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武术流传至今,形成诸多拳种门类。本节根据《武当》杂志创刊以来发表的一些武当武术挖掘整理成果与《武当拳之研究》提供的内容,对一些主要的 拳种、功法介绍如下(前文论及者不赘述)。

一、拳技类

(一)武当太乙五行拳

此拳是近年发现的一套正宗武当拳术,原名“武当太乙五行擒扑二十三式”。 1980年和1981年在全国武术观摩交流表演大会上,浙江代表金子强两度表演此拳 ,引起广泛关注。金子强1929年秋曾上武当,居紫霄宫七月余,从李合林道长学此拳。李合林称此拳系明弘治年间( 1488—1504),由武当山紫霄宫龙门第八代宗师张守性根据张三丰《太极十三式》、华佗《五禽戏》及道门吐纳、导引、技击等融炼而成。此拳以五行生克之理为依据,以养气健身、制敌自卫为旨归,讲究尚意不尚力,贵化劲而不硬抗,辨位于分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动静自如,心息相依, 水流云绕,莫测端倪。其特点是“拳势柔和绵软,多缠绕动作,桩式稳沉,腰随 胯转,两手环抱,脚走弧线,演练如蛇之行,运行似蚕作茧,架势紧凑,方丈之地即可演练,以练架势为主,结合站桩、缠旋等作基本功锻炼"。1982年武汉市武术协会武当武术整理小组将此拳整理成书,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二)武当绝阳拳

此拳原在武昌秘密单传,相传为吕洞宾所创,故称“纯阳拳”经湖北省体委 挖掘,由刘定国献出。据考为武当正宗拳种。清光绪年间,武当山道士王至道(号余化龙)从龙心道长学得此拳。1927年,王至道住武昌蛇山武当宫时密授刘定国。 刘谨遵师训,闭门研练,持功自养五十余年,从不外露。1971年始传与汪兆辉等。纯阳拳以《河图》《洛书》之理,即左旋相生,右转相克为其基本理论,讲究 “三圆六部九字归一法”。三圆:穿连手圆,屈腿步圆,旋转腰圆。六部:肩、肘、 腕、胯、膝、踝六大关节部位。九字:心、意、气、力、动、活、沉、柔、灵, 体现在行动走架之中,要求动势柔活灵便,气沉丹田,心意气力相合,六部协调, 手步腰三盘圆活运转,达成体态归一之功。拳诀云:风吹荷花,左右摇摆,飞云流水,穿连不断,踩步悬足,运气养性, 慢劲快打,环套八法。前四句意寓风格,荷花生长于仲夏时节,出淤泥而不染, 显清静之身,经微风吹拂,左旋右转,即拳势之象。故云:“腰似龙蛇左右转,穿连绕步随身缠踩步悬足为走架特点,运气养性是此功之宗。后两句言拳法,慢劲即内劲,八法指起顿、吞吐、旋转、穿翻、缠绕、滚化、循复、圆滑。功法有三种:①纯阳气吐纳动功。包括行功九法、地卧九法。②运气导引术。包 括沉振转环功、运养功。③纯阳气吐纳静功。分为站式(又称五行静)、坐式、卧式。

练步:分为四步穿连,即进、退、摆、折;八步穿连,即再加上连枝步、插花步、典圆步、盖步。

练柔:即地龙缠柔法,有起顿、吞吐、旋转、穿翻。

练力:即丹田练习。

走架:先练纯阳拳,再练纯阳剑。此拳已由汪兆辉在湖北省体委武术挖掘整理组帮助下整理成书,名《武当纯 阳秘功》,于1988年由海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三)武当太乙神剑门搴功

此拳功由北京关亨九所献。按其门历代口传亲授,始祖为武当张三丰,其先 祖所著《武当拳宗》备载其详,惜“文化大革命”时原古本遗失,无从详考。但关亨九记之尤详,已追忆成章,定名为《武当修真秘笈》,《武当》杂志社已于 1988年作为特辑增刊出版。此拳功法天地、取阴阳,用枢轴之理。架势上主张法无定法,势无定势,随 其自然。用法上讲究左右逢源,出入自由,不封不绝,不支不架,出手如鹰隼, 发手如鹏展,又静又快,先思后击。另有器械游龙剑(详见前文)、天罡刀、青龙杖等。

(田)太和拳

此拳传承人周忠明,武汉市人。周于1967年十七岁时去锦西,从其外伯公叶青老人学得此拳。由湖北省武术挖掘整理小组于1983年从周忠明处挖掘整理出此拳。据叶青老人口传,此拳源自武当山道门中,因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而取拳名。 拳分六路:小青、大青、穿手、行门、云扑、练拳。此拳有阴阳桩、摇桩、朝天桩三桩功法,强调“练拳先练桩,练桩先练气, 练气先练意",拳诀有“开合两裆,阴阳二桩,左右逢源,前揭后仰,倒海翻江, 对开烧香”。

(五)武当内家乾坤门功法拳械

此门拳械由云南个旧市王树璋所传,王氏十二岁时拜武当云游道长赵超然为师,学得本门派拳械,王从师后经十余年刻苦学练,得本门喉头功、鹰爪功、内气功(童子功)、风雷掌、乾坤钩等拳械功法,至今已习得上乘功夫。以前严守师训,从不外露。1985年始将功法奉献于世,整理出版《武当内家功法拳械》资料第一、二卷。

(六)武当原式太极拳

又称“张三丰太极拳"。属太极老架的一种。曾由沧州刘德宽传于赵鑫,赵传万籁声。万于1932年在长沙倡办“湖南国术训练所”时,将其术撰写成武术教科书。该书称:太极拳均发源于张三丰,而后人多加删削,遂有新旧架之别,此系张家龙式太极拳。太极拳,亦名十三式,又名长拳。长拳者,有如长江大海,滔 滔不绝。十三式,即搠、捋、挤、按、采、捌、肘、靠为八卦,前进、后退、左 顾、右盼、中定为五行,合并统称十三式。搠、捋、挤、按,乃应坎、离、震、 兑四正方;采、搦、肘、靠,乃应乾、坤、艮、巽四斜方;进、退、顾、盼、定, 即金、木、水、火、土,也应着内部的心、肝、脾、肺、肾。心属火,肝属木, 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行功手掌,仰为阳手,覆为阴手,同时动作,不离一 阴一阳。人是秉天地大自然阴阳二气孕化而成,此拳本阴阳之理而练身内之五行, 以祛疾延年为本旨,巧打变化为功用,所以分阴阳,定八卦,按九节(即人身掌、 拳、肘、肩、腕、腰、胯、膝、脚的上下九节),而以绵软功为行功准则。不可带气用力,要意守丹田,快慢适中,以神贯气,承屈就伸,柔中有刚,似松非松, 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 腰为庶,先求开展,后求紧凑,才可达到缜密,这就称为内功。其次,大捋与散手,为本门之秘传,所谓“劈太极”近乎如此。打手歌云:“搠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粘连随 不丢顶。”又:“太极长拳真可夸,变化无穷独一家,妙处全凭能借力,当场着意莫 轻拿。”此拳套已由万籁平和湖北省体委武术挖掘组重新整编成书,名《武当太极拳》,于1989年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七)超堡大板搴

赵堡太极为太极拳一大流派,从河南温县赵堡镇传开,故名。此术是一种流传较广的修身炼气、延年益寿之术。1935年河南沁阳杜元化著《太极拳正宗》(第 一册),对赵堡太极拳的源流及拳术理论有详细记载。杜称此拳为张三丰所传。故把此术称为武当派,尊张三丰为祖师。太极拳自张三丰传至蒋发,蒋发原籍怀庆温县人,生于明万历二年( 1574), 世居小留村,在县之东境,距赵堡镇数里之遥。蒋至22岁时,学拳于山西原太谷 县王林祯,事师如父,学七年,师亦爱之如子。据闻王学于云游道人,告以歌曰: “太极之先,天地根源。老君设教,宓子真传。玉皇上帝,正坐当筵。帝君真武, 列在两边。三界内外,亿万神仙。传与拳术,教成神仙。”蒋发学成归家时,王嘱 曰:“汝归家,此术不可妄传,并非不传,不得其人不传;果得其人,必尽情以教之;倘得人不传,如同绝嗣,能广其传更好。”蒋归家后,传赵堡邢喜槐;喜槐传赵堡张楚臣;楚臣传赵堡陈敬柏;敬柏广收门徒800余人,能得其一技之长者16 人,能得其大概者8人,能统其道者,唯张宗禹一人;宗禹传其孙张彦,彦传陈 清平;清平传子景阳及本镇其少师张应昌(张彦之子)、和兆元、牛发宪、李景 颜、李作智、任长春(杜元化之师)、张敬芝,历代传人很多。武当正宗赵堡太极拳和武当赵堡和式太极拳,在走架和推手技法上,皆保持 着传统赵堡太极突出的风格特点。赵堡太极全架为七十五势,熔拳架、推手、散打于一炉,故又称“三合一太极”。在技法上有完整的二十四法,即上中下各八法,尤以下盘秘腿八法,是传统 武当正宗之绝技。在健体上有内外五行理论和内外修炼法。其上乘功法要求哼哈 二气凌空劲的无形弹放,达到刚柔相济,含而不露,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在推 手技法上,讲求轻灵圆活,劲法多变,连珠运用,顺势借力,巧擒妙拿,狠弹猛 发,四两拨千斤。此拳历来有十不传的戒律。和式太极拳全架为七十二势。以走立式圆圈为主,遵循三直四顺、六合、四 大节、八小节等要领,走架步活圈圆,如环无端,贯穿着极柔软而又极坚刚的太极原理,拳架可高可低,初学以单式训练为主,然后连贯起来七十二式自成一体, 且单式可左右练习。在技法演练时,以二人定步推手,练搠、捋、挤、按功夫, 更注重以活步推手(顺势上下步推手),练采、搠、肘、靠功夫,在运用上擅长拿 跃、掷打诸技,尤擅于靠,故素有“和家靠”“陈家肘”之说。

(八)武当擒拿一百。八手

此术是武当擒拿术中的一种对练套路。它继承了武当拳术技击之精华,循武 当内家之拳理,把擒拿与解脱、进攻与防守融为一体,形成了连绵不断、快慢相 间、运转圆活、变化自然的对练套路。其特点是有解有拿、连绵不断;巧解巧拿、 借力用力;圆中求解、环里出拿。其传人为武当龙门派第十五代弟子本相道长, 本相传义子孙洽,孙洽传长子孙慨。

(九)武当太和拳

此拳为武当山道教本山拳,由武当龙门派第十八代传人李永光传承,谭大江从学整理,发表于1992年《武当》杂志第四期。此拳仅能追溯五代传人,即:龙门派第十四代传人明了真人(晚清武当高道, 俗名不详)一传龙门派第十五代弟子徐本善(i860—1932年,武当山道总,河南杞县人)——传龙门派第十六代弟子李合起、梁合奇、水合一、李合林(1929 年曾密授金子强“武当太乙五行拳”)、陈合龙一传龙门派第十七代弟子伍教鹏 (1991年羽化,终年九十余岁)——传龙门派第十八代弟子李永光。相传此拳为“太上老君创造,火龙真人所传,三丰祖师发扬”。该拳有二十二 式,其名称依次为:无极式(预备式)、运动太极、分开两仪、产生阴阳、阴阳相 合、翻天覆地、雷火炼殿(闪电手)、左开玄门、右开玄门、一柱擎天、狮子峰、 绣球峰(上步滚绣球)、青龙摆尾、黑虎巡山、天鹅展翅、打金钟、五龙捧圣、白蛇吐信、金龟摆头、天柱峰、八卦转运殿、返还无极(收式)。其特点是简便易学,不受场地限制,适合各种年龄、体质的人学练;动作舒 展大方、刚柔并济、动静沉稳,讲究心意虚灵沉静,手眼身法步自然呼应配合;重内养调气,不图技击之末,认为学至功成,打人犹是余事。

浏览903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