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内修上讲,习练太极拳主张动静相因,虚实结合。王宗岳曰:“太极者,无 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徐致一亦云:“太极者, 阴阳未分之谓也。动之则分而为阴阳,静之则合而为太极。太极拳从修养方面说, 须由动处向静外练,是犹阴阳之合而为太极也。从技击方面说,其虚实变化常蕴于内而不形于外,是犹太极之阴阳未分也,故名太极。”八卦掌是取意于《易经》“八卦”相关理论的拳术,《八卦掌拳谱》上有这样一段经典性的要论:“其技始按伏羲八卦,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六合,六合生七星,七星生八卦,此为掌中之体。又按后天文王八卦,一卦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以为掌中八八六十四掌。动极而静,静极而动;动者为阳,静者为阴,阳变阴合而五行生焉……以五行生克之理, 合八卦阴阳之道,寓九宫之巧,藏天干地支练而成掌(拳法)。手眼相随,进退有法,出手成着,刚柔相济,出入莫测……变化无穷,此八卦之理,以分行阴阳 也。”八卦掌的创始者不仅将易学阴阳变化理论融入拳术中,而且其套路安排也皆合于八卦阴阳之道。《系辞上传》云:“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基于这种辨阴阳、识刚柔的思想,武当武术各门派在阐述本拳种的理论基础时,都强调“刚柔相济”,软硬兼施。在运用和习练拳技时,要能知小知大,知有知无,知用知废,知阴知阳,知虚知实,知柔知刚,即不单纯以蛮力搏击,而是审机应变,借力打力,以达到以柔胜刚的目的。制胜之理是:“盖敌力须加吾身,方生效力,苟御制得道,趁其用刚发动之始,审机应变,采取擒获,使还制其身,则我虽弱, 常常居制人地位;敌虽强,常居被制地位,难于自由发展,力虽巨奚益? 《庄子•天道》云:“虚者静,静则动,动则得矣。”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 万物之本也人能保持自身的虚静就自然能随顺天道运动,运动而不停滞万物就 自然成长,万物成长就自然有所得了。《庄子•知北游》云:“古之人外化而内不 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意思是说古代的人行动能顺 随万物的运动而心神宁静,今天的人内则心猿意马,外则呆板不化。能顺物变化的是因为他有一个东西不变,这就是道。得道者就能一切无心而顺物应化。武术 家将其哲理应用于拳义:“太极拳之动静作势,纯任自然,运化灵活,循环无端, 要知其虚实开合,起落旋转,俱从圆形中来《太极拳解》云:“身虽动,心贵静, 气须敛,神宜舒。”李亦畲作《五字诀》云:“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练拳者首先自身要固其根本,然后再发制对手。不 可以内则心猿意马,外则呆板不化。所谓“抱神以静,形将自在”。太极拳强调以 静制动,以逸待劳,随物而成,顺其自然。王柏青著《太极丹功要术》云:“太极之妙,首在心神。惟心静能详察进退之机,神领可体悟起伏之道。”又云:“神静 而意动,心静而气动,息静而身动这些都是讲述太极动静变化之机,静极而动之理,唯其静心不乱,详察体悟,方可以不变应万变。《陈氏太极拳图说》云:“意者,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发谓之意,其一念之发如作文写字,下笔带意之意。 意于何见?于手见之,此言意之发于外也。意发于心、传于手,极有意致,极有 神情。心之所发者正,则手之所形者亦正。心之所发者偏,则手之所形者亦偏。 如人平心静气,则手法、身法自然端正;如人或急切慌张,或怠慢舒缓,则手之 所形莫不侧倚必也,必也躁释矜平,而后官骸所形,自然中规中矩。实理贯注于 其间,自无冗杂间架,即有时身法偏斜是亦中正之偏,偏中有正,具有真意,有 真意,其一片缠绵意致,非同生硬挺霸,流于硬派。此其意,一则由理而发,一 则由气而炼太极之道当以意为先,默观静思,内存于心,外形于拳,心正则形正,心偏则形偏。若抱元守一,自能得于心,应于手,太极拳之神韵自然显现。《庄子•说剑》云:“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武当太极拳强调后发制人,静以俟之,彼微动即应,引进落空,后发先至,显然 有庄子遗风。金一明云:“临场之时,神清者技必精;遇敌之际,神昏者艺必浅。” 《十三势行功心解》云:“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得之虞。”武当功夫于临场应敌最忌神 昏,神昏则气滞,气滞则艺浅,艺浅则敌胜。“学太极拳为人道之基,人道以养心定性、聚气敛神为主,故习此拳,亦须如此。”张三丰特别强调“打坐之举不可缺”,并且认为打坐是太极行功的“第一步 下手功夫”,可“调和阴阳,交合神气”,以达身合太极之象。

四、以柔克刚与“柔弱胜刚强”

《道德经》三十六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 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四十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柔弱胜刚强”是老子的重大发现。一般人认为强大就是领先、争雄、占有、 刚猛、处高、施为;老子认为这些不是生命力顽强的表现,恰是生命力行将瓦解的表现,真正的强者则是居后、不争、谦让、处下、柔顺、无为,因为强者的生命力深厚,富有韧性,其结果是虽不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无为却能够无不为, 因此老子的结论是:外强中干不如外柔内实。太极拳的创立者精通老子学说,将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哲理融化在太极拳要领之中。明代张三丰所传《打手歌》 云:”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能用四两拨千斤,显然是以弱胜强、以 柔胜刚的招数。太极拳师杨澄甫在谈太极拳的要领时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上,有相当之哲理存焉。”拳师们认为太 极拳“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运化无方”。练拳时要“尚意不尚力,贵化不贵抗,尚走不尚顶”,技击时守柔处雌,借力打力,最后达到以柔弱胜刚强的目的。“老子思想的文化特征之一就是崇尚阴柔。老子崇尚阴柔,表现在哲学、人 生、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老子的哲学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而其辩证法思想又尤其强调柔弱方面的作用。说‘柔弱胜刚强’。老子的人生观也是如此,是同情和倾向于弱者的。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的审美情趣也是渲染阴柔之美。在武功方面,中国传统武术技击最高境界是刚柔相济,认为刚不能久, 柔不能守,纯刚纯柔都不是上乘功夫。不同的拳种虽然练法不同,但训练的最终目的都是达到刚柔相济。例如从柔入手的太极拳,要求首先要摧毁人们动作中原有的坚硬劲,使它化为柔软。要‘有心求软,用意不用力,全身松开,然后 才能‘无意成刚’,再到刚柔相济;而形意拳则是从刚入手,‘练精化气,练气化 神,练神还虚’,先练明劲,再练暗劲,最后是化劲。明劲是刚,暗劲是柔,化劲是刚柔相济。”陈鑫云:“彼以柔来者,是先以柔精听(忖也)我如何答应,而后乘机击我,我以刚应,是我正中其谋,愚莫甚也。问:该如何应?答:彼以柔法听我(以胳膊听我,非以耳听也),我以柔法听彼,拳各有界,彼引我进,我只可至吾界边,不可再进,再进则失势又云:“世人不知,皆以(太极拳)为柔术,殊不知自用功以来,千锤百炼,刚而归之于柔,柔而造至于刚,刚柔无迹可见。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

浏览42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