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地域的文化之间的融汇、冲突现象比以往任何时代都 要明显和激烈。文化全球化在创造了更多文化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居于弱势地 位的文化带来了强劲的冲击。如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地生存、发展并进而积 极推动全球文化的进步,已成为当今中华武术文化面临的一个重大而严峻的课 题。毋庸置疑,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在无可选择地迎接这项光荣而艰巨的时代挑战 的同时,同样正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
中国武术是由许多不同地域武术文化类型构成的一个光彩夺目的文化有机 整体,不同地域特点导致的地域文化特色使得辽阔神州大地上的地域武术文化风 格迥异而又五光十色,针对不同地域武术的发展进行科学探讨,从全球化背景下 中国武术文化发展的角度而言,无疑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作为中国武 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地域武术的一个主要核心类型,河北武术对于中国 武术的科学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因此,联系全球化的环境特点,探 讨当今时代河北武术的发展思路,既可以说是河北武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同 时,对于中国武术的整体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河北武术文化发展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横贯数千年时空的漫漫发展之路上,勤劳聪慧的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 辉煌的中华文化,而且同样表现出了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 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爱国的品格, 就根本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爱国主义精 神“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精神动力,同时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它“是看不见的综合国力”,“是深深地熔铸于人民心中的综合 国力”,“也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当加强的综合国力”。®
正如著名历史学者陈其泰所言——“中国优秀史学遗产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 富,认真发掘和总结其中包涵的不断加强的民族凝聚力,在不同时代奋发进取、建 树出色业绩的伟大创造力,在任何情况下视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强烈责任感,和 勇于反抗侵略、不屈不挠争取光明前途的精神,以这些生动教材教育群众,将是学 术界对振兴中华所作的贡献”。陈其泰先生在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兴起 的“文化热”时明确指出:“文化史研究所强调的整体性,有力地启发史学史研究者 更加自觉和充分地考察优秀史著如何反映了时代的脉搏,怎样体现出我们中华民 族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勇于创造,不畏强暴,从不屈服于外来压迫的精神。” ®我们 的地域武术文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说是关于地域武术发展历史的研究, 因此,深入发掘地域武术文化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内容,同样也是地域武术 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光荣使命。
在河北武术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也曾谱写了无数曲河北人民不畏强暴,英勇 拼搏的爱国主义精神壮歌,鲜明地体现了河北武术文化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回 顾历史,认真梳理和阐释河北武术文化中这种丰富而悠久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 并使之成为今天激励我们振兴和发展中华武术的巨大力量,毫无疑问,也应该是 本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慷慨悲歌”到“廊坊大捷”
(一 >慷慨悲歌,爱国图强
河北地域自古就有着悠久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河北地域的地名得自于春 秋战国时期,而在西周、春秋时期的燕国则是默默无闻的,战国时期燕国在七雄中 的地位,也如同《史记》中司马迁所说:“外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强国之间,最为 弱小,几灭者数矣!”所以,当时燕国曾经屡次受到列国的侵凌,燕王哙时甚至发 生了齐国军队攻人燕都从而濒临亡国的危局。与燕国同处于河北地域的赵国,同 样西邻强秦,时受侵略,经常面临着割地求和甚至国家存亡的考验。另外,河北地 域处于我国的北方,与强悍嗜掠的游牧民族接壤,由于距离内地遥远,人口稀少, 又经常受到胡人的频繁侵扰,当地的人们饱受兵戈之苦。所以,在以上因素的共 同作用下,当地民风强桿,精于骑射,娴习刀兵,很早就形成了勇于反抗外来侵略 的刚强习俗,在尚武图强之余,男子还常相聚在一起慷慨悲歌,群情激昂。正如张 京华在论述河北文化的特点时指出的那样,“(燕地)山髙水寒,承商朝亡国之乱, 又承西周初兴之弊,猥琐而局促,卞急而捐介。燕地的文化是苦寒文化,是由政治
王佐书:《中国文化战略与安全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页。
陈其泰:《史学与民族精神》,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经济的相对落后而导致出激变,又由激变而导致出的一种文化”。®燕地“苦寒文 化”的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说是同时期河北地域整体文化特征的反映。生活 在苦寒之地的战乱不息的河北子民们,在强敌的频繁侵扰下,为了生存,不得已强 悍尚武,在慷慨悲歌中用奋起的抗争来保家卫国,留下了一幕幕爱国主义的动人 场景。
在敌我实力悬殊的不利情况下,为了战胜强大的外敌,河北人民很早就具有 了积极进取和奋发图强的光荣传统。在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铁骑的压力下,早在 公元前302年,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带动下,河北人民便率先开始了革新图 变的强国运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并不仅仅是对华夏传统服装和骑射的冲 击,它“更重要的是一种观念的变革,汲取北方民族尚武强悍、勇于战斗的精神,同 时,也是民族武术交流的典型例证”。®在“胡服骑射”之后的短短数年间,赵国便 实现了“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雁门,筑长城,自阴山至高阙为塞”的空前强 盛。在强秦的凌辱与威逼下,为了自己的祖国的生死存亡,燕太子丹遍访四海高 手与天下名匕,最终与荆轲一起演出了一曲不畏强暴、谋刺秦王的忠勇报国的千 秋壮歌。据传说,当年太子丹仰天长叹之时,乌白头,马生角;荆轲欲刺秦王之际, 白虹贯日,天为之动;太子丹与荆轲易水作别之日,“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行至易水之上,荆轲作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高渐离击 筑,宋意和之。荆轲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复为羽声慷慨,闻者皆瞋目裂 眦,发上指冠。勇士夏扶当车前刎颈以送,荆轲于是升车而去,终已不顾”。燕太 子丹与荆轲的刺秦计划虽然没有能够成功,但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里这段关 于河北众侠士知难而上、舍生爱国精神的记述却一直成为爱国主义的经典而为后 人传诵不衰。另外,乐毅、廉颇等河北名将也都留下了许多著名的爱国事迹,“乐 毅奔赵,心不忘燕;廉颇在楚,思为赵将”(《三国志•魏书六•张乐于张徐传》),这 些英雄们身在异乡尚且心系故国,爱国之心,感人至深。
(二)抗击侵略,廊坊大捷
1900年前后兴起的义和团运动是我国近代历史上一次波澜壮阔的人民自发 的反帝爱国运动。在以河北地域为中心的辽阔的华北大地上,面对着帝国主义列 强对中国的疯狂侵略和瓜分,成千上万无法生存的人民群众以古老而悠久的武术 为主要手段,奋不顾身地进行了坚强勇敢的抗争与战斗。作为这场反帝爱国运动 的中坚力量,无数个以练习武艺为主的河北民间团体及拳种传人,也义无反顾地 担当起了奋勇杀敌的重任与使命。他们凭借自身所习练的拳械武艺,团结本拳种 传人,在各地广设拳坛、拳厂,积极向民众传授武技。
张京华:《地域文化的界定——以河北文化为例》,智识学术网,2005年7月20日。
1900年,大批义和团先后进人天津,遍设“坛口”,如安次县“乾字团”的首领 杨寿臣在三义庙设立“总坛”;静海、盐山一带的义和团,在首领曹福田的率领下, 在西关吕祖堂设立坛口 (天津吕祖堂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保存完好的义和团坛口, 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静海县独流镇“天下第一团”的首领张德成,也在城 北的小宜门设立了总坛口。到6月时,天津的义和团已有四五万人,建立的坛口 有三百多个。1900年6月10日,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国拼凑2064名官 兵组成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从天津出发向北京进犯。天津义 和团得到这一消息,即组织铁路沿线的义和团将铁路分段拆毁,并把西摩尔包围 在廊坊火车站。联军派回天津搬运给养的火车,也在杨村遭到义和团的阻击,与 天津租界的联系也被义和团切断。率领残兵败将退回杨村的西摩尔只好召集各 国军官商量对策,会上人人垂头丧气,认为“进京之路,水陆俱穷”,“惟回津之计可 行”。直到6月26日,联军才在付出了死亡62人,受伤332人的惨重代价后在沙 俄军队的接应下撤回租界。事后,西摩尔在回忆此事时仍心有余悸,说:“如果义 和团所用的武器是近代枪炮的话,那么我所率领的联军必会全军覆没。” ®廊坊大 捷,是义和团运动中一件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重大事件,也是整个义和团反帝爱 国运动的一个振奋人心的高潮。在这次战斗中,以义和团为代表的中国人民敢于 和拥有洋枪洋炮的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极大地震惊了世界。在廊坊大捷 之后的7月13日,义和团又在保卫天津的战斗中打死打伤八国联军750多人。
从1898年10月3日梅花拳第五代传人、直隶威县人赵三多领导的反洋教起 义到1902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在这4年时间里,面对装备着新式武器的帝国主义 列强和清朝反动军队,无数以传统武术拳械为武器的中华儿女献出了他们英勇不 屈的生命。在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奋发抗争的传统爱国主义精神。 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和激励下,成千上万的劳苦大众以武术为主要反抗工具, 同入侵的帝国主义列强以及腐朽的清王朝统治者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他 们狠狠地教训了妄图瓜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在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史上 写下了一页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光辉篇章。
浏览7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