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以来的官方档案中有许多河北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组织的武术活动相 关记录。

1.金钟革与大刀会

早在清雍正十三年(1735)就有关于大刀会的官方记载。嘉庆二十年(1815)直 隶官府抓获“逆匪”刘玉陇,再三审讯,始知金钟罩的一些内情。乾隆五十八年 (1793)河南杞县人张怀锦传金钟罩法给山东冠县张洛焦,张传同县人郭洛云,郭洛 云再传给刘玉陇。据刘玉陇供称,嘉庆十二年他在深州因赌博涉讼时在借宿的刘 老瑞家中发现一本“符咒破烂书本,问知系学习金钟罩所用,名为山神册官词”。 刘玉陇又从张老广处习得金钟罩符咒:“符系画一盔甲人形,中写金甲、袖甲等字。 咒系:神位祖师老爷,弟子(请)祖师助力保佑,祖师面前讨力,金盔护顶,甲领甲袖, 金甲罩身,刀剑铁尺不能伤身。”®据此可知,金钟罩实际上是一种习练刀枪不人的 硬气功。金钟罩在练习时所附加的一系列请神、吞符、念咒的神秘仪式,也给它罩 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晚清山东曹、单一带盛行的大刀会据说是由河北河间府人赵天吉传人的。赵 天吉武艺高强,传的是坎门,也叫玄门。同治十四五年间山东曹县烧饼刘庄人刘 士端向赵天吉学习排砖、刀枪等武术。光绪二十年(丨894)甲午战争爆发后,山东曹 州府土匪盛行,刘士端即组织大刀会自卫,在地方上捕获巨盗多名,“于是乡民互 相学习,藉资保卫”。“乡村大户,多有雇以保家。甚至营县局卡,亦有招募防卫。 因之蔓延传习,愈结愈盛。东省最众,豫省次之,皖又次之,徐郡与东省壤地相接, 近亦有人入其会者,共约有二三万之多”。

演习拳棒的红阳教、八卦教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表明,嘉庆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九 日,大学士刘擐之奏折中就有描述乾隆中叶在通县流传的一首有关该县羊修店人 李国有及其加人的当地红阳教情况的歌谣:“大周俞有个刘三祖(刘兴礼),徒弟度 有一万五。大徒弟李潮佐,二徒弟是小崔五,大徒弟使的钩连枪,二徒弟使的月牙 斧。先平通州城,后平顺天府这表明当时通县流行的红阳教具有明显的反清 政治目的,其教徒使有钩连枪、月牙斧等兵器,说明该教众也应该有相应的武艺操 练内容及活动,而且人数甚众。嘉庆十八年,通县流行的红阳教众果然成为天理 教起义的一支生力军。

八卦教是清代华北地区势力最大、影响最深的一个民间宗教教派。八卦教的 创始人是刘佐臣。他于顺治末年在京师拜太监、红阳教首领魏子义为师而创立。 八卦教在初创时期,也是以为人治病作为传教收徒的主要方式。“清代中叶前后, 八卦教又增加了运气练功、演习拳棒等武术方面的内容。其教内分为文弟子和武 弟子,文弟子运气炼功,武弟子演习拳棒。这对于其他民间宗教有很大影响,此后 他们纷纷效尤。另外,光绪年间的义和团与八卦教中的武弟子就有师承关系”。 八卦教的支派较多,最主要的有震卦教,离卦教,坎卦教、先天教和八卦金丹教等。 其中,离卦教尤其提倡武术,在平日做完宗教活动后,教首往往教授徒众进行拳 术、棍棒等的习练,因此很受民间习武者敬仰,他们的拳术套路堪称一家,对当时 其他民间宗教各教派的习武活动深有影响。离卦教还规定,把食指、中指并着压 在无名指上,名为剑诀,教徒平日见面时即用剑诀为联络暗号,颇有武林风度。

天理教文武弟子

嘉庆十八年0813)九月,直隶顺天府大兴县宋家庄人林清以京畿的坎卦教为 基础,统一了京畿和直隶地区的各个教派,又联合李文成和京畿的冯克善等创立 了天理教,并在京畿和直鲁豫三省交界地区发动了规模浩大的天理教反清起义。 天理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文、武两大集团,其中冯克善尤其精通拳术枪 法,总领武卦。从嘉庆十六年开始,冯克善就和徐安国在直鲁交界地区传教和教 授拳棒,他们联合了当地的义和拳、金钟罩、红砖会和“红衣健妇营”等武装力量, 精练武艺,不畏强权,留下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林清担任天理教的天 皇并亲自在京师发起了攻击紫禁城的行动,虽然起义最后失败了,但是对于打击 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以及推动武术的发展等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义和团”运动中的河北武术文化管窥

1.“义和拳’’与“义和团”

光绪二十三年(1897),以德国霸占胶州湾,强行将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并唆使 天主教徒横行霸道,在广阔的华北大地上引燃了闻名中外的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以山东和直隶为中心的华北人民以义和团的形式发动和组织群众, 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者,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显示出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顽强斗争精神和巨大力量。

义和团的前身是义和拳。义和拳是义和团的源头,这一观点已为史学界大多 数人士所承认。也有学者认为,义和拳与明末棒棰会有着渊源关系。据史载,明 熹宗天启二年(1622),徐鸿儒在山东领导闻香教反明武装起义时,应其请求,直隶 景州于弘志等人率数万名棒棰会成员参加了起义军。棒棰会是一种以演习拳棒 为主的武术团体,活动地区主要在直鲁豫三省,尤以直隶北部的清河、南宫、冀州、 故城、景州、献县、束鹿等州县最为活跃。于弘志等人与徐鸿儒一起被明廷镇压 后,棒棰会成员依旧在山东、直隶等各地进行频繁活动,人清以后,直鲁豫三省青 壮年更是多学拳棒。于是,义和拳作为一种拳术的名称,便应运而生了。®据清廷 档案记载,义和拳最初只是学习拳棒(又称拳勇),演练拳脚,在阶级斗争尖锐时刻 则“横行乡曲”,“扰害地方”,说明义和拳既是一种拳术名称,同时又具有反抗封建 统治的民间武术集团的性质,但因没什么信仰,与民间宗教不可同日而语。乾隆 中后期以来,随着社会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农民反抗运动日趋频繁并逐渐向较大 规模发展,从嘉庆中叶到光绪年间,广阔的华北大地上,练武习拳之风始终不息。 而一些所谓“游手好闲、不务本业之流,自号教师,演弄拳棒,教人学习,遍游街市, 射利惑民”,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义和拳师纷纷在各个村镇聚众设拳厂,声言 “灭洋”,很快获得了当地群众的响应和支持,参加者均习拳练技,演诵符咒,“诡称 神灵附体,舞枪操棒,形类疯颠。其附体则托以王禅、杨戬、武松、黄飞虎、罗吒诸 名。号其魁桀,则加之老祖师、大师兄、二师兄诸称谓”。另外,义和拳师们还充分 利用了古已存在、具有自卫性质的团练,作为互相联络、保卫乡里的组织。这样, 正如一些学者所言,义和拳和团练在反帝斗争形势下的结合,就产生了一个新的 组织——义和团。@与八卦教、天理教等其他一些民间秘密结社组织相比,义和团 及义和团运动的产生,有着帝国主义列强和西方天主教大肆人侵中国的更为深 刻、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更为广大的运动规模和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也更 具有反帝爱国进步性质。

2.演拳习武,反帝爱国

义和团运动最初出现在山东,接着又迅速扩展到与之毗邻的河北直隶地域, 并且在河北大地的北京、天津等地达到了最高潮。“义和团运动在其初期斗争阶 段,其组织实际上是大刀会、大红拳、梅花拳、神拳、义和拳等各种组织的混合 体。”®1898年以后,直隶各地的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拜师传徒,立厂设坛,聚而

演习”者比比皆是。如武邑县,迄至1899年底,全县设有的拳场已多达一百处左 右。1900年春开始,京、津、保一带义和团习武达到了高潮。北京“义和团之多, 几至遍地皆是,每当夕阳既西,肩挑负贩者流,人人相引习拳,甚至有大家亦为之 者”。他们“每传拳法一处,必须招集二十五人,是谓一团,每团立一团首,一团之 人聚散,皆从其令”。“京城白衣庵及前门内细丸厂等处”,都有义和团“在彼曰夜 练拳”;“京城广渠门外练拳之人,日有百余,观者密如堵墙”;“虽宫中内侍,年老宫 女等,亦习其术,不时操练拳棒”。而津地义和团“共有十余万人,皆托铁店代打铁 刀,即至小之铁店,亦自早至晚不能停工”。保定、遵化一带,义和团集众练拳也同 样“日盛一日,强年壮丁,举信从之,乡野村庄,无不有坛”。®天津静海义和团拳坛 号称“天下第一坛”,其首领静海人张德成曾率领团众七千余人和同为天津人的义 和团“乾字团”首领曹福田率领的团众一道开赴天津,直接参加了抗击八国联军的 战斗,他们都是天津保卫战中主力之一。

在义和团运动中,习武活动还波及到很多青少年儿童。《拳乱纪闻》载:“京城 东安门内河沿各巷,有人自号义和教师,每日小儿从之,练拳者日繁有徒。”另外, “京中顺治门外南下漥地方,时有团匪教童子习拳,日凡数起”。天津的义和团中 也有许多习武儿童,当时,“津郡厢内外,时有幼童演练义和拳”。1900年4月,唐 晏在北京城东见义和团百余人为三队,一队执刀,一队执矛,一队执锐,皆以红布 裹头,年纪大都十二三岁,大者不及二十岁,可见青少年儿童入团习武者甚多。义 和团中儿童习武活动不仅到处可见,其场景还十分宏大、壮观。义和团“平日所 习,惟舞刀,力奔两事”,青少年儿童习武亦然。演练时“作拳势,往来舞蹈,或持竹 竿、秫秸、木梃等物,长者以当长枪、大戟;短者以当双剑、单刀,各分门路,支撑冲 突,势极凶悍,几于勇不可挡。每演时,必聚童子数十人合练之”。或“十数岁童 子,各执一刀,一年长者手握小旗,领行一周,即扬旗遽奔,诸童随之,至东偏尽伏 地,俄顷突起,皆回身舞刀,且舞且进,势甚汹涌”。青少年儿童不仅参加习武,也 参加战斗,据《天津一月记》载:“临阵以童子为前队,年壮者居中,老师、师兄在后 督战。”战斗中,很多青少年儿童都献出了英勇而宝贵的生命。

浏览2,20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