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神的韵味:中国武术艺术之“气韵”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提出:“韵者,美之极……凡事即尽其美, 必有其韵,韵苟不胜,亦亡其美。”[|]可见,充满韵味的形象才给予人美 的感受,‘‘韵”是“美”的体现。中国武术的“气韵”就可以被理解为一 种审美感触或审美体验。它通过武术演练者创生,感染着每一个观赏者, 并使得他们获得美的快感和享受。从古至今直,“气韵”一直都是众多武 术拳家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当武术拳家们在演练套路时,不仅在肢体的 运动中着意于对各种攻防技击动作的展现,同时还力图从面部的神情、动 作的节奏……等方面营造出武术技击的情景和氛围,表现出十足的韵味。
(_)中国武术的“神采之韵”
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观赏者在欣赏武术演练者那充满神采 和味道的套路演练之后,心中会不禁为之折服,以至于发出的“好”的赞 叹与喝彩。究竟是什么感染了观赏者呢?或许,有很多人会笼统的将其归 因为中国武术的“精气神”,但是,假使细细品味,我们发现,事实上是 演练者在演练时所发散出来的神采之韵令观赏者感受到艺术的美感与快感。 神采之韵在武术中所指的是演练者在行拳过程中所流露出的那种身心合一 的精神状态令观赏者产生的审美感受。武术中的一拳一脚、一招一式,无 不表现出神采之韵。这种神采之韵,实质上体现出了中国武术对生命精神 的一种追求。
我们前面谈到,武术呈现的是一个充满意象的世界,对于演练者而言,
他们的仪表、仪态是展示这个意象世界的途径。当演练者在进行各种武术 技术技法的演练时,实际上也就是将自己完全地置身在一种“假设性”的 格斗场合或情景之中,他们正在与眼前的“虚拟”(并不存在)的一个或 者多个对手进行拳脚上的较量,他们所施展出的每一个招式或每一个招法 都具有着特定的技击内涵。当这种技击意识主宰了演练者的精神世界之时, 身随心动,心动形随,在他们的眉宇之间、神态之中就会自然地流露出一 股无坚不催的气势和刚毅果断的意志。犹同蔡龙云先生说的“心中怒气似 奔腾的嘉陵江水,含而不露”[1] 一般,能够令人浮想联翩,产生“曲尽回 身去,层波犹注人”的艺术美感。
在东晋的绘画家顾恺之提出“传神论”之后,“传神论”就开始成为 了中国传统绘画的至高要求。他说:“四体姘蚩本亡(无)关妙处,传神 写照,止在阿堵之中。”[2)其中,“阿堵”所指的就是人物画中的人的眼 睛。在画家看来,传神的眼神是中国绘画艺术表现神韵的重要内容。在中 国传统的舞蹈艺术中,艺术大师们强调的“身之戏在于脸,脸之戏在于 眼”就是专指“眉宇之间”流露出的神采气韵:他们所说的“扬眉动目踏 花坛”“启皓齿以吟风,腾星目而吐月”体现的是一种雄浑粗犷的气韵, 通过“观、瞥、瞟、渺、睨、眺、瞪、瞅”等不同样态的眼法所创生出的 “神采”充分地表现出舞蹈者丰富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对于观赏者而 言,这种传神的眼神足以令人沉醉其中。
反观中国武术,武术中的“神”在武术演练中最为突出的表现也集中 地体现在演练者的眼神上。武术拳论有云:“其精神在何处?曰:在眸子。 心一动则眸子传之,莫之或爽。”[3]例如,在武术的定势动作,往往要求 演练者做到“目前平视,光兼四射”“收视返听,含光默默”,这不仅可 以表现出轩昂的气宇,旺盛的斗志和慑人神魄的气概,而且还能够彰显出 “静中含动”的神韵,以及“拳势断拳意相连” “招式停而气势不断”的意
味,犹如蓄势待发之箭临界于强弩之上。透过演练者那极具表现力的神情, 可以令观赏者真切地感受到武术演练者精神世界中的那份技击的意识、技 击的情感。所以说,武术中的技术技法可以“传神泄情,表现生命”,是 对武术演练者“内在精神、内在情感的追求、形成、展现“神采之 韵”足以袒露出武术演练者对“心灵深层的生命精神”的艺术追求。
(二)中国武术的"节奏之韵”
在自然界中,任何事物的存在方式都是时刻运动着的,而任何一种运 动都遵循着特定的次序,这个次序就是节奏。“节奏是一种本质的、客观存 在的自然现象。”例如,白昼与夜晚的更替,春夏秋冬四节的变化,人 体的呼吸、心跳等等现象都是人们能够感受到的节奏,节奏在现实世界中 无处不在,这犹如运动的生命存在于任何事物和现象之中,它是大自然生 命迹象的重要表征。
对于艺术而言,“每种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所 以节奏是一切艺术作品所固有的性质,t3]在音乐中,音符的长短、音响 的强弱、节拍的轻重等旋律有序地组合构成音乐的节奏,才可以使人聆听 到优美动听的乐曲;在舞蹈中,舞蹈动作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幅度 的大小、身段的高低等要素巧妙的结合构成舞蹈节奏,才可以使人观看到 美轮美奂的舞蹈。可见,“节奏是艺术的表现形式,包含着艺术的本 质”⑷。
在中国武术中,武术的节奏是指“演练者在套路演练过程中,合理运 用同一矛盾结构中两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展现武术运动 美的运动的秩序。它是以时间性和空间性为主要特征,通过套路演练过程
中对动与静、快与慢、轻与重、长与短、起与伏等因素进行的合理运 用”[n。武术中的“十二型”,s卩:快如风、缓如鹰、起如猿、落如鹤、重 如铁、轻如叶、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动如涛、静如岳,正 是对武术节奏的典型描述。
节奏变化产生的美的感受即是节奏之韵。在武术运动的过程中,演练 者从时间和空间特征出发,对技术动作、动作组合施以特殊的艺术化处理, 从而使得武术技术技法形成了鲜明的节奏变化,具有了独特的意境韵味, 并由此产生不同类型与风格的美感。例如,太极拳讲求轻柔舒缓,不急不 躁,这是一种“柔和”的节奏;南拳讲求短小精悍、刚猛迅捷,这是一种 “阳刚”的节奏;长拳讲求“拳似流星眼似电”,这又是一种“快”的节 奏。再比如,在短器械的演练中有“刀如猛虎,剑似飞凤”之说,这就是 两种不同的节奏风格,即刀术演练要有如猛虎之势,威武勇猛,要表现出 凶狠、彪悍、泼辣的风格;而剑术演练则讲求身法轻快、姿势潇洒、剑法 多变,要表现出轻灵优美的风格,时而蜻蜓点水,时而彩蝶穿花,犹如飞 凤一般的绚丽。
具体的说,武术节奏的变化是针对武术的技术技法的过程性而言的, 在动作速度变化下呈现为动静相间,在动作力度变化上表现为刚柔相济, 在动作幅度变化上体现为高低起伏。在这些节奏的转化过程中,可以给观 赏者带来无限的审美快感与享受。
武术中的动与静之间变化就是体现节奏之韵的一个表现。在武术演练 过程中,连贯动作与定势动作、快的动作与慢的动作的巧妙结合所产生的 节奏变化,能够令观赏者在脑海中对于技术动作形成鲜明的审美感受。例 如,在一组快速激烈的连贯动作后紧跟一个定势动作,这种突然间由动到 静地停顿,能给人以一种嗄然而止的节奏感。此外,查拳拳论中的“行如 风,站如鼎”,意拳拳论中的“动如山飞,静如海溢”,以及翻子拳中的 “行如风雷动似涛,坐似泰岳静如山”之说,都表明武术的动静变化所产 生的节奏韵味是极具美感的,体现出“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静媚的艺术境界。
刚柔之间的相互转换也可以令观赏者感受到武术的节奏之韵。在武术 中有表现为劲力充足的“刚劲”,也有表现绵绵不断的“柔劲”。刚与柔是 两种对立统一的物质属性,既是相对立的,又是可以相互渗透和互相转化 的。“刚劲”能够使人产生“粗犷、激昂、刚健、雄伟,令人惊心动魄、 精神振奋”的审美体验,而“柔劲”可以使人产生“柔媚、和谐、静 雅、圆润,又能给人心旷神怡,轻松愉快之感的审美体验。在武术演 练中,刚与柔的相互转化也形成了对比鲜明的节奏变化,这种变化是力的 大小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上的劲力美,完全足以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
此外,拳法招式的“高低起伏”与动作幅度的“开合含展”都属于空 间上的一种变化,这也是节奏变化的表现。在一段快速激烈的动作后以一 个低势动作(如跪步、弓步等)突然停顿,就能给人以一种鲜明的节奏 感,相反,如采用一个高式动作作为结束则很难达到这种效果。而幅度较 大的技术动作,运动轨迹就会增长,其可以展现出一种舒展大方、轻盈飘 逸的审美效果;幅度较小的动作,运动轨迹就会缩短,其可以展现出一种 短小精干,灵活有力的审美效果。
故此,节奏之韵体现出中国武术对生命节奏的追求,通过对“动、静、 起、落、快、慢、轻、重、高、低、刚、柔”所产生的节奏变化的品味, 可以使人在观赏的过程中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享受,所以说节奏已成 为中国武术艺术性的显著特征。
浏览96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