效国家”的功用。

浏览43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