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各样的民间结社组织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一个显著的社 会现象,而这一现象又往往同中国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清代以来,以河北 地域为中心的民间秘密结社现象尤其突出,其中的义和团运动更是把武术与这一 古老的中国传统社会现象的联系展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探寻河北武术与“民间秘 密结社”及“义和团”的相互关联,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一、“民间秘密结社”及“义和团”简介
民间宗教和各种结社组织在中国早已有之,众多的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组织 也构成了清代历史上著名的秘密社会。中国的民间宗教经过东汉、魏晋至南宋的 酝酿,到元代形成了著名的白莲教。明末清初,白莲教更向社会下层群众传教收 徒,发展力量,形成了许多支派。清代初期,民间宗教教派蜂起,其活动踪迹不仅 遍及中国的南北方十余个省份,而且伸人了统治阶级的心脏一-京师及其府县, 并开始与农民的反清斗争相结合。另外,这个时期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相 互作用与影响,一些不满清朝统治的明朝遗民也建立了以“反清复明”为宗旨的天 地会等众多秘密结社组织。清代乾隆中叶至嘉庆中叶的60多年间,民间宗教与 秘密结社组织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其主要标志是,它们组织了数次规模巨大、影 响深远的反清武装起义,把清朝统治由鼎盛推向了下坡路”。$嘉庆末期之后的80 多年间,民间宗教在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下相继土崩瓦解,而天地会、哥老会等秘 密结社组织则在太平天国革命、义和团运动乃至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斗争中,均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组织的主体一般都是各种深受统治阶级残酷压榨的社 会下层人民,如农民、兵士、流民、手工业者、小商贩等。在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
①乍尚英:《源同流分:民间宗教与结社》.辽阳:辽宁人民出版社丨997年版,第1~3页。
盾空前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早在顺治、康熙时期,由白莲教发展演变而来的清茶 门、大乘、无为、混元、黄天、八卦、弘阳等教派及其他一些秘密结社组织,便已开始 了积极的发展壮大活动。在这些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组织的种种活动中,武术不 可避免地成为了广大民众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开展形式,在此起彼伏的反清运动浪 潮中,中国武术同样也义不容辞地成为了这些一无所有的社会底层人士抗暴自卫 的主要手段。到了清朝末期,兴起于1900年前后的义和团运动,更是一场“以农 民为主、以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宗教和拳术为主要武器的反帝爱国斗争”,®同时 也把这种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组织的武术活动推向了顶点。
二、“民间秘密结社”及"义和团”与河北武术
(一)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中的河北武术
清朝以来的官方档案中有许多河北民间宗教和秘密结社组织的武术活动相 关记录。
1.金钟革与大刀会
早在清雍正十三年(1735)就有关于大刀会的官方记载。嘉庆二十年(1815)直 隶官府抓获“逆匪”刘玉陇,再三审讯,始知金钟罩的一些内情。乾隆五十八年 (1793)河南杞县人张怀锦传金钟罩法给山东冠县张洛焦,张传同县人郭洛云,郭洛 云再传给刘玉陇。据刘玉陇供称,嘉庆十二年他在深州因赌博涉讼时在借宿的刘 老瑞家中发现一本“符咒破烂书本,问知系学习金钟罩所用,名为山神册官词”。 刘玉陇又从张老广处习得金钟罩符咒:“符系画一盔甲人形,中写金甲、袖甲等字。 咒系:神位祖师老爷,弟子(请)祖师助力保佑,祖师面前讨力,金盔护顶,甲领甲袖, 金甲罩身,刀剑铁尺不能伤身。”®据此可知,金钟罩实际上是一种习练刀枪不人的 硬气功。金钟罩在练习时所附加的一系列请神、吞符、念咒的神秘仪式,也给它罩 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晚清山东曹、单一带盛行的大刀会据说是由河北河间府人赵天吉传人的。赵 天吉武艺高强,传的是坎门,也叫玄门。同治十四五年间山东曹县烧饼刘庄人刘 士端向赵天吉学习排砖、刀枪等武术。光绪二十年(丨894)甲午战争爆发后,山东曹 州府土匪盛行,刘士端即组织大刀会自卫,在地方上捕获巨盗多名,“于是乡民互 相学习,藉资保卫”。“乡村大户,多有雇以保家。甚至营县局卡,亦有招募防卫。 因之蔓延传习,愈结愈盛。东省最众,豫省次之,皖又次之,徐郡与东省壤地相接, 近亦有人入其会者,共约有二三万之多”。®
谭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与武术的进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1期,第116^127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丨950 ®。 邵雍:《中国会道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丨997年版.第丨50-丨57页。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5~1丨页。
演习棒的红阳教、八卦教
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表明,嘉庆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九 日,大学士刘擐之奏折中就有描述乾隆中叶在通县流传的一首有关该县羊修店人 李国有及其加人的当地红阳教情况的歌谣:“大周俞有个刘三祖(刘兴礼),徒弟度 有一万五。大徒弟李潮佐,二徒弟是小崔五,大徒弟使的钩连枪,二徒弟使的月牙 斧。先平通州城,后平顺天府这表明当时通县流行的红阳教具有明显的反清 政治目的,其教徒使有钩连枪、月牙斧等兵器,说明该教众也应该有相应的武艺操 练内容及活动,而且人数甚众。嘉庆十八年,通县流行的红阳教众果然成为天理 教起义的一支生力军。
八卦教是清代华北地区势力最大、影响最深的一个民间宗教教派。八卦教的 创始人是刘佐臣。他于顺治末年在京师拜太监、红阳教首领魏子义为师而创立。 八卦教在初创时期,也是以为人治病作为传教收徒的主要方式。“清代中叶前后, 八卦教又增加了运气练功、演习拳棒等武术方面的内容。其教内分为文弟子和武 弟子,文弟子运气炼功,武弟子演习拳棒。这对于其他民间宗教有很大影响,此后 他们纷纷效尤。另外,光绪年间的义和团与八卦教中的武弟子就有师承关系”。 八卦教的支派较多,最主要的有震卦教,离卦教,坎卦教、先天教和八卦金丹教等。 其中,离卦教尤其提倡武术,在平日做完宗教活动后,教首往往教授徒众进行拳 术、棍棒等的习练,因此很受民间习武者敬仰,他们的拳术套路堪称一家,对当时 其他民间宗教各教派的习武活动深有影响。离卦教还规定,把食指、中指并着压 在无名指上,名为剑诀,教徒平日见面时即用剑诀为联络暗号,颇有武林风度。
天理教文武弟子
嘉庆十八年0813)九月,直隶顺天府大兴县宋家庄人林清以京畿的坎卦教为 基础,统一了京畿和直隶地区的各个教派,又联合李文成和京畿的冯克善等创立 了天理教,并在京畿和直鲁豫三省交界地区发动了规模浩大的天理教反清起义。 天理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文、武两大集团,其中冯克善尤其精通拳术枪 法,总领武卦。从嘉庆十六年开始,冯克善就和徐安国在直鲁交界地区传教和教 授拳棒,他们联合了当地的义和拳、金钟罩、红砖会和“红衣健妇营”等武装力量, 精练武艺,不畏强权,留下了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林清担任天理教的天 皇并亲自在京师发起了攻击紫禁城的行动,虽然起义最后失败了,但是对于打击 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以及推动武术的发展等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二)“义和团”运动中的河北武术文化管窥
1.“义和拳’’与“义和团”
光绪二十三年(1897),以德国霸占胶州湾,强行将山东划为其势力范围并唆使 天主教徒横行霸道,在广阔的华北大地上引燃了闻名中外的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以山东和直隶为中心的华北人民以义和团的形式发动和组织群众, 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者,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显示出 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顽强斗争精神和巨大力量。
义和团的前身是义和拳。义和拳是义和团的源头,这一观点已为史学界大多 数人士所承认。也有学者认为,义和拳与明末棒棰会有着渊源关系。据史载,明 熹宗天启二年(1622),徐鸿儒在山东领导闻香教反明武装起义时,应其请求,直隶 景州于弘志等人率数万名棒棰会成员参加了起义军。棒棰会是一种以演习拳棒 为主的武术团体,活动地区主要在直鲁豫三省,尤以直隶北部的清河、南宫、冀州、 故城、景州、献县、束鹿等州县最为活跃。于弘志等人与徐鸿儒一起被明廷镇压 后,棒棰会成员依旧在山东、直隶等各地进行频繁活动,人清以后,直鲁豫三省青 壮年更是多学拳棒。于是,义和拳作为一种拳术的名称,便应运而生了。®据清廷 档案记载,义和拳最初只是学习拳棒(又称拳勇),演练拳脚,在阶级斗争尖锐时刻 则“横行乡曲”,“扰害地方”,说明义和拳既是一种拳术名称,同时又具有反抗封建 统治的民间武术集团的性质,但因没什么信仰,与民间宗教不可同日而语。乾隆 中后期以来,随着社会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农民反抗运动日趋频繁并逐渐向较大 规模发展,从嘉庆中叶到光绪年间,广阔的华北大地上,练武习拳之风始终不息。 而一些所谓“游手好闲、不务本业之流,自号教师,演弄拳棒,教人学习,遍游街市, 射利惑民”,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义和拳师纷纷在各个村镇聚众设拳厂,声言 “灭洋”,很快获得了当地群众的响应和支持,参加者均习拳练技,演诵符咒,“诡称 神灵附体,舞枪操棒,形类疯颠。其附体则托以王禅、杨戬、武松、黄飞虎、罗吒诸 名。号其魁桀,则加之老祖师、大师兄、二师兄诸称谓”。另外,义和拳师们还充分 利用了古已存在、具有自卫性质的团练,作为互相联络、保卫乡里的组织。这样, 正如一些学者所言,义和拳和团练在反帝斗争形势下的结合,就产生了一个新的 组织——义和团。@与八卦教、天理教等其他一些民间秘密结社组织相比,义和团 及义和团运动的产生,有着帝国主义列强和西方天主教大肆人侵中国的更为深 刻、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更为广大的运动规模和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也更 具有反帝爱国进步性质。
浏览2,2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