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行”的打手实际上并不是武林高手,而大多为地方上的无赖闲散,道德品 质极差,只是好勇斗狠、滋事闹事,为武术高手所不齿。所以,打手的言行对武 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有武德却武艺不精之人则有可能成为武术界的 懦夫。可见,只有“德技”双修、技道并重,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综上所述,体用并重说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范畴,起始就以“天下皆用”的原 则为中华武术所接受,并逐渐融汇了武术故有的理论和练功要求,从而变得更加 明确、具体,使之成为指导传武、习武、用武的重要理论基础。
第三节武术美学思想及其表现形式
“武术是文化,是一种高雅的文化。”这种高雅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长时间、 多学科文化不断积累和渗透的结果。其中,美学思想的渗透构成了武术美学思想 体系,它既相同于美学的某些特征,又有别于美学的某些属性,这是武术文化自 身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武术的美学特征上,如动作美、姿 态美、劲力美、技击美、节奏美、结构美、名称美等。对其美学特征背后的、深 层次的美学思想挖掘明显不足,以至于这些研究一直处于低水平的徘徊状态。另 外,这些研究过多地套用美学学科的知识,照搬、照抄的“拿来主义”现象严重, 缺乏对武术自身美学因素的挖掘,如意韵、形神、刚柔、动静、情趣等。本节试 想对武术美学思想进行研究,目的在于挖掘其深厚的思想根源,从美学角度认识 中国武术的本质和特征,以丰富武术文化,促进武术文化发展。武术从产生开始,就具有“练、用、看”三种基本功能,其中“看”是指它 的观赏价值,具有观赏价值的东西一般都含有一定的表演艺术性。通过优美的造 型、强烈的动感、均衡的势态、恰当的节奏、和谐的韵律、深蕴的意境,给人以 美的享受,并引以为乐。与武术最为密切的“武舞”要算较早的具有典型表演性质的活动。《左传•成 公十三年》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脯,戎有受脉。”有“祀”则 “舞”,有“戎”则“武”。“舞”与“武”的融合构成武术套路的雏形。从历史的 发展来看,“武舞”至少有两方面的作用:一,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武舞约产生于 旧石器时代,据《尚书•皋陶谟》记载:“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大意是人们 敲打着石鼓,模仿着各种野兽的姿势,翩疑起舞。二,增加了人们的生活乐趣和 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能力。据《商书•伊训》记述:“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 风。”这说明远在殷商时期,武舞已经常出现于宫廷宴乐之上。在祀神祭祖时或在 战争获胜时都举行武舞,以表现人们真诚、喜悦、欢快之情。武舞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表达情感的“大武舞”,其内容在于表现“周 武王伐讨之乐”,这种武舞属于文艺范畴;另一种是“练武”的武舞,如“干戚 舞”,“干”即盾,“戚”即斧,乃是一种手执盾、斧等器械进行搏斗技击的单纯 操练,其动作粗犷,“发扬蹈厉以示勇”,属于体育的范畴。无论哪种范畴的“武 舞”,其与“乐”均有密切关系。
一、武术的美学思想
(一)体育茹畴的“武舞"与乐
体育范畴的“武舞”被视为武术套路、器械对练的雏形,是以身体、精神兼 修为要旨,提高军事技能为目的。早在夏、商、西周“乐舞”教育中“小舞”的 后三种(旄舞、干舞、人舞)基本上属于体育范畴的武舞。通过这样大型的“武 舞”活动,达到强身健体,“行列得正,进退得齐”的境地。据《韩非子•五蠹》 记载:“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说的是大禹曾率兵苦练三年,以高超 的套路表演征服了苗氏。这种演练形式既是“武舞”者自身技能、技巧的再现, 也为人们提供了 “乐”的素材。据史料记载,先秦时期体育范畴的武舞至少有三 种:一种是“万舞”。《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中记载万舞为“先君以是舞也,习 戎备也”,显泳是指当时的军事训练手段。另一种是“象舞”。《诗经•周颂》有 “象,用兵刺仗之舞”,这种“象”既可单人舞练,也可集体舞练,是用以训练士 兵、鼓舞斗志、争取胜利的一种手段。在当时还将象舞纳入教育体系之中,《礼记•内则》有“成童舞’象’,学射御”,通过象舞达到锻炼身体、提高军事技能 的目的。还有一种是“大武舞”。它是周武王为庆贺灭纣成功而作,全舞分六段, 用以表现武王伐纣胜利的全过程。参与者共64人,舞者举干扬威,顿足蹋地,将 手中兵器向四方击刺四次,以再现战争之状。此外,“旌旄羽祓,矛戟剑拨,鼓噪 而至”。随着武舞的发展,出现了 “目观为美,耳闻之乐”的认识,这是美感的 飞跃。
(二) 丈艺施畴的“武舞”与乐
文艺范畴的“武舞”多指宫廷里以音乐伴奏下的助兴活动。在古籍中多有记 载,《孔子家录》有“授戚而舞”,可谓斧术的套路演练。《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这件 事除了它的政治目的外,还可说明两个问题:一,剑舞已用于宴会间的娱乐助兴; 二,剑术已经有套路独立作舞了。到了汉、晋,武术套路有了较大发展,在《史 记》《吴书》《通典》等史书中均可发现很多关于“剑舞”“戟舞” “走戟” “飞叉” 的记载。到了隋唐以后,武舞表演更加盛行。诗人李白《从行军》中有“笛奏梅 花曲,刀开明月环”的诗句,说明刀术有时也在音乐伴奏下,以套路形式舞练。 《藏书•吴道子传》中说裴旻“驰马舞剑,激昂顿挫,雄杰奇伟,观者数千百人”。 《庄子•说剑》有“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的记 载,说明赵文王以搏击取乐。在《梦粱录》《东京梦华录》等史籍中多见记载。可 见,武术在唐代已被列入艺术范畴,供人观赏。两种范畴的“武舞”都是“乐”的外部表现形式,通过“武舞”,人们“耳 目聪明,血气和平”。可见,“武舞”是一种欣赏艺术,是欢乐的象征,是武术美学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 “ST 是武术美学思想的核心价值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 形中最美的是圆形”,而在动态中以圆的形式出现仍是最美的。圆形无论是静止 还是动态的,都比其他形体包含有最大的空间和最多的容量,具有均衡、和谐、 完善等许多美的特征。圆弧是圆的部分,美的曲线即由圆弧构成,而人体便是曲 线美的极致。武术运动正是通过人体不断地变化而体现出多种美学素材。从武术 的产生、发展至今,处处带有“圆”的痕迹。就少林拳而言,它的创始与佛教有 着不解之缘,如坐禅入道、戒律互补,“圆”的应用对“大乘派”佛教有着特殊 贡献,其中“圆”字是佛教各派僧侣和佛经中表达多种美感的专用词汇,常用的
有圆满、圆通、圆融、圆遍、圆光、圆因、圆果等。在少林七十二武艺中,各武 技均要求“圆满”,也就是针对套路结构严谨,攻防技术合理,起伏转折、动静、 虚实恰到好处而言的。少林拳械的演练要求发力顺达通融旋劲,躲闪圆灵多变, 技击“滚出滚入” “曲而不曲、直而不直”,这些都说明“圆美学”的渗透。太极 拳的产生开创了 “圆”的新世界。18世纪末,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阴阳太极 哲理解释拳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拳论》认 为,阴阳思想,既是世界观,也是审美观、伦理观,“圆”的思想贯穿太极拳的全 过程,太极图是圆的,太极拳运动路线又多是平面或空间的小圆、大圆、立圆、 斜圆、椭圆、半圆、弧圆、螺旋形,其动作又要环环相绕,处处圆活,似曲非 曲,似闭非闭,忌直、角、滞、硬。能大圈归于小圈,小圈归于无圈者常以“螺 纹” “滚珠” “车轮”喻之,惟妙惟肖,圆活之趣。推手同样以圆形不断变化,实 现听、问、化、发劲。《立体几何学》认为,一旦外力作用于圆球上,由于圆球的滚动,外力会顺切线平滑通过,而借力、发力。推手同样讲究“曲中求直,蓄 而后发”,这些完全符合宇宙实无始终、大化迁流、天地相继、时空无限不绝的 规律
浏览39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