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日常生活的常态转入练拳的状态,要有一个过 渡、一个接口,这就是无极式。在此把心理和生理状态都 平和、顺畅地转换过来,故绝不是随便一站就算的。作为 开始进入练拳态的预备式,一定要把自己调理到心平气 和,呼吸顺畅深沉,全身从头到脚都在放松的前提下进入 各自的状态,节节贯穿,把自己的轴树立起来。孙式拳是 一轴到底,轴的形成就从无极式开始。前面说过,事实上从头到脚是不可能真正成为一根直 的杆的,但经过了意念的整合,经过抽象和模糊的处理,在功能上就形成了一根轴。此轴立于地上,如平地立杆。 而我们的经验是,杆是立不稳的,只有插进地里才能稳; 立在地面上,就得不断调节以维持平衡,无极式就是练的 这两种能力。人如杆,立于地上,是要摆动的,如何摆, 向什么方向摆,是不确定的,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身体 自发地调节重心使之摆而不倒。这个过程最好不要大脑控制,随感而发,随机应变。 一开始可能做不到,还要主动去控制一下,随着站桩的 进步,身体自发、随机调控的能力会不断加强。这一点 很重要,其反应速度要比通过大脑快得多,这在实战中 就是胜人的能力,所谓“意在人先”,并不是脑子想得 比别人快,那样根本来不及,而是手(或身体的任何部 分)感觉到了,就本能地作出反应,“感而遂通”—— 手(或身体上)的感觉也。“无意之中是真意”——前 一个“意”指的是大脑的意识,后一个“意”是正确的 反应动作。简单地说,无极式是练杆的感觉,把 自己立成一根杆,一根有机、整体的杆, 然后再练这根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稳 稳地立在地上。谈到稳,脚的感觉就不能 不提。重心是收在脚跟上的,但脚掌、脚 趾也不能闲着,脚趾既不能用力抓地,也 不能不抓地,而是要轻扣,让全脚紧密地 贴在地上,就像吸盘一样最好,这才是无 极式最要练的。无极式(图1,无极式)的规矩:顶 头(头向上放出而不可僵硬),竖项,含 胸,拔背……一如“九要”,没有新鲜的。腿直立不可弯 曲(但也不可僵直,尤其胯膝俱要松开),整个姿势如同 立正,重心收在两脚跟的中间,尽量后收,收得越好,杆 越整。脚趾不可用力抓地,轻贴于地。松肩,臂和手自然 下垂。腰挺住,胯松开。此式外形上与立正相似,但立正 要求挺胸收腹,这却是内家大忌。关键是挺腰(又叫塌 腰)而不是收缩腹肌,腰挺住了自然也就把腹带回来了。站无极式,头顶住,腰挺住,基本就没有大问题。我 们形容一个人有精神常常用“腰板挺得直直的”的话,而 与之相反,则是曲背、勾头,腆腹、哈腰。习武的人若挺 着个大肚子,大腹便便,即使外行看了,也会觉得不是那 么回事。但无极式的挺腰与拳中要求的塌腰还不是一回 事,“九要”中,别的都可以在无极式中找,惟有塌腰, 无极式是无可奈何的。所以,只站无极式不行,它只不过 是一个式,而不是一个桩,不能当站桩来练。站无极式一般要求眼睛平视,在正前方找一个点,盯 住看,不是向外看出去,而是向内吸进来,这样能锻炼眼 神。还有另一种方法,就是闭目养神法,尤其在晚上夜深 人静时,四周光线很暗,反正也看不清,不如干脆闭上眼 睛采用“内视法”,这样另有一个好处是睁眼所无:人的 平衡能力有很大一部分是靠眼睛来做的,把眼睛闭上,就 全靠身体的感觉来维持、调节平衡了,这样对于平地立杆 的锻炼更大。附带说说,我小时候,我爷爷曾经对我说过,最好 在晚上找个没人、又没光的黑地方去练拳,这样对身体 的平衡调节能力锻炼大。我照着去做。一开始,摇摇晃 晃像喝醉了酒,站不稳,平时打得极熟的拳,竟然找不到感觉,浑身上下不自在、不听使唤,这都是眼睛不再 管平衡了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慢慢习惯了在 黑暗中练拳,再到亮处,竟然浑身清爽,有如神助,这 才体会到老辈人说的“晚上练,白天用”的意思。所 以,在黑暗中站无极式,或闭眼站,也会有意外的效果, 三体式也同样。无极式站到什么程度算行?这就像其名:“无极”, 没有止境,什么时候站,什么时候有收获。无论你的功 夫达到了什么高度,再站无极式也都有用处。就无极式 本身来说,初级阶段应把身体这根杆树立好,轴形成并 立稳;再进一步,是提高这根杆本身的质量,增强刚性 与弹性的力度,增强立地的稳定性,杆内似乎有物质 (不敢说一定是内气)在向下流动,像水银一样,下面 的密度越来越大,上面越来越轻,脚也越来越变大、变 厚,而且就像皮肤一样粘贴在地上,到最后整个人有 “不倒翁”的感觉,无论杆怎么晃,根不动,倒不了。 也可称之为“墩面口袋”,一袋面,立起来墩,越墩下 面越瓷实,上面越轻,人体内的气也像口袋里的面粉一 样,在向下沉。再往下站,要把身体这根杆站粗、站成 球、站成塔、站成山。孙式三拳最后是三个球:形意是钢球,八卦是钢丝 球,太极是气球,但起点都在无极式,先找出球意、球感 来,然后再找三种球的不同感觉。说这些只是后话,在无 极式中能够把轴立好,就算成功。要找球意,还是腰塌下 去,胯松下去,腿弯下去,气沉下去更容易一些,这也是 为什么要把重心坐下去练拳,而没有人直着腿练拳的 原因。无极式固然重要,但不可绝对化,它不是万能的,它 还不是拳,只不过是练拳的一个开始预备动作,站好了无 极式,也不等于就会拳了,否则前辈们何必花那么多心 思,去创编拳路、拳法呢?我一般是在晚上临睡前,把所有的灯都关上,然后在 阳台上闭眼站,此时无光无声,很快便可入静,杆的感觉 比较容易找到。进一步找上轻下重,上细下粗的感觉,也 不难。再进步,杆立住了,劲整了,全身也真正松静下来 了,此时这杆子要晃动起来(整体晃而不是局部动),晃 就要失衡,让自己的身体自发地去控制重心不使跌出,而 不是有意识地去控制,就很不容易,难点就在此。往往是 小晃还可听其自然,而一旦晃到临界点,马上要失控时, 脑子会不由自主加以干涉,有几次入静比较深没有去干 涉,结果晃到失衡,险些跌倒,还惊出了一身冷汗。不 晃,是身体还未整,心还未静,要让它晃,而且还要不刻 意去控制它晃,又不能倒,晃与不晃都是身体自然而然 的,练平地立杆之难也正在此。以我的经验,总需站到20分钟以上才会有感觉,半 小时到40分钟就足矣。所以,这也是很费时间的,就其 功效来说,远不如三体式和打劈拳等来得快。我并不反对 练无极式来体验一下,如果有充足的时间也不妨多站站, 但把无极式神化,似乎“一句顶一万句”,也就太幼稚。 还是那句话,无极式既不是气功也不是拳,而只是个练拳 的开始。练无极式可以出功夫,但比起整个拳中的功夫 来,毕竟还只是九牛之一毛。第二节三体式为什么叫三体式?有多种说法。愚意以为来自老子。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道家解释为:道自虚无生一气,便从一气 产阴阳,阴阳再合成三体,三体重生万物张。这种说法与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说法并不一致, 在后一种说法中,没有三的位置。老子的说法是对的,看看太极图,阴阳鱼之间有一条 明显的分界线,在这线上是不阴不阳的,所以,阴、阳和 它们的界面(也就是中阴中阳或不阴不阳)一起就构成了 三。只区分阴阳是不够的,必然存在一个中间的状态,或 中和的状态,它虽然是短暂的(因为平衡是相对的,暂时 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永恒的)但却是不可缺少的,也 是客观存在的。故三体式来源于老子的“一生三"说,有 些道理。无极为道,虚无,一轴立起,便是一,此时全身是没 有方向的,到站三体式,左右手脚分开,便有了阴阳,是 二,同时也就有了三。三体式讲六合,归根到底是阴阳相 合,这就是那个三。也有天、地、人三才之说。也有可取之处,即上有 天,下有地,中间是人。所以人练拳时,要头顶天,脚立 地,百会接天,接天之气;涌泉接地,借地之力。虽然只 是人在练拳,却是天、地、人三位一体,故曰“三体”。从人体本身来说,上、中、下三盘,根、中、梢三节 也是三体之意。
浏览37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