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爨重农商常备兵

公元320年爨氏在昆川(今晋宁)称王,建立了云贵地区第一个统一 的地方政权。爨氏以武力开基,以“从夷化俗”的政策来笼络当地民族,在 经济上重农耕,发展手工业,重视商业发展,形成了“邑落相望、牛马被 野”的经济繁荣景象。

国内安宁和经济繁荣并 未使爨氏统治者居安忘危,爨 氏政权始终拥有“震慑群蛮, 抚绥四境”的强大武装。爨氏 以联姻方式笼络将领,以选拔 劲卒悍兵作为挑选下级军官 高q 的手段。“兵求精、将求和”,形成了上下一心的、拥戴爨氏的武士集团,且 *J 爨氏在选兵上不分汉夷,量才使用。例如对彝族首领阿呷黑,爨氏就敢于 破格使用,任命他当亲军指挥使。阿呷黑是彝族的一个小首领,在祭鬼仪 '式上刀牌使用出众,连败数十人。其武勇出众,被爨氏中最出色的统治者 爨龙颜看中,当即“妻以族女,以骨肉之恩结之”。他为爨龙颜训练了一支 两千余人的刀牌军,在平定旗子蛮时,“一呼众诺,奔涌直前”,糠子蛮竟 不战而降。

爨氏重视彝族“喜斗忘死”的强悍民风,为了笼络彝族人,接受彝族 的巫鬼教,过彝族的火把节,并学习彝族语言以便能指挥彝族武士。彝族 武术与中原传入的武术融合起来,成为爨氏政权军队武术的主流。李京 《云南志略》说:“罗罗,亦乌蛮也。男子椎髻,摘去须髯,或攀其发,左右佩 刀,喜斗好杀。……多养义士,名宜可,厚养之,遇战斗,视死如归。善造坚 甲利刀,有值数十马者。枪劲导,置毒矢击,沾血立死。”乌蛮即是彝族。彝 族武术分为“决打”和“花哨”。“决打”指在战场上和搏斗中,敌我双方你

死我活地对打,目的是要战胜对手,同时还要保护自己。在平时,同伴之 间为了提高武艺进行切磋,表现为对练和散打。“决打”的特点是力量大、 动作快、攻防性很强。“花哨”由“决打”演变而来,只演练器械,没有拳术,且不置对手于死地,纯属表演。

爨氏从彝族武士中取得大量兵 源,利用彝族原有的武术略作训练即 可成军。在爨氏军队中用刀者甚众, 其特点是一手执彝族短体插刀,一手 执盾牌。刀为曲刃短刀,有刀柄及铅 花银制刀鞘。刃背向外曲凸,刃锋居 于内面,而刃尖稍向外再度曲凸,柄 与刃均同一曲度。刀形精美优质,极为犀利尖锐。彝刀的起源,无明确的文字记载。彝族史诗《勒俄特依》、彝 族神话《长刀》、彝族典籍《物种起源》等,都有彝刀起源的传说。传说中, 彝刀是远古时期彝族英雄阿尔师傅,利用从天上掉下来的陨铁打造的。 据《越篙厅全志•夷俗志》载,彝族“佩长刀,生子时即以铁三四十斤人 火烧锤炼,一年数炼,炼至十五六岁时,铁止七八斤,造为长刀,镶以金 银把,锋芒甚利。”盾牌与中原不同,不是用金属或牛皮制成,而是用山 中青藤编就,后装手柄,可扣于肩上,取其轻、韧、坚的特性。另外,彝族 武士在远距离作战时,一用弓矢,二用绳标。绳标即长绳前系以匕首形尖 刀,长约3米。绳标以缠、抛、抡、扫为主,要求收放自如、软中见硬、力点 准确。

爨氏政权以一支多民族组合的武装捍卫了西南地区的安宁,为西南 地区的厚积薄发积聚了力量。

二、刀光剑影南诏兴

传说皮逻阁为了攻灭其他五诏,他在松明楼设宴祭祖,祭祖完成后, 就吃肉喝酒,都喝醉了,只有他一个人偷偷下楼,指挥士兵围住松明楼, 放火烧死其他五诏的诏主。火烧松明楼这一天,就是农历的六月二十五, 成为彝族最重要的节日“火把节”。有人说“松明楼上一把火,赢来南诏千 秋业:传说毕竟是传说,彝族的火把节并非起源于松明楼事件。有人还 根据这则传说,将皮逻阁定位于阴谋家。无论皮逻阁是不是阴谋家,他是 这一时期云南地区最出色的政治家。他巧妙地利用唐朝与吐蕃的矛盾, 使唐王朝封他为“云南王”,对内“挟天子以令诸侯”,吞并五诏,建都于太  和城,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形成了“以山为壁,以水为壕,内高外下,仰.竽. 攻甚难”的局面。

阁罗凤继位后在唐朝官吏张虔 陀的暴虐统治下,被迫叛唐。唐宰 相杨国忠希图军功,派大将鲜于仲 通率军八万攻击南诏,全军覆没。 接着又派剑南留侯李宓率兵7万 进攻南诏,又是全军覆没。在接连 胜利的状况下,南诏依然倾向于依附唐朝。阁罗凤在太和城立“南诏德化碑”,表示叛唐出于不得已。阁罗 凤作为少数民族的政治家深知依附吐蕃害多利少,叮嘱后世子孙将来 一定要归附唐朝。

南诏能与强大的唐朝与吐蕃周旋,与其兵制很有关系。南诏规定所 有丁壮都有服兵役的义务,武器装备自备,“壮者皆为战卒,有马为骑 军”。南诏军队的数额并不固定,根据战争的需要随时增减,《蛮书》说“通 计南诏兵数三万”。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异牟寻与吐蕃合兵攻唐朝 西川边境一战却出动大军20万,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南诏进兵安南 都护府时兵力达10万之多,可见南诏兵员数额变化之大。

南诏在军队训练上有以下特色:其一,重视个人作战能力,包括游 泳、武术、奔跑等科目的武校。樊绰《蛮书》载:“步卒须为五次上。玷苍山 顶立旗,先上到旗下为一次上;蓦一丈三尺坑过为一次上;急流水上浮二 千尺为一次上;……负一石五斗米四十里为一次上。”“凡试马军,须五次 上。射中片板为一次上;中双庶子为一次上。”“凡试马军,……四十步外 走马虎颇柱中斗子为一次上;……步卒……弄剑为一次上。”“望苴子蛮, ……其了勇捷,善于马上用枪。所乘马不用鞍。跣足衣短甲,才蔽胸腹而 已。股膝皆露。兜整上插耗牛尾,驰突若飞。其妇人亦如此。南诏及诸城 镇大将出兵,则望苴子为前驱。”只要有能力,男女不拒,难怪有“中原木 兰何足奇,蛮女驰骋景色异”的诗句o其二,重视队列训练。《蛮书》载:“布 阵罗苴子在前,以次弓手排下,以此马军三十骑为队。以此次第,定为常 制。临行交错为犯令。”这种队列是以实战为基础制订的,有利于胜而不 勇,败而不乱。其三,南诏国藏兵于民,要求百姓自备武器,在训练前要进 行武器检查,武器不合格者要被定罪。这就促使士兵重视个人武器,从而 促进了南诏的武器制造水平的提高。

图片2图片3

图片1

这样的训练制度提升了南诏士兵的单兵作战能力、集体配合能力, 游泳、负重等科目的考核使南诏士兵适宜于本土作战。在这样制度化的 军事训练下,南诏习武之风遍于村寨,不分男女。这就形成了南诏足以割 据一方达数百年之久的强大国力。

三、路通天竺抗强梁

西南丝绸之路在云南境内经昭通、曲靖、昆明,大理、保山、腾冲、盈江到达缅甸境内的八莫,从八莫出发又有水陆二途到印度阿萨尔邦。从 印度又可通中亚、欧洲。南诏国在异牟寻统治时期“吐蕃役赋南蛮重数, 又夺诸蛮险地立城堡。”这就断绝了南诏与唐朝的通商之路。为此异牟寻 一方面听从清平官(宰相)郑回的建议“整军经武”,依附唐朝共同打击吐 蕃,另一方面利用西南丝绸之路通过通商取得所需的物质。这两方面的 政策都在“整军经武”的前提下得到了实现。

西南丝绸之路在这一时期是不平静的。过保山后沿途都分属于各个 部族统治,对于过往商队要么进行勒索,要么干脆实施抢劫。在经受了几 次抢劫后,异牟寻赫然而怒,命令沿途镇将负起护商之责,但不少镇将和 部族首领相互勾结,商队依然不时受到掠夺。同样在郑回的建议下派南 诏国军队中的精锐部队望苴子与商队同行。望苴子的行动很快收到了积 极效果,几次派出的商队都成功的返回,沿途不少部落被征服,有的部落 被迫逃离商路,有的部落则被“屠戮殆尽”,剩余的则被并入其他部族。望 苴子的行动不仅在云南、缅甸进行,还到达了印度的布拉马普特拉河流 域。该流域有一个迦摩缕波国,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这样记载:“人 形卑小,容貌釐黑,语言少异中印度。性甚犷暴,宗事天神,不信佛法。”南 诏国的商队经过此地时两次被抢,不仅货物损失,商人也有不少被杀害。 有一次抢劫商队,该国王子密多亲自率领,事后还论功行赏。这位不走运 的密多在遇上望苴子之后倒了大霉,自己带领的2000多人军队被600 多望苴子杀得不足百人,并且全部成为俘虏。经此一战后迦摩缕波国再 不敢拦路打劫。

异牟寻的“整军经武”既承袭了阎罗凤的考校方法,又在原方法上更 加重视对下级军官的训练。异牟寻接受了郑回提出的“以功授田”的建 议,下级军官为取得军功,对自己要求更高,对士兵训练更严格,这时吐 蕃以骑兵围袭的战术和唐朝李靖的兵法已为南诏人学习使用,望苴子在 以前只作为冲锋部队,以步战为主,异牟寻则要求他们既能步战又能骑 战。望苴子能随商队远赴印度作战,能骑战是重要条件。徒步作战的武 术,发展能到在马上作战,这不仅是作战能力的提高,也是武术本身跨越 式的发展。公元775年异牟寻亲自率领数万南诏兵“昼夜兼行,趁其不 备,大破吐蕃于神川。”实现了不再受吐蕃欺凌的愿望。

 

浏览439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