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运动不仅在拳术中,在器械中表现得也十分突出,如枪棍的大圆与平 圆、刀剑的斜圆与立圆,都是武术完美艺术思想的再现。根据不同的拳种和器械, 一般分为大、中、小三圆。在练功程序上,先练大圆,后练收缩,即中圆,再求 紧凑,即练小圆。小圆即无圆,就是说从外形上看圆的运动不是很明显,其运转 在气,变化在骨,提领在神,故小圆也为上乘功的运用,是武术美学思想的真正 内涵。圆也普遍运用于技击上。武术有讲究硬接硬打的,但“四两拨千斤”就是以 圆化掉对方攻来之力,旋转出拳以此借力、发力,可蓄发出更大的力量。武术界 有“对方打来身如球,拧走转换莫停留”。这个圆是立体的圆,要求身体如圆球 般圆滑滚转,使对手难以准确寻找到击打的位置。一些拳师常讲“以步法打人”。 怎样以步法打人呢?形意拳要求“进步退步如球之无端,又进又退如球之相连”; 八卦掌要求“环环相扣,势势相连” “如机轮之循环无间也”;太极拳《乱环诀》 则称:“乱环法术最难通,上下随合妙无穷,陷敌深入乱环内,四两千斤着法成。” 步法打人,实际是步法灵活胜人也。而这灵活,却离不开圆。武术讲究一招一式,势正神圆,势正招圆。神圆是指精神状态的完美,招圆 是指技术的和谐圆润,两者的统一将是武术美学高度的升华。

(B) “和谐”是武术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

和谐是指事物或现象各方面的配合协调一致,是一个从对立到统一的过程, 是事物或现象发展的一种美好状态。它在武术运动中是指所有组成部分的有机联 系,通过联系再现合乎规律的美学思想本源。和谐是中国古代体育美学的理想, “和”字最早出现在金文当中,并成为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和谐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兼容和博爱的精神,与西方崇尚的物竞天择、弱肉强 食和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与自然相对立的“达尔文主义”截然不同。和谐思想 由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身心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不同文 明间的和谐五个方面构成,形成了中国哲学“普遍和谐”的整体观,包含了 “和 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和谐”的审美理想,表现在武术美学 思想中,就是人生命的和谐,即动静结合、神形兼备、内修外炼、刚柔相济、阴 阳互补,意、气、体三者达到统一。我国最早对艺术实践经验进行概括的古代美学思想家史伯指出:“美就是和 谐,和谐就是美。”古希腊唯物主义美学家赫拉克利特在论述美学思想时指出:“美 在于和谐,和谐在于对立统一。”对立统一的事物源于社会实践,古代社会的各种 实践活动是武术产生的沃土,其美学思想是对立统一事物的客观反映。武术中对 立和谐统一的美比社会客观实践所反映的美更全面、更典型、更生动、更具体,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矛盾对立的统一性


西周至春秋末年被认为是我国美学思想的启蒙时期,它与阴阳五行哲学思想 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武术的美学思想也正是沿着阴阳总纲变化发展的,仔细 观察任何一种拳械套路,在由起势到收势的整个节奏上,无不包含着阴阳、动静、 虚实、刚柔、攻防、进退、快慢、张弛、轻重、缓急、密疏、广狭、长短、逆顺、 收放、伸缩、上下、远近、高低、前后、左右、大小等矛盾的对立统一。这在武 术流派分类、练法、技法等诸方面都是一样的,总结起来有两种情形:相互包含, 表现彼此吸引的趋势;相互贯通,表现彼此转化的势态。这与古代美学的“相 成” “相济” “相和”思想是一致的。

  1. 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武术的流派众多,内容繁杂,套路形式数以千计,风格各异,这种多样形式 是任何项目所无法比拟的,所以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是武术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 面。从哲学意义上来讲,一定的形式反映一定的内容,任何武术内容都是通过具
体形式来表现的,当内容与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高度和谐统一的美,具体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武术的整体内容包罗万象,诸如拳术、对练、集体 表演、攻防技术和功法等;局部内容是指某一种拳术、器械而言。无论是整体内 容还是局部内容,必须通过多种形式加以表现,以保证内容和形式的整体性、适 宜性和主从性,才能突出各种拳械的风格和特点,再现美学规律。任何一个套路 从创编到定型,拳师们都经历了反复的揣摩、体悟、应用、修正、完善等过程, 甚至需要付出毕生精力才可能流芳于世。另外,也可以将某一套拳或器械看作一 个整体,组成整体的各部分称为局部,那么就可以用点、线、面来说明整体与局 部的联系。单个动作,或一招一式为点,各段演练、变化的轨迹为线,而由起势 到收势的全套演练为整体。美就孕育在其中。

  • 局部与局部的关系。武术中某一内容和形式相互协同是达到整体和谐的 关键。任何一种形式必须反映武术的某种内容,而脱离武术内容的形式则是空洞 的,无从论美。例如,初级三路长拳在创编过程中,在整体设计的基础上充分考 虑各段局部间的和谐。第一段以手型、手法、步型、步法为主,第二段以掌法变 化为主,第三段以躲闪、肘法、击打为主,第四段以腿法变化为主。各段的侧重 点构成了一个既和谐又完整的套路。1990年和1999年由国际武术联合会分别审 定的两套“国际武术竞赛套路”在创编上充分考虑武术的发展需要,以及局部之 间的时空关系。图形更加多样化,运动路线更加个性化,攻防含义更加突出,动 作衔接更加紧凑,再现了美的特征。

  • 内容与形式的变化。武术的内容和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内容的逐步 丰富带来了形式的深化、反复、奇正、参差等规律,以达到相互协调的目的。从 武术发展史来讲,宋明前及后段时期,套路极为简朴,武术意识、击法、技巧、 功力高度结合与集中,程式上有起势、承接、高潮、收势等,富有格式化,完整 统一。近代武术套路有了新的发展,在路线布局上讲究直、曲、斜、弧线、圆、 “S”形、三角、对角、直角等多方位结构,体现了美学中对称、对比、平衡、均 衡、呼应多样的变化特点。另外,表演器械的重量、长度、服装、式样以及演练 时的配乐等都有一定规格,反映了对立的和谐统一。这些都是武术美学的具体体 现,反映了社会需要与时代精神的高度结合。


二、武术美学思想指导下的美学要素表现形式

在武术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许多美学因素在武术中得以体现,并作用和丰富于美学,如神韵、飘逸、气韵、情趣、意境等。由此带来的表现形式就更多了, 下面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五种。

(一) 婆势美

姿态、架势、功架、造型都属于姿势美的范畴。长拳是一种姿势舒展、动作 灵活、快速有力、节奏鲜明并包含蹿蹦跳跃、闪展腾挪和起伏转折等动作和技术 的拳术。长拳的动作除了要体现攻防技术的含义外,还要讲究骨法,动作要求规 范,姿势优美。拳谱中讲“五体称”,四肢与躯干五条线充满骨力,这五条线就 像写字一样,结构要匀称、工整,或撑拔张展,或勾扣翘绷,或屈伸回折,无一 处松软,并呈现出健美之势。武术拳种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姿态迥异。武术的造型,或定势,或亮相,是姿势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造型又可分为 动与静两种,在时间和空间的运动中形成了连续不断的变化。就整体上看,动静 造型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不可分割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一个造型的起 势与收势都可以看作静态造型,如“金鸡独立、白鹤亮翅、推窗望月、青狮托球” 等,这些都是在相对静止条件下的造型。而五体,“乃可谓之形备”,是指人体由 躯干、两上肢、两下肢外在形体所构成;两上肢和两下肢以躯干为纵轴左右对称, 这种解剖结构的对称表明

浏览39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