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顶头的问题与抽胯有类似之处,宁可在开始的时 候过分些,也不要不足。开始时梗点脖子,不要怕人家说 脖子僵直,总比曲颈、勾头强得多。等到养成竖项的习惯 后,再往回松一点,就恰到好处。没有练过功的人,头是 顶不住的,没有人天生地、自觉地去顶头,所以“矫枉必 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先过点再往回找。头顶好了, 肩、背、胸、肘都不会有大毛病,腰也能够被带起来了。肩:除了沉肩、松肩外,还有个缩字,“两肩里根极 力后缩”,对这一点光靠肩本身找有困难,要和手、臂配 合起来,就容易多了。缩肩与手臂前伸是对应互动的,手 臂极力前伸时,肩自然就在后缩。再与松和沉配合,实际 上整个肩是在三个方向上运动:后缩,下沉和外开,光缩 和沉还不够,还要向外开,撑开、撑圆。存周先生说过, 形意是在十字中讨生活,一横一竖,一个横轴一个纵轴, 上面是肩向外撑开,下面是胯向外打开,共同构成了横向 的这个一轴,所以,若肩打不开,架子就搭不牢。有人会 问:肩真的能开吗?当然能。而且,只有肩真正打开了, 前面的松,沉,缩才有意义。沉,缩,开,在三维空间上 的合力(两肩合起来看)把肩做成一个稳稳当当、下面有 根的圆弧面,也就是把后背撑成一个拱形,这不就是含胸 拔背所要达到的吗?臂和手:前手极力伸出,立掌,虎口撑开,拇指横 平,另四指中食指上挑,其余三指在伸直的同时微向里 扣,掌心不可外腆,要有从劳宫穴向内吸之意。小臂以平 为度,不可倾斜,肘自然下垂,既不能翻起来,也不能过 分里裹。上海王禧奎先生曾经说,前手整个应该像从腰上 直接长出来的,非常形象、到位。肩完全松开,力的传递 中间没有丝毫的阻碍,根节发的力可以直接达到梢节在大 小和时间上都不打折扣。后手自然弯曲,不可翻肘,大 拇指根靠在肚脐上。也有主张用虎口捧肚脐的,初学者最好不用,因为这 样的动作如果肩肘控制不好,容易僵劲,等练到一定程 度,肩肘怎么动都不会紧张了,或可一试。捧虎口对背, 肩,胯的撑圆有帮助,但在两肘之间的配合上有难度,等 待手臂都抻开了,自如了,再捧虎口就不会有问题了。两手之间的配合要如拉弓,或像有一根粗弹簧拴在两 个大拇指上,手在拉着劲。形意拳手的意念集中在大鱼 际,走阴经,而八卦是在小鱼际,走阳经。太极拳的在劳 宫穴。肩松得越开,手伸出去的越长,胳膊的沉重感就越 强,先是自己觉得重,觉得胳膊在变粗,此时站三体式就 不仅是腿累了,手臂也累,全身的整体感就开始有了。随着功夫的增加,别人会觉得你的手臂很沉重,而你自己却 没有丝毫的用力。你越放松,手臂就越沉重,打在别人身 上的分量就越大。而你越是想加把劲,使劲打,打在人身上越没有分 量。这大概就是拳中的辩证法吧,其实前人之述备矣,只 是一般人总也不相信。佛说:舍得。有舍才有得,不舍就 不会有得。舍什么?舍掉你的拙力,舍掉你的一相情愿的 主观意识,才会得到整力、活力、真力。太极拳讲舍己从 人,也是一个道理,只是取舍的范围更大了。总之,妄想 执著就不能舍得,所以佛要我们戒一切妄想执著,习内家 拳者,尤须将此理悟通。膝:如果胯和脚对了,两头卡住,膝应无大碍。但现 在的情况是,许多人由于胯的问题,总是在不断折磨着自 己的膝。膝怎么是对?只有一条原则,即膝尖的方向要和 脚尖的方向始终保持一致,绝不可向内扭。因为膝关节与 肩、肘、髓、踝关节不同,膝是人体最大的一对承重关 节;关节面上薄薄一层软骨没有再生能力,十字韧带较薄 弱,只在关节内部起固定作用。因为膝的生理结构只是让 你弯曲、伸展的,没有扭动的功能。如果你非要去扭它不 可,比如:一定要膝也去缠丝,年轻时或许还不觉得,中 年以后,气血一旦衰退,膝会走不了路。前辈拳家中有不 少名人,年轻时好生了得,而五十以后却不良于行,其中 原因之一,就是膝的使用方法有问题,姿势过于低矮和过 多的扭动是直接原因。大、小腿之间的夹角小于90度时,便成死角,气血 到此则不畅通,膝以下的部位经常处于气血不足的状态, 怎么能够不落下病根?年轻力壮时或可顶过去,并不觉得 怎样,但终究埋下隐患,成为定时炸弹。过于低矮已经使 膝盖不堪其负,再要去扭它,更是雪上加霜。人的姿势一 过矮,步子就会分得很大,比如大弓步出去,再向后坐 时,因步子太大,重心不可能完全收回到后脚上,这个时 候后腿的膝一定是被向里扭着的,表面看起来是在扣膝, 实际膝是被压瘪下去的。所以,孙式拳站三体式的步子大 小是有标准的,一般以两脚相距一脚半为合适-步子太 小,出不去,太大,前腿就过于直,膝盖前顶之力就差。 另外,站桩行拳,都要求膝尖与脚尖一致,这样最饱满有 力,膝盖得到最好的保护,即使到了老年,也不会因膝关 节的伤病而走不了路。足:足踏涌泉穴。既然坐满在后脚跟上,怎么又要踏 涌泉穴呢?二者岂不矛盾?不。坐满脚跟,不等于全在脚 跟,而脚掌虚浮。脚跟固然是主要支撑点,但我们不是以 一个点在与地面接触,而是以一个面贴在地上,而且不是 一般的挨着就行了,是要有很好的亲和力,要像章鱼或壁 虎的吸盘一样,牢牢吸在地面上,不光是中间要好像没有 空隙,而且还要好像没有空气,被大气压压得非常紧密。 这就是脚感,光靠脚后跟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脚不 是戳在地上的,而是扣在地上。或者说,承重在脚跟,而 控制、掌握、运用则在涌泉穴。所以,在自己练功站三体式时,要用临界态方法, 即坐满后脚跟,而在用三体式时,就要用意念再把重心 往前抓一点,从脚后跟抓到涌泉穴上,让自己的轴从涌 泉穴上人地,这样的稳定性更高,更有利于运动时脚的 蹬和拔。因为向前蹬时,不只是足跟用力,脚掌也要用 力。脚的弹跳力主要是靠脚掌(或叫足弓)的力量,涌 泉穴恰好是连接后跟与前掌的关键部位,起着居中协调、 调度整合的作用。坐满脚跟在静止不动时可以,动起来 就不够了。临界态是不稳定的状态,要有阀门调控,阀 门就是涌泉穴。与脚趾不抓地相反的另一种偏差是抓地太过,所谓 “过犹不及” 了,那就是抓地太狠,以至把脚都抓空了, 不是全脚掌吸在地上,而是只有几个点在与地面接触,这 怎么能站得稳?有人把练拳时脚附着于地的感觉称为 “敷”,也很贴切。用什么字来表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脚 要与地亲和,找到那种亲密接触的感觉。地不是死硬的, 而是活的,有生命力的,你与它交流得好,它就会支持 你,帮助你。想想看,我们一切发力的源泉都是来自于 地,“消息全凭后脚蹬”,蹬什么?不就是蹬地吗?所以,练拳一定要找脚感,这和跳舞、滑冰一样,那 种感觉是精致细腻的,微小的变化就可以影响整个上层建 筑。这种脚感在站桩阶段就要注意培养,养成习惯。总 之,脚也不能僵硬,也要软着陆,有弹性又有粘性。附带还要说说:如何运用脚腕(踝关节)的技巧。胯 和脚腕所能发挥的作用要远远超过膝,脚腕的活动性和弹 性是巨大的,我们只要用手摸一摸脚后跟的那根筋(跟 腱)有多么粗壮就知道了。在胯、膝、腕三者中,膝是最 脆弱的,要尽量少用膝关节能够用脚腕解决的移动问题, 就不必去麻烦膝。以向前纵跃为例,事实上,胯一松,脚 腕一使劲,人就蹿出去了,动作小,隐蔽性强,速度快, 而若用膝来完成就要麻烦得多。说这些,是提醒多用脚和 脚腕,既保护了膝又提高了动作的质量。脚腕的运用关键 在如何巧妙地,无障碍地把重心从脚跟移到脚掌上,这也 就是足踏涌泉穴的意义。初学者站三体式往往坚持不了几分钟,还没来得及找 到感觉,就支持不住了。建议不妨站高些,腿不一定非得 要达到135度夹角,有些弯度就行,15。度,160度也没 什么不行,先找到整体感觉,比光在腿上较劲好。许多人 站三体式总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断在身体各部 位去精雕细刻,甚至钻牛角尖,却忘记了:即使你在这一 部分弄得再精确,它也毕竟是整体中的一部分。
浏览36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