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式为形意之基,劈拳则为形意之母,斩、截、 裹、胯、挑、顶、云、领,在劈拳中都可以找到。五行十 二形的所有动作,在劈拳中都有体现,皆由劈拳发展而 来。可能有人会说,拳经上明明说横拳属土,内包四德, 也就是劈、崩、钻、炮四拳皆含于其 中,你怎么说是劈拳呢?在此声明一 点:这纯属个人体会,仅供参考,请 以身试之而后论。动作要领。完整的劈拳可分为两个旋回、四 个式子,两束两展。第一旋回起钻, 第一束一回抓,第一展一起钻;第二 旋回落翻,第二束一束身,第二展一 劈落。第一旋回,起钻。第一束,回抓。起点三体式,前手抓回(图5,劈拳下捋式),如拉重物,又如抓住人之 手拉回,也如被人按住手推过来,而我用手搠住、向回 引,总之,手不可轻回,不可空回,这一抓不能轻飘飘, 不能随便,要全神贯注,全身贯注,用全身的整力向后 抓,不是一手之力,而是全身之力,松胯,坐腰,向后极 力缩沉,以身体的后坐力把手带回来,手收到小腹处。后 手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没有动作,但仍然要沉肩,坠肘,塌 腕,配合前手一起向回拉。此时除了身体有微微后坐之势外,整体要如山岳般稳 而不动,腰也不能扭动,常见有人抓回时,顺势抽前肩、 前胯,腰也随着转,这看起来似乎很得劲,似乎用上了腰 力,实际上却把全身的整劲散掉了,变成了一手之力。整 个身体的感觉,应该是像弹簧被整体向后压缩,压到极限 不能再压为至善。内中之意,应该是气顺着任脉下降,到 丹田不可停,一直沉到脚后跟里踝一侧,从此处砸入地 下,切不可走外侧也。从身体结构看,是以松胯为主,无 论上半身承受了多大的力量,都 让它从身体的前面卸到地上去, 这里的关键部位就是胯,把胯松 开,在想象中打开一个通道,让 承受的力量从中滑落到地,所谓 “势如滑坡”是也。滑坡就是两个 特点:要有坡,而且要滑,缺一 不可。第一展,起钻(图6,劈拳 起钻式):当身体的弹簧被压到极 处就要发生反弹,气砸到地上地 面就要产生反弹力,此时两手都贴于小腹处,重心已经完 全坐满在后脚跟,松开双臂,沉肩坠肘,由于松胯和后脚 的前蹬所产生的合力是斜向前上方的,所以前手就顺着这 个方向斜着钻出,虽然是手钻出,但力并不在手上,而是 由腰发出,蹬到地上,再通过地的反作用力,经由胯, 腰,背,肩,肘而到手。是钻出而不是击打出,更不能打 成上钩拳,拳经云:“起如钢挫,落如钓钩”,又云“起 如挑担,行如槐虫”,把起钻之意讲得很清楚。就力的来源讲,是全身整体挑起的,而不是局部零散 的;就手的感觉来说,应该是像钢挫,不是简单的打出, 是既压又挑的世,吃住对方,有粘劲。手不可用力,只是 裹「下肘,边裹边把手抬起来即可,力源在后脚跟,小臂 应与后脚跟在一条直线,或说手,肘,胯,小腿,脚跟五 点一线。前脚在出手的同时斜着(脚尖外摆45。)向前垫 步,以外脚缘先着地。着地后两脚是对称支撑,前脚向后 蹬,后脚向前蹬,重心在两脚中央,整体支撑稳固住。前胯 要极力抽住,可形容为“将小腹放在前大腿根上”。这就是 “起如挑担”的腿部动作,凡挑过担子的人都知道,两腿不但 要把力用匀,不能偏于一腿,而且头要极力上顶,背和腰都 要极力挺住,周身的劲一定要整,否则重担起不来。起钻一式的身体仍然是侧45。对着前方,最容易出现 的毛病,是身体过早地转向了正面,不再保持原来侧45。 对前方,而是完全正面对前方了。这样一来力就散了,失 去了挑担之意,挑担是用肩,肩是全身力的集中点、提调 点,所以肩的位置要在两脚连线上,至少不能偏得太远, 要指向前方。二则是,过早地把身轴转过去,下面劈的时 候转的余地就小多了。拳经云:起钻落翻要分明,分明者,干净利落,脆快, 不拖泥带水,一步到位。起钻也如是,手脚要齐出,而常 见的毛病是先出脚后出手。另外,起钻时的两肩、两胯要 向外开劲,不可向里缩,只有开,才能把担子挑起来。起 钻这一步在许多人打形意时却往往被忽视,以为不过是过 渡性动作,其实大谬不然。这一钻的重要性或许还在此后 的那一劈之上。起钻起得好,才能把人打起来,把对方的 重心动摇,打起来,撬动其根,随后劈出的那一掌才能有 效。如果人家稳稳地站在那里,你的劈就会大打折扣。钻好了,这一下就已经可以把人打出去了。更重要的 是,在这一抓一起之间,包含了引进落空,吞吐化打的全 过程,太极拳经里讲的“擎,弓I,松,放”四字诀就在这 一抓一起中:“擎开彼劲借彼力” ——手带回;“引到身 前劲始蓄” ——手引到小腹处,借躯干之力承接;“松开 我劲勿使屈” ——坐腰,松胯,把对方之力放空,卸到地 上去,而自己的两手贴着身体游刃有余地摆脱对方的压 迫;“放时腰腿认端的”——后脚蹬 出,浑身的整劲将对方鲤起,放出。 简单的一收一放间,把太极(不只是 太极)推手的诀窍都演绎出来了。足 见内家拳虽形式分为三,其理则一也。第二旋回,落翻。第二束,束身(图7,劈拳束身 式)。接前式,后手、后脚随着重心前 移到与前手、前脚相齐,重心完全移 到前脚上,后脚轻靠在前脚踝骨处, 后手在前小臂近肘处,此时前手、前脚不动,在意念中仍是在顶住(或更确切说是贴住)对方 的手臂,在吃住劲、不松懈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后手、后 脚拿上来而不让其知觉,不加力,也不减力,所谓“顶而 不顶,似顶非顶”。此时身体是束住的(但不是缩住的), 束的概念是:外形向内收而内意向外开,犹如手脚都被橡 皮筋束缚住,它在向里收紧而我撑住不使被缚死,自己的 身体在意念中由内向外涨,与橡皮筋的缩力刚好平衡住, 内开外合,既没有被压瘪,也没有挣脱开,处于暂时平衡 状态。束到极处时有刹那的停顿,此时心静如止水,没有 丝毫的挂碍与执著,也就是不要往任何地方想,最好是什 么都不想,身心彻底放松第二展,劈落(图8,劈拳左 式)。接前式,似停未停之时,突 然有人拿刀把所有束缚我的橡皮筋 一刀斩断,我身体内涨开的力量、 在刹那间得以释放,借助于这个整 体膨胀之力,前手极力劈出,后手 极力拉至肚脐处,前腿随着前手一 起蹬出,后脚不动,身体围绕意轴 转动了大约90。,如同一扇门突然 关上,完成了身体从束起到展落的劈拳左式 动作过程。所以,前手的劈出绝不 只是一手的力量,而是四个力综合而成的:前推,下落, 外翻和身轴的旋转,不是简单地向前推一把,许多人把它 打得像崩拳一样,甚至还有步伐上也像崩拳,采用跟步, 这样虽然说增强了前冲力,但是身轴旋转的力没有了。劈与推的区别在于:劈是旋出来的,身旋,手旋,是 柔软而有弹性的波动力,是多种方向力的组合;而推是单 一方向前冲的直力,没有弹性。故打劈拳要抓住一个 “旋”字。有人误会了这个“旋”字,把劈拳的旋只理解 为水平方向的身轴旋转,这虽然比把劈拳打成前推掌要进 步了,但仍然失于肤浅。劈拳要想打得雄浑沉重,前手切不可用僵劲使劲抡, 越用力就越僵越拙,打在人身上反而没有劲,前手一定要 放松,用全身整体力去催动之。“劈”之意,抡起,甩开 而落下,使其裂开也,比如劈木头,抡起斧头甩开劈下, 而不是使劲砸下,需用寸力、巧力,或曰冲力,力的大小 在其次,时间短促,爆发,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打劈拳的 前手要如同甩软鞭子,清脆,.打出“点子”来,身体多用 劲而手本身则少用劲,才能清脆、有根。从作用实质看,又像钻杆,旋着就进去,沾上就出去。 与前手相反,后手倒是要用力向后拉,形象些说,就是往 自己的肚脐上砸。如果前手像出膛的炮弹,那么后手就是 在拉炮闩,后手拉的劲越大,周身的劲就会越整,身轴旋 转的力也就越大。后手不但要向后拉,更要两肩、两胯撑 开,撑圆满,两臂、两腿间如同包裹着一个大气球。这样, 你劈的一掌就不是一手之力,而是全身作为一个球撞上去的。 常见有人的后肘在那里夹着,大臂紧贴着肋,以为就是“肘 不离肋” 了,其实错了,后手的腋下是要透风的,要有空, 以能放下一拳为宜,完全贴死,就破坏了球的圆满。劈拳最好是配合着呼吸打,在整个形意拳中,只有劈 拳最适宜配合呼吸打,别的也能,但难度要大得多。而劈 拳的起落与呼吸正好相符,若合一契,故以之作为养气之 法,实在是天赐。具体来说,就是起钻为吸,落翻为呼。

浏览421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