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是门派武术的发展高峰期,明代在云南军屯的士兵和民屯 一的移民均从原居留地带来了地方武 术。到云南来谋求发展的商贾、僧道 等人,为了自身安全,有的聘请武师 随行,有的是自己身怀绝技。这些外 来人为云南武术的发展增添了活力, 尤其是武当大师张三丰入滇,使云南 武术步入了内外兼修的境界。

明清时云南矿业发展迅速,开矿 者往往因矿脉之争、护矿之争引发械斗,故而开矿者多聘人护矿。矿工为了自己的生存也习练武术。在明成化 年间,朝廷派太监管理矿业,其凶残盘剥逼得矿工走上反抗之路。武术在 这种场合成为保全自己生命的唯一手段,以致云南铜矿中出现了“众皆 习武,众皆藏兵”的状况,客观上提高了云南武术的普及率。

一、军屯武术成家传

明军征滇,共发30万大军,除少数随傅友德、蓝玉回京外,大部分留 在云南。这是明政府针对土著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民族成分复杂,易引发 族群斗殴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稳定地方、维持安定的政策。沐英忠实地 执行了这一政策,在云南设立了大量的卫、所、营、屯、堡进行戍兵屯田。 军人成为双重职业者,“执枪矛以靖地方,荷锄铲而营桑麻”。为了让这些 军人安心于此地,起初沐英经明太祖批准,允许屯田者携带家属,后发展 到允许未婚军人在当地娶亲,但娶亲后不得脱军籍。

明朝士兵除少数来自无业游民外,大部分来自农民,能够重归田园 对他们未尝不是一件幸事,大都安心于此。立业成家之后,因未脱军籍, 只能教后代习武以便子承父业。沐英对屯田之兵每年两操,考校武术。沐 英之子沐春未直接考校,将考校之责任加于卫所官员身上,每年对卫所 官员进行一次考校,《徐霞客游记》中载“滇省戍军之考校甚严”。正因为 这样的考校,终有明一朝云南除监矿太监及其僚属引起的矿丁暴乱外, 一向宴然。

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命令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 六部,共同制定了《教练军士律》,除制定了考校标准外,还规定了考校不 合格的惩罚标准。“军将至指挥使以下,所统军士三分至六分不中者,次 第夺俸;七分以上,次第降官至为军止。都指挥士兵四分以上不中,夺俸 一年;六分以上,罢职。"惩罚标准可谓极严。在云南开始屯垦后,朱元璋 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下令:“年深惯战及屯田者免”。沐英并不因 为皇帝的恩诏而免除屯田士兵的考校,依然按《教练军士律》进行训练、 考校。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沐春之弟沐晟才废除。沐春规定屯田士兵除 按屯田数分发粮草外,考校优秀者另予奖励。因此明初云南屯兵极重习 武,有“耕种一年不如校场一箭”之说。

由于屯田士兵各按所司职务操练不同兵器,因此士兵们传授给后代的也是自己熟悉的兵器,久而久之形成了家传武术。如云南永昌卫士兵 周壮雄素习单刀,经其子周世原、其孙周宏通三代习练,竟成为有名的 “黑虎”刀法。明亡后,周氏后人周广宗携其艺投吴三桂,被吴三桂任命为 佐领,负责高启隆总兵营中的训练之事。后周广宗见吴三桂杀害云南巡 抚朱国治,“潜逃至蛮寨,五年后还至昆明,觅其妻子不得,遂于崇圣寺出 家”。数年后,因其子寻至,还俗,父子二人在昆明以行镖为生。类似于周 壮雄这样形成门派武术的,屯垦士兵中还有李志昆、郎士龙等。李志昆以 棒术闻名,郎士龙则以轻功闻名,在清朝均有传人。

术业有专攻,由于专心致力于某一项技能,由于数代之积累,在这一 项技能上当然有所突破。云南现代武术家沙国政重视云南由屯兵们流传 下来的武术,他认为“操一业而精一业,良可敬也”。

二、战乱习武遍山乡

沐英镇滇,将其亲属及精锐之部下安置在昆明附近,相对而言昆明 地区在云南的治安状况是最有保障的。即使这样,昆明地区依然有盗匪 存在。鲁大莽在其部众被打散后,逃入昆明为丐。“后为四袋丐,栖德胜驿 诸葛营一草棚。一日,江湖卖艺汉五人欲占其巢,与斗,而略施技,败之。 隔一年,大莽乞于驿市津,卖艺汉约其同伙三十余人,先空手与斗,后执 械与斗,丐以手中竹杖挡而对攻,皆为其服。驿丞知其武功超群,封其为 花子头,管理德胜关坐地、过往乞丐。逢年过节,官家赐其两斗米、一只 鸡、一串铜钱。驿中花子为其治理而井然有序,无偷无盗,夜不闭户。”一 散尽部众的匪首,凭借武术竟能为官家所用,治理能力竟然超过官府,正 应了北宋民谚“想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鲁大莽不过被招安任以花子 头,就可以威慑一方。明政府对少数民族首领,大都以招安政策羁縻之。 这些首领依然拥有领地、武力,稍不惬意即以武力骚扰地方。《明史》载: “士官复慢令玩法,无所忌惮,待其罪大恶极然后兴兵征剿。致军民日困, 地方日坏。”《明史•云南土司》中即有临安土司“流官不欲入,诸长官亦不 请代袭,自相冠带,日寻干戈”的记载。土官争权夺利、自相仇杀的事件屡 有发生,由于临安有矿,“军民盗矿,千百为群,执兵攘夺”。

图片5图片6

滇境除昆明地区外,其他地区区域性小规模战争频繁不断。少数民 族部族不仅举寨习武,甚至招罗外来武师及有武术的矿工。本意是保境 自安,武力强大后则霸占矿场、封锁道路,俨然一地方诸侯。生活在这样 的环境中,除非蛰伏于昆明不求发展,才不致受烽烟兵刃之威胁。要想有 所进取,则一定得懂几分防身自卫之术。滇境原有武术和由屯兵及外来 武者传人的武术,迅速传播开来。

云南有一名医杜清源,素习段氏所传武术,“醒则舞剑,如游龙蜿蜒, 曰’醉仙剑’,为段家世传剑技。时明初,徐总兵八部将与清源搓议剑法, 戏斗。清源以蛮竹片为剑,与诸将斗。盏茶时,八将皆被清源点中腕穴,弃 剑于地”。以竹片战胜钢剑,以一人斗八人,点中穴位制敌而不伤敌,杜清 源的武艺可谓超俗拔众。更为神奇的是,“一次游顺宁,熟睡路边,群狼拖 之。清源觉,尽点狼穴,得狼三十余只,送当地土人,剥皮而食之" O点人穴 尚且不易,点狼穴闻所未闻。杜清源被点苍山白族居民奉为“药王”。他在 点苍地区传播的不仅是医术,还包括武术。据传,他要求徒弟们制人而不 伤人,“少造今世孽”。武者亦有仁心。

鲁大莽被招安后,收了一个李姓孤儿为徒,“大莽见其俊秀聪明,传 其武艺,可力敌十良将,飞檐走壁,十八般武艺游戏于指掌、拳脚。善弹 弓,出子若流星。府驿将士皆败于其手下“。十年后,李姓孤儿游于中原, 自号“十八郎”,“遵师嘱而专劫贪官库银。每劫库银,必留字:‘十八郎专 抢狗贪官。酒足饭饱干坏事,不服寻我到澜沧!'"十八郎用劫来的银两济 贫助弱,被百姓称为“侠义云南十八郎”。后为官府追捕,十八郎夜入官 衙,剃光了知府的头发,使官府不敢追捕。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王者》中, 也写了一位侠士,夜人巡抚府中,剃光了巡抚姨太太的头发,吓得巡抚大 人自赔赃银。蒲松龄莫非从“侠义云南十八郎”的故事中得到了写作的灵 感?

“宁做太平犬,毋做乱离人”,云南在永乐后,武风广传,这是芸芸众 生迫不得已的自卫之举,客观上使武术传播更广泛,使武德得到提升。

三、缅刀傣拳韵悠远

傣族在云南以能歌善舞著名,人们在欣赏傣族的孔雀舞时,很难想 到傣族有个以孔雀命名的拳种。孔雀拳有八抓、九展翅、二十四啄、五甩 尾的招式。表演起来舒缓与迅猛结合,有舞蹈之美,也有搏击之威。这只 是傣家人拳术的一种。

傣族武术源远流长,汉初就初 具雏形,唐代南诏立国时已成系列, 明代则已名扬中原。武术在西双版 纳的傣语中叫“芬整”,在德宏自治 州的傣语中称为“戛拳”。傣族武术 有四个流派:一是以拳术为主的本 地派,二是以棍棒为主的汉族传来 派,三是以长刀为主的缅甸传来派,四是以短刀为主的泰国传来派,总共有130多套武术。用傣语来说,傣族 武术有来晃(棍术)、来母(拳术)、来腊(刀术)、来腊留(单刀)、来腊来(双 刀)、来铁喜(暗器术)等。傣族武术的特点为突快突慢、节奏多变;刚柔相 济、柔中带刚;手动步移、上下协调;判断准确、击敌空门。在傣族地区男 人三件事,第一件是文身避邪,第二件是为僧学文,第三件是习武强身。

南诏国时期阁罗凤就专门组织有一支专门由傣族人组成的军队,名曰“没命军”,其地位与南诏国最精锐的军队“望苴子”一样。在对李宓的 战争中,负责阻击李宓的军队。李宓以铁骑两千冲阵数次,“竟不能使之 稍移阵脚”。其勇悍耐战,使李宓的军队困守于一隅0大理国时期保定帝 段正明因傣族军队耐战,娶傣族女子为妃,以便笼络。明代沐英在治理云 南时,一再要求官吏不要介入傣族事宜,“因其蛮勇难制”。

浏览49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