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术不够时尚
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武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适应我国不同文化现象的过程,经过长期发展和适应逐步形成了多样化的拳种和练功理论,特色鲜明的练功方法和别具一格的运动形式也逐步形成,这是存在于我国的一种文化现象。但有可能是因为中国武术蕴含着厚重的中华文化,所以当代人忽视了中国武术和当今时代文化的结合,这是一种遗憾。综合分析跆拳道和空手道等项目会发现,这些运动项目以其简便易学的形式得到了青少年群体的肯定和欢迎,特别是跆拳道仅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就在我国多个城市迅速发展,逐步成为青少年群体追求的“时尚”运动。武术运动参与者多了解跆拳道就会发现这项运动的简单性特点十分鲜明,但如此简单的运动形式却在武术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快速发展起来,除了跆拳道推广模式发挥作用以外,主要因为跆拳道的各项特征使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得到了满足,并逐步发展成一种时尚。跆拳道在中国的推广和发展恰恰说明中国武术的推广思路有待完善,我们不能在致力于推出沉淀数千年的中国武术时忽略了时代需求。
二、对武术的整理过于书面化
就现阶段来看,传统武术中发展最好的莫过于太极拳,主要原因有影视宣传作用显著、太极拳拥有健身价值、太极拳和中老年人强身健体的需求充分吻合,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太极拳理论基础丰富而完整,同时诸多有识之士都付出了很多努力。中国武术的拳种有很多,将这些拳种全部推出显然很难,但挑选几种符合多个年龄段群体需求的拳种进行重点宣传和推广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宣传和推广中仅仅找出相关拳种的历史资料、拳谱、照片、套路显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相关人士应当理清中国武术的技术技法特征和功法特征,深层次剖析各项技术形成的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此外在参与武术练习的实践活动中积极改进、整合、优化具体拳种的理论体系,加大对该拳种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这里所说的培养应当包含技术培养、功法培养、理论知识培养等,有目的、有意识地传授已经挖掘且经过整理的传统项目,从根本上改善中国武术的传承效果。
三、武术受新型娱乐设施的冲击
纵观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会发现,武术发展唯技击论的导向是一个重要阻碍,同时很多人固执地认为武术等同于技击。不可否认,中国武术确实具备技击性特征,但是武术的唯技击论对其发展进程产生了很大的限制作用,原因在于当下有无数体育休闲项目能满足广大群众的休闲需求、娱乐需求以及健身需求。从某种程度来说,武术难练、难学、见效慢这三个方面的不足加大了武术适应社会节奏的难度,很多兴起时间较短的健身项目都对中国武术造成了猛烈的冲击。在社会持续进步和广大群众生活节奏持续加快的大背景下,包括健美操和网球在内的诸多西方健身运动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中,中国武术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对大众健身人群进行调查发现,多数人都倾向于选择简便易学的健身方式,将武术选定为健身方式的人不多,这就是武术在当下面临的危机。如果不把时代特色鲜明的内容赋予传统武术,武术运动的群众基础难免会越来越薄弱,武术将会被兴起时间短、简便易学的健身方式替代。
四、“神秘感”对武术发展有消极作用
在大众的认知里,习武之人往往隐居于山林深处和寺庙净土之地,同时只有得到很多奇缘的天才才能真正悟到中国武术的真谛,才有可能成为武术界大师级人物,多数人对武术的评价是变幻莫测、高不可攀、飞檐走壁,所以说原本真实的中国武术被人们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武术成为虚无缥缈的化身。
但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神秘感”过头会影响广大群众对武术形成客观而清晰的认识。举例来说,如果习武者旨在追求想象中的“武林神功”,那么他经过长期艰苦习练后会发现自己掌握的“功夫”和想要获得的“武林神功”有很大差距,这无疑会使这些习武者失去习武的信心,逐步形成对武术悲观失望的态度。这种心理落差和悲观失望情绪是很多习武者不能坚持习练武术的一大原因。
五、现代传播媒介为武术神秘之树“施肥”
整体来说,武术影视作品和武侠小说在扩大中国武术影响力的同时,也因片面性、夸张性、多样性的传播方式使武术功力被虚拟化和扩大化。近现代的绝大部分人对中国武术的认识都是在民间武林传说、武侠小说、武术电影电视中获得的。举例来说,《江湖奇侠传》的问世有效扩大了中国武术的影响力,《少林寺》等诸多武术影视作品深受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欢迎,包括李小龙、李连杰、成龙在内的武术明星为中国武术在世界各地的传播和推广贡献了很大力量。但这些方面的推广使得武术充满了神秘感。 因此,现代传播媒介等同于给充满神秘感的武术之树“施肥”,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武术的神秘感。但武侠小说和武侠电影中或多或少有不同于真实武术的地方,这些不同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夸大了武术的客观功效,造成人们未能对武术形成正确认识,这难免会对武术的大范围推广产生消极作用。
第三节当代武术的发展走向
针对当代武术的发展走向,本节逐一对传统武术发展走向、大众武术发展走向、竞技武术发展走向以及学校武术发展走向进行详细而系统的阐析。
一、传统武术的发展走向
传统是时间概念,历史的事物发展到当下会被纳入传统的范畴,当下的事物发展至若干年后也会被纳入传统的范畴,同理当下的竞技技术在百年后会被后人叫作传统的竞技武术,但百年后被称之为传统的竞技武术和原本意义上的传统武术是有差异的。 当传统武术作为一种特指的名词概念时,具体含义是自明清以来凭借家传形式表现的流派武术。
虽然竞技武术允许多个拳种同台较技,但竞技武术致力于追求统一尺度下标准化的武术,同时其要求评判标准仅能是一种尺度、一种标准。倘若不同武术流派都根据自身的标准来展示,则可将其判定为非真正意义上的竞技。
传统武术是世代武术大师积极传承后遗留给后代的巨大文化财富,劲力和招法精妙绝伦、哲学思想丰富、富有美学意蕴的传统武术是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必须重申的是,历史拥有鲜明的荡涤性特征,并不是所有传统武术都应被纳入后人积极传承的名单,很多价值偏低、技术有待完善的传统武术和时代发展节奏明显不符,所以淘汰一部分实属正常现象。但当代人必须自觉传承优秀的拳种、绝妙的技术,一旦流失就会成为遗憾。
当代人保护和传承的传统武术,不只是要具备历史“沧桑”的价值感,更要为后人的探索、研究提供便利。
原汁原味的传统武术不仅具有历史“沧桑”的价值感,更便于后人去探索它、研究它、发展它。但并不是说寻根意识和当代意识是对立和冲突的关系,当代人应当致力于探寻本根,尽最大努力根据原貌保存和保护,重中之重是务必在寻根溯源的过程中积极完成再创造。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保护传统武术是一项重要任务,科学创造置身于历史大潮中的传统武术并使其符合时代发展走向同样是一项重要任务。
在创造传统武术的过程中,当相关人士的层次、阅历以及文化资质存在差异时,他们创造出的新武术同样会有很大差异。我们无需将过多精力用于批判竞技武术运动员习练的传统武术“四不像”问题,只要竞技武术运动员自觉向民间拳师请教和学习,他们必定会凭借自身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创造和继承传统中获得理想成绩。倘若竞技武术运动员以敷衍的态度参与比赛并获得相应资格,以骄傲自满的态度向民间拳师请教相关问题,那么他们创造出的新武术就犹如无本之木。
二、大众武术的发展走向
大众和群众这两个词语有很大不同,大众着重指西方民主制度下的最大多数人群,和大众对应的词语是精英。换句话说,大众不存在官民之分,当政界的社会精英作为大众体育参与者时,同样是大众中的一份子。大众武术与竞技武术或者民间流传的传统武术不同,它源于最大的人群中,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生活中的武术。
一些人以为降低竞技武术的难度即可推向大众,但并不意味着大众会接受,原因在于其模式不对,其并非一种大众亲自创造的技术模式。与此同时,大众武术并非传统武术,现实精况表'明传统武术拳师门下的徒弟呈日益减少的趋势,主要原因是传统武术未能及时优化,未能紧跟时代节奏,这就造成多数人远离传统武术、极少数人痴迷于传统武术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承人继承传统武术的局面。
大众武术是时代的武术,应当成为广大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人们对大众武术有浓厚兴趣,必然会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人们需要大众武术,必然没有动员的必要性。 有关人员应当立足于崭新的视角全面思考大众武术的模式、方法、内容,坚持不懈地完成相关的试验和更新工作。至于大众武术应当有多少养生价值、多少审美趣味、多少时尚象征,则需要武术工作者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和实践。
大众武术对构建和谐社区发挥了很大作用。举例来说,木兰拳作为适合中年妇女锻炼身体的一种运动方式,虽然某些内容和传统武术基本特征不吻合,但其形成后深受广大群众的肯定和喜爱,不得不说木兰拳是一项可喜的创造。
浏览47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