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武术的理论体系根植于中国道教文化的沃土中,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之奥妙,探讨武当武术与道教“三玄”(指《易经》《老子》《庄子》三部经典) 理论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武术的本质和全貌,有助于揭示太极拳等内家功夫的理论基础和文化特色,有助于现代人对传统武术思想的理解和认同。中国道教“三玄”学说是武当武术的理论基础。《易经》《老子》《庄子》合称 “三玄”,是道教文化的基本经典,历代道士皆习诵不辍,精研深思其中的深远旨 意。古代发明创制武当武术的高道名士无不精通“三玄”哲理,太极拳、八卦掌、 形意拳等内家功夫口诀中,也常常显露出“三玄”理论的影响。
一、“拳法自然”与“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地、天、 道的关系是: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是顺乎自然规律的必然法则。 “道”纯任自然,就是说“道”以自然为归;“道”的本性就是自然,顺乎自然规律 自成法则。《老子》二章云:“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三十七章云:“道 常无为而无不为。”道的本性是自然,自然中有真、善、美的精华,按事物的自然本性去因势利导地撷取自然之精华,不违背自然规律去强作妄为,称作“辅万物之自然”,这就是老子修身、为人、处事、治国、论道的总原则,是道家哲学的精华所在。武当武术的理论基础是道家哲学和道教养生术,《老子》《庄子》《易经》《黄 庭经》等,是指导其炼丹行功的理论依据。“道法自然”思想在武术中的反映是 “拳法自然”思想。“拳法自然”思想在武术中的主要体现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原来反映自然变化规律的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被引入武术领域,作为武术的指导思想,如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分别是以这三种学说为理论基础的。其二是武术传统练功讲究按自然界四季变化和人体机能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练功的目的,如非常讲究练功者的身体生理状态及心理状况与季节、时辰、地 点、方向配合等。其三是武术家们主张师万物,法天地,从大自然生化衍变现象中获得灵感和启迪,并模仿自然界的生灵创编出象形拳,如螳螂拳、蛇拳、虎拳、 鹤拳、鹰爪拳等;另外,端庄自然,磊落大方,不扭捏做作也是传统武术演练的最基本要求。诸如《五行拳论》云:“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在五脏为心、肝、 脾、肺、肾;在形意武术则劈、崩、攒、炮、横也。五行配五脏,五脏配五拳, 故习五拳即所以养五脏。然人以心为主,以气为用,以丹田为根本。丹田足则肾水足,精神旺;心气足则脑力坚,神经敏;肺脏足,气必充;肝脏足,力必猛; 脾脏充盈,身体必健。故五行拳内养五脏,补脑力,保丹田;外强筋骨,捷手足, 便耳目,奥妙无穷,裨益匪浅,习久自能知之也。”五行拳不仅师法自然之道、遵 从五行相生与人体生理机能之特点,而且在实战中又以五行相克以破之,融养生 技击于一体。如五行拳中,“劈拳属金,取其锋利之意也。其气发于肺脏,筋稍用力则肺脏舒,故劈拳可以养肺”,“崩拳属木,而金克木,故劈拳破崩拳。崩拳似箭,以其直而速也。其气发于肝脏,骨节用力则肝脏舒,故崩拳可以养肝。”十二形拳则是模仿龙、虎、猴、马、鸵、鸡、燕、鹤、蛇、鸽、鹰、熊等生 灵的自然运动规律而编创的拳种,如:“龙之为物,最擅长者在能伸缩自由,变化不测。谱云:龙有搜骨之法吾人欲效其形而制胜,非周身筋骨利便不可 "虎之为物,扑力最强,所向无前,猛不可当,吾人练虎形,所以能前扑。”“猴生长山林,攀援跳跃乃其长技,故练猴形,须跳跃敏捷,身法灵便。”五行拳与十二形 拳的理论在剑法、枪法演练中也照样适用,“剑法种类略与拳同。盖拳法所能者, 剑法亦皆能之,故剑法亦有五行剑、十二形剑之分,至其用法则不外十种:劈、 砍、刺、撩、剪、挂、戈人裹、拨、圈是也”。“枪法之类别亦与拳同,有五行枪、 十二形枪之分,其用法则可分为圈、拿、挡、拦、挂、劈、砸、擢、挑、扎等十 法,不过变换应用,各成一势而已武当武术在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影响下,认识修炼内功拳技应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去盲目练习,强作妄为。杜元化《太极拳正 宗》说,或问其师傅任长春:“太极拳有何奇术? ”任长春说:“毫无奇术,只一自 然而已所谓“自然”,即“本乎天道,不尚勉强”。陈鑫论太极拳云:“拳名为 太极,实无极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而合也,一丝不假强为,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可名为太极拳。”又云:“顺其性之自然,行其事之当然,合乎人心 之同然,而究乎天理之所以然,一开一合,绝无勉然,一动一静,恰合天然,此 即吾道之粹然“强为”非自然,“勉然”亦非自然,由无极而太极,方合天道自然之理。太极拳名家杨澄甫先生说:“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习练运行时, 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其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太极拳的宗旨是使习练者延年益寿,本是“有为”之举,但它处处强调“自然柔活”,其真义是将有为提高到无为的境界,使其功夫合乎自然,顺乎规律,应乎节奏,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杨敞《太极拳势图解序》云:“太极十三式,传 自张三丰,张固道家者流,故其论太极拳曰:‘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 又曰:'着熟而渐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走也,黏也,皆当于劲中求之,必也感觉灵敏,无有窒碍,而后可谓之懂劲。必也随机因应,一任自然,而后可谓阶及神明,与老子所谓‘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之旨,正无以异,拳家论劲,至此境界,亦可谓臻无上上乘矣。”又云:“太极拳者,形而上之学也,法易中阴阳动静之理,而运动作势,纯任自然,无中生有,所谓无极而太极也。”“着熟”“懂劲”以至“神明”乃习练太极拳的步骤与阶段,只有顺其自然,明理悟道, 循序渐进,始能步入上乘境界。
二、拳法阴阳与太极理论
道家易学把乾(天)、坤(地)看作是产生世界万物的最终根源。《易传》把 乾、坤称为阴阳“二气”。《系辞上传》云:“一阴一阳为之道。”《说卦传》云:“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储存,此消彼长, 就产生了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变化。八八六十四卦就是阴阳、刚柔、动静等相对相反又相辅相成,经常变化的各种事物的描述。武当武术有“拳法阴阳”之说,即用阴阳变化的易学理论来解释武功动作。 王宗岳《太极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 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沾。动争则争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此处所谓的“理”,就是阴阳变化 之易理。沙国政《八卦转掌歌》云:“八卦转掌论阴阳,五行六合内中藏。” “内讲 气功分三节,外有手法分阴阳王培生则说得更明白:“任何法则的精髓,千变万 化,也绝不会离开阴阳。例如行拳中的前进后退是阴阳;重心转移时,虚实又是阴阳;往复折叠的法则,更是离不开阴阳。”(石才《乾坤戊己功》)太极拳、形意 拳、八卦掌等武当拳功的每一个动作,是开是合、是动是静、是刚是柔、是隐是 显、是虚是实、是缓是急,都是基于阴阳变化这一基本法则而变化的。民国年间, 孙禄堂融太极、形意、八卦三家之长,创立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孙式太极拳,方会 珍认为“孙氏太极拳有五大特征:①遵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以恬淡虚无的心态,蓄神以求中和,自然开发人体中和之气神气合一之内劲,使习者从中完善身心本能,开启大慧。②以《易经》为指导,由无极而生,太极而始, 以三体式为基,内运五行,外演八卦,浑融一体,使拳式承接变化合于易理,使习者产生先后天八卦相合之效。③以丹道修为作为进阶基础,并融合贯穿于每一 拳式之中,求以通过拳式产生动静合一之效,使技通于道。④以‘顺中用逆,逆 中用顺'为行拳之总纲,并精练出行拳的‘九要‘法则,从而涵盖了《易经》《洗 髓》两经之精义,求以通过拳式产生动静合一之效。⑤该拳拳式至简易学,而每 一拳式之内意至深。主张不求呼吸,以致真息,式正气从。以形意拳之三体式为整套拳架之基础,要求重心上下无起伏,始终在一个水平面上运动。以八卦拳之 进步必跟、退步必撤作为该拳之基本运动形式,要求重心始终在两足上交替变换。 以开合作为左右转身之连接,以至连绵不断,一气呵成。所以,孙式太极拳既有形意拳之整实猛烈,又有八卦拳之灵活巧变,并将此融蓄在太极拳的柔顺中和之中。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浏览38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