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竞技武术的发展走向
通过归纳和整合发现,广大群众对竞技武术的主要看法是成材难、发展成高水平运动员的难度大、周期长、淘汰率高、比赛观众屈指可数。就比赛观众少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比赛枯燥、雷同、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观众看不懂比赛。
但作为现代人不应遗忘竞技武术在成长初期的状态。不可置否,竞技武术是西方体育影响下形成的产物,西方体育不仅使武术传承方式由师徒传承变成学校集体教学,还提出运动员要在遵守相关规则的前提下参与武术比赛,提出武术运动要实行标准化,要在动作规格、难度动作以及演练水平三个方面多下功夫。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从历史的视角看待竞技武术,当武术在民间处于最底层时,以武谋生的人往往是保镖、护院者、教拳卖艺者,武术作为一项社会生存技能其地位必然比较低下,武术被高度重视是在国家大力倡导“尚武精神”的历史阶段,但武术在多数时间内都处在底层。武术可以从民间底层发展成国家大力开展的一项体育项目,无疑实现了质的飞跃,武术服务于国计民生且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诸多现象证实,竞技武术的确存在不中不洋、四不像、为进军奥运会“削足适履”的问题,但我们应当换一个角度把竞技武术当作是武术中的一个分支。但把竞技武术视作当代武术的唯一必然不妥当,同时竞技武术在改革过程中的弊端也是不可否认的。
竞技武术应当存在,但存在的关键和根本是与传统武术充分结合在一起。对于竞技武术来说,当务之急是厘清和把握武术的规律,积极主动地挖掘和吸收传统武术的精华,竞技武术脱离传统武术的后果是越走越偏。竞技武术只有和传统武术相结合且深入挖掘和整理传统武术的成果,才能免于被入库封尘,才能始终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武术界的相关人士应当鼓励和督促高水平运动员扎根民间潜心学习,对在民间整理出的资料进行提炼与选取,由此使当今的武术套路更加丰富多彩。
每当作曲家前往民间采风时,都会最大限度地汲取民间万事万物的精华和养分,由此编创出百姓喜闻乐见的歌曲,这值得武术教练和武术运动员学习和借鉴,此种方式能使自选套路蕴含的武术特色更加鲜明、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此外能有效推动传统武术的创新和完善。
四、学校武术的发展走向
学校武术是大众武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学校武术的开展和普及至关重要。日本柔道和韩国跆拳道都已经是学校的专门课程,原因在于普通教育是所有人都需要经历的,抓好学校武术是扩大武术普及范围的一条有效途径。
学校是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阵地,将武术传播至学校具有战略性意义。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审视,中国武术往往是在民间下层社会传播,封建社会中几乎找不到学校武术的踪迹,这大大增加了武术传播至上层社会的难度。将武术传播至学校的意义是:一方面能使潜在的社会名家逐步演变成武术教育的接受者,另一方面能充分挖掘某些特定人群在武术未来发展之路上的价值。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很发达,绝大多数人步入社会前都会接受学校教育,所以说学校是不容忽视的大型传播阵地,具备人员集中、人数众多这两重优势。综合分析发现,很多发展势头大好的运动项目都是把学校设定为传播起点,在此基础上慢慢传播到社会各个角落。通过分析足球运动、橄榄球运动、德式体操、军事学堂的兵操等诸多运动项目和游戏发现,它们都是在发挥学校中介作用的基础上逐步向高水平竞技项目过渡。很多民族体育项目在各级各类学校大范围推广、普及、训练、提高、完善之后,逐步在体坛中占据一席之地,随后逐步发展成全人类共同享有的体育文化财富。纵观已经成功进军奥运会项目的日本柔道和韩国跆拳道会发现,这两个运动项目都是在充分发挥学校对青少年的传播作用后,由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过渡到在社会各界人士中传播再到走向世界。在竞技武术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的情况下,学校武术的发展现状有待改善。学校武术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全面、真正地走进学校,通过多元化途径使自身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此外诸多研究成果也提出了发展学校武术的深远意义。从整体来说,武术向学校传播的过程中,应当认真完成以下几项工作任务。
(一)使武术真正走进学校
设法获得教育部的支持,促使武术真正走进学校体育课堂。 要想使武术真正走进学校需要妥善处理好两项问题:第一项问题是师资问题,即各级各类学校都需要有专门的武术教师;第二项问题是课程内容,即选择哪些武术内容在学校传播。学者郭玉成在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了解到,发展学校武术已经被提到工作日程中来,同时已经初步取得成效。值得一说的是,学校武术的内容务必和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的体质特征相符,不仅要达到典型性要求和安全性要求,还要集文化性、体育性、娱乐性、技击性这四项特征于一身。
(二)充分发挥武术的文化教育功能
中国武术是文化艺术项目中的一种,文化艺术教育能为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发挥积极作用。纵观我国政府部门近些年制定的相关政策会发现,中宣部和教育部等多个政府部门都在适度增加武术等内容在体育课中的比重,同时还把武术教育设定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条途径。
从根本上来说,通过文化艺术对民族精神进行培育和弘扬始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性课题。保存和维护民族文化艺术以及推动民族文化艺术走向世界的过程,都是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进行弘扬的过程。中宣部和教育部将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实施对象设定为青少年群体,究其原因,我国各级学校在很长时间内都高度重视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这造成很多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较少,少数青少年甚至存在数典忘祖的问题,这些方面的问题使得我国多个领域的拜金主义倾向和享乐主义倾向十分明显,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世界观和价值观对青少年群体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一旦没有优秀文化和高尚精神来引导青少年,就会大大增加青少年的迷茫感,这种情况下在青少年群体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学校诸多课程中如语文课、历史课、德育课以及集文化教育和身体教育于一身的武术课等都可以渗透民族精神教育。详细来说,中国武术蕴含着很多传统文化,武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全方位的传统文化教育,切实有效的武术教育可以很好地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但需要补充的是,开展和实施武术教育的过程中要把武术的教育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将武术教育在弘扬民族精神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两个方面的作用发挥至最大,这不但是学校传播的可行性策略,而且是中国武术应当肩负的历史性使命。
(三)广泛开展学校武术比赛
开展学校内外的武术比赛,可以为学校武术的开展注入巨大动力,原因在于以比赛的形式传播武术能对人们产生强有力的吸引力,进而大幅度增加武术练习者的数量。可供学校选择的比赛形式有很多种,如组织全国性的武术比赛,或者组织地方级的大、中、小学生武术比赛等。
(四)实行组织传播方式,开展会员制
相关人士应当在各个学校建立武术协会并实行会员制,坚定不移地走群众组织道路。多项调查结果显示,武术会员制作为一种传播方式能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在开展武术会员制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引导性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全面实行,也可以允许各武术协会组织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武术赛事。
第四节西方体育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
西方体育对中国武术发展产生的影响不仅反映在其提倡的价值观念上,也从内容、形式、方式方法等多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西方提倡的文化价值观念在体育中的表现
西方近现代文化主要是从古希腊罗马的异教文化发展至以希伯来信仰为源头的中世纪基督教文明后逐步演变而来的。发展至今,在西方文化中活跃指数高且影响力显著的文化分别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详细来说,古希腊伦理学和价值观的基础性特点是尚知和崇理,而基督教的兴起和西方价值观念存在着紧密联系。西方人在接受和推崇基督教精神的过程中,经历了由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的过程。深入剖析西方文化会发现,其主要在理性和信仰中、在对尘世生命的讴歌和对永恒生命的希冀中汲取活力。启蒙精神的兴起促使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又一次开启了价值大转换的进程。以东方文化为比较对象,西方文化精神不但反映为实证且理性的科学精神,而且反映为致力于追求个人权利、平等、个性全面绽放的民主自由精神,这里所说的两方面精神恰恰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大力提倡的民主和科学。
西方文化渗透在体育文化中的集中反映是:由多个宗教情节组成的宏大仪式,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的比赛形式,体现民主的法权思想的竞赛规则,充分彰显个人英雄主义与团队协作精神的项目设置,等等。
浏览40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