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建平在其博士毕业论文中指出:“太极拳在起源之初就受到中国养生文化 的影响,养生价值成为其原初价值结构的组成之一。”®太极拳在起源之初究竟有 没有受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影响,虽然值得商榷,但是对于太极拳来说,“养生 价值成为其原初价值结构的组成之一”显然是有其道理的。无论何时,健康都是 人类追求的一个永恒主题。以杨禄禅祖孙三代等为代表的众多太极先贤们深深 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顺应潮流,适时而变,对于原传的太极拳进行了删 繁就简式的简化革新,从而积极地推动了太极拳的蓬勃发展。事实上,“技术的简 化可以说是项目广泛传播的基点。能够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的体育项目,一定是 简单易学的,这是已经被证明了的传播真理。跆拳道在国外传播很广,就是比武 术简单。简单到老少皆宜。太极拳也遵循了这一规律'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卫志 强在1983年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太极拳流派演变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中指 出,“陈氏、杨式、吴式、孙氏、武氏太极拳流派在其演变和发展过程中。
吴文翰:《吴文翰武术文存》,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06年版,第28~35页。
谢建平:《二十世纪太极拳的变迁之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博士毕业论文,2005年,第24~26页。
架式由大到小、动作的劲力由剧烈趋向平缓、跳跃逐步消失、运动强度从强至弱、 技击内容有多变少的特点和规律”。而且,“五种太极拳流派在演变过程中所形成 的规律,反映了太极拳演变适应了社会发展和需求的趋向,与其广泛适应性有密 切关系。它符合不同目的、不同兴趣、不同对象太极拳练习者的要求,从而促进了 太极拳的发展和推广”。新中国成立后同样继承了太极拳简化发展的正确路线, 48式、24式、16式、8式太极拳等不断简化的太极拳的出现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 点,而24式简化太极拳风靡全国的壮观现象,也无可辩驳地说明了以健身为主要 目的的太极拳简化发展路线的前瞻性和正确性。而近来出现的一些以“倒卷肱” 为核心的以治疗肩周炎为目的的若干太极拳动作的简单组合以及原地太极拳等 更为简化的种种形式,则有力地彰显了以杨禄禅祖孙三代等为代表的众多太极先 贤们通过倡导简化革新而对于太极拳的传播和发展所起的关健作用。随着今后 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生活节奏的进一步加快以及人们对于健身需求的日益重视,他 们所提倡和流传的“突出健身,简化顺时”的太极拳发展策略必将表现出与社会生 活更加协调的优点。
(二)精准定位,受众分明
回顾太极拳的发展之路,在主要对象的选择上,明显体现出了“精准定位,受 众分明”的传播特点。
1.定位都市,面向上流
太极拳能有今天的发展局面,与其一开始就注意利用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的 辐射效应,主要以当时的上层社会人群为传播对象等因素分不开的。
近代以来,以北京和上海等为代表的大都市,由于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所 具有的显著的优势地位,因而对于全国各地都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太极拳是 经杨禄禅在北京始传的,而当时的北京在全国雄踞着都城的高位,是全国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国内外交流异常广泛。杨禄禅在北京实现了 “从者如流”的大好 局面后,其孙杨澄甫又开始南下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武汉等地传艺。1933年, 杨氏弟子陈微明在上海创立了致柔拳社,吴鉴泉在上海创设了鉴泉太极拳社,并 于上海西藏路青年会十楼筑“鉴泉厅”,为吴武太极拳爱好者提供练习场地,扩大 了太极拳的影响。杨氏的其他弟子如李雅轩等则把该拳传人成都等地,从而使太 极拳在四川等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外,吴鉴泉之子吴公仪于1937年在香港 成立了鉴泉太极拳分社,武式太极拳以及孙氏太极拳等也在各大城市得到了积极 的发展。毫无疑问,这些大城市具有的无可比拟的辐射作用,对于太极拳的发展 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朝廷的达官显贵构成了当时的上层社会。正是为了适应这一 部分人群的健身需求,杨禄禅才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对于陈氏太极拳进行了去 掉陈式发劲、跳跃和难度动作等针对性改革,创编出了简单易行的杨式太极拳架,从而使得太极拳的发展在初始阶段便拥有了当时的上层社会的有利基础。达官 显贵的特殊身份使得太极拳具有了许多无形的传播条件,在上层群体中间的传 播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太极拳的社会影响。随着清政府的倒台,在民国时期的 发展过程中,太极拳又开始以当时收人较丰厚的人群为主要对象。正如上海体 院谢建平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所得出的研究结果一样——“20世纪二三十年 代,太极拳主要是在社会上层、中上层和中层之间传播的”。0清朝末年,杨禄禅 对于太极拳的简化改革,较好地适应了当时社会的上层人士们的需求,迅速扩大 了太极拳的流传范围;民国时期,以当时收入较丰厚的人群为主要对象,同样保 证了太极拳发展的有利的社会基础。回顾太极拳的发展历程,其一开始就主抓 上层社会以及之后的以收人较丰厚人群为主要受众的传播策略,显然充满了清 晰明确的发展眼光以及难能可贵的市场意识。由此可证,太极拳的成功应该不 是一个偶然的武术现象。
2.与时俱进,服务大众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 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 人民体质”——紧密联系时代特点,充分发挥自身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功能,积极 融入为人民服务的历史洪流,又成了太极拳发展的全新主题。全新的社会主义事 业建设,为太极拳服务人民大众提供了稳固的现实基础与广阔的历史舞台;以服 务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指导,以积极服务人民为定位,也成就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太极拳发展的又一次历史高潮。无论是莘莘学子还是白发老人,无论是公职人员 还是家庭主妇,喜爱太极拳的人们几乎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无论是公园广场还 是街头巷尾,无论是旭日初升还是夕阳西坠,到处可见太极拳练习者的身影。随 着国际传播的日益发展,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人们正越来越多地亲身感受到太极 拳无与伦比的体育文化魅力,并发自内心地喜欢上这项来自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 运动。
(三)理、技并进,内涵引入
太极拳的发展又可以说是以传统的阴阳思想为指导的经典的太极理论的传 播过程。当前流行的太极拳虽然种类众多,但其拳理、拳法的指导性理论是一致 的,伴随着这些风格不同的太极拳流派的传播和发展,经典的太极阴阳理论也开 始与轻灵、柔缓的太极动作技术一道在世界各地深人人心。人们通过练习太极拳 动作技术开始接触到深奥的太极理论,对于富含哲理的经典太极理论的感知又进 一步催生了不同肤色的人们对于习练太极拳动作技术的浓厚兴趣。“理根太极, 拳传八方”,技理并进,理技相长,这构成了太极拳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太极拳 也因为自身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哲理而深深地吸引着成千上万的
①谢建平:《二十世纪太极拳的变迁之研究》,上海体育学院博士毕业论文,2005年,第24~26页。
太极拳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是最为广泛的,太极拳的理论研究在中国武术的 各拳种流派中也是最为丰富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积极的理论建设与深厚的理论 积累,20世纪上半期,“太极拳开始借助大众传媒的力量,迅速成为全国第一大 拳种”。据谢建平对《民国时期总书目》的相关统计显示,1912年至1949年间出 版的太极拳专著共有56种,虽然数目不多,“但是相对于武术其他拳种出版的书 籍,数量已相当可观。而且,比较重要的几种著作往往再版,甚至数次再版。比 如,许禹生的《太极拳势图解》‘自初版以来,即风行全国,旬月而罄。再版后仍 不足供需求’,于是1925J929、1931、1934年再版。孙禄堂的《太极拳学》也出版 四版,而且印数还不在少数”。值得说明的是,当时的一些太极拳著作中,还大 量插人了由太极名家演练的拳势照片,如孙禄堂的《太极拳学》中就配有孙禄堂 本人亲自演练的拳照56幅,这不仅在当时的武术书籍中是领先的,而且也给今 人留下了宝贵的武术图像资料。当时还出现了一些制作精良的挂图形式的太极 拳书籍,如《太极拳图》中收存了吴鉴泉拳照54幅,“按珂罗版印刷,纸质优良、 人物清晰、姿势明了,与现在的挂图相当类似”。®另外,吴鉴泉的学生徐致一、 吴图南还于1927年后相继出版了《太极拳浅说》、《太极拳》等书,运用现代科学 知识研究太极拳法,这也表明,在中国武术的科学化发展探索方面,太极拳门人 也可谓开了先河。
电影于19世纪末期传人中国,自民国初年才起步,在当时应该尚属于新生 事物。但早在这一时期,拍摄电影就已经被应用到普及推广太极拳上。“据吴图 南回忆,民国时期著名的电影公司上海明星公司曾经给杨少侯拍过一套电影, 也给吴鉴泉拍过一套电影,以及吴图南的一套刀”。®在民国时期的电影初兴年 代就借助电影拍摄技术展示演练太极拳的全过程,这一举措充分显示了太极拳 发展意识的超前以及推广手段的先进。以这些在当时独领风骚的出版物为载体 的太极拳理论成果的问世,既宣传了太极拳的技术,也推广了太极拳的理论, 从而使得太极拳的动作技术和哲学理念都更加深人人心,这种“理、技并进, 内涵引人”的传播方式,对于太极拳的传播与发展理所当然地起到了积极的助 力作用。
浏览76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