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和在杨澄甫精选传人名单中名列第18位,在1931年由上海 出版的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所列传承表中,任县籍其他弟子中董 英杰列第4位,崔毅士列19位,姜廷选列第24位。任县籍四大弟子 中除王其和因突患肠疾自内丘火车站回原籍外,其他三位均于1928 年随师南下,之后周游全国,特别是建国后仍健在者,无不名噪一时, 成为一代名家。
在京期间,在杨澄甫的指导下,王其和在太极硬架即郝式的 基础上将上身动作往开展处做了变动,吸收了杨式太极拳“舒展 大方、深厚庄重”的特点和一些拳式打法。从而形成了以郝式为 基础,吸收杨式拳架之长的一派独具特色的太极拳套路,后广泛 流传于任县、巨鹿、隆尧、平乡、邢台和山西昔阳一带。并随着 第三、四代传人到外地工作,遂传入天津、太原;南京、山东、 浙江等地。对于这套拳路有人称之为“郝杨架”,有称“混合架”、 “综合架”、“软硬架”,也有直呼“其和架”的。这些不同的名称, 反映了它的师承关系及独具特色的创新。2000年,由其后世传人 组建的“王其和式太极拳研究会”将其定名为“王其和式太极拳”。
关于这套拳架所具备的特点,可概括为:步法灵活、转换自如;下盘结构严谨,轻灵沉稳;上身舒展大方、匀缓柔和。在王其和式太极拳传人中,论贡献最大、影响面最广当首推王其和的大弟子刘仁海。
刘仁海17岁拜王其和为师,亲受师父教诲达15年之久,深得王其和式太极拳精髓。初练时期与小其9岁的师弟王景芳整日厮混在一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晨昏无间,相得益彰。这一双搭档为日后的成手创造了极佳的条件。他为人谦和谨慎,举止言谈不失礼节,待人温文尔雅。他粗通文墨,天生睿智,博闻强记,虚心好学,认真研读太极拳的拳理拳法,勤于默识揣摩,反复验证。几十年从不间断的功夫,使其造诣日渐深厚,拳技精湛,拳理妙通。尽管他身怀绝技,但从不轻与人较,即使婉拒不成,也是严格遵守武 德,点到为止,制人而不伤人,使来者心悦诚服。平时授徒总是平 易近人,循循善诱,深入浅出,诲人不倦,讲解示范,不厌其烦。在 第二代传人中授徒最多,弟子几近千人,其中许多为外省、市弟子。他所演练的太极拳式舒展大方。有着健身性、技击性、艺术性、观赏 性的完美统一。1960年春,邯郸大专区在巨鹿县城举办大型武术 赛事,他取得太极拳成年组第一名,从而名扬冀南。但是,由于当 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刘仁海放弃了参加全省乃至全国赛事的 机会。由于他在太极拳苑的辛勤耕耘,赢得了广泛赞誉,堪称二代传人中的卓越代表。
王其和之子王景芳,受家庭环境影响,未成年时已对太极拳的精 要心领神会。16岁初试锋芒,18岁即拳业有成。他较完整地继承了乃父拳势的风格,严格保持了原拳势的技击性特色。他一生崇拜杨 班侯,笃信“不打不成交”,喜与人较,即使因此而险遭杀身之祸,仍秉性难易。他的拳架开展大方,尤善散手,他出手绵软,发劲干脆快捷, 发人有声。凡来访者,举手之间无不应声倒地。他专喜往访别派权威,定见输赢他交游广泛,一生未曾失手,平生只服师兄刘仁海一 人。其技击功夫远扬京城,使得太极泰斗吴图南的两位弟子不远千里来访,以亲身领略其技击功夫。但他脾气暴躁,急于求成,只嫌徒 弟们学得慢,成手慢,再加上学者怕挨“打”,以及其他客观因素,致使 他的弟子较少。王景芳在继承、传播王式太极拳上做出了较大贡献, 也应视为第二代传人的代表人物。
王其和的主要传人还有:张金榜(1912 ~ 1991),任县邢家湾人; 吴振奎(1911. 11 ~ 1998. 8),任县刘家庄人;石瑞云( 1897 ~ 1937 年),任县刘家庄人;孙群考,字仲三,任县环水村人;尹九湖(1876 ~ 1952)邢台县下稻畦人;张洪太,邢台县南厂人;吴礼增(1906 ~ 1988年),任县刘家庄人。此外还有王焕林、王其桃、吴计华、吴其 寿、吴连选、刘和平、刘学海、刘孟起、金京保、曹绶华等。他们都为 王其和式太极拳的发扬光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任县与巨鹿县地域为邻,巨鹿县夏旧城的一代洪拳大师萧人良 在走江湖生涯中,先后结识了王其和、郝为真、李宝玉等名家,并与 王其和结为挚友,往来甚密。箫人良看中了太极拳的长处,大胆地 把原来的洪拳套路拳式改为仿太极拳的拳式和用法。从1943年开 始,他先后把自己的高徒李英才、夏广修和夏俊贤送到刘仁海、吴 振奎处学习太极拳。李英才和夏广修后来成为了巨鹿一带集洪 拳、太极拳为一身的著名拳师和技击名家,授徒众多,弟子遍布全 国各地。
第三代传人中拳术最高,影响面最大,为王式太极拳事业的 发展壮大做出重要贡献的当属李剑方、刘俊英、檀凤琳和刘舜曾 等人,他们不仅继承了王其和式太极拳的武术精华,并广为传播, 还在王其和式太极拳的历史资料挖整和理论研究方面成就显著。 此外还有刘云廷、刘占英、孙连妮、王占英、张志祥、刁凤超、 张文斗、王贵群、周芒、杜春堂、李运刚、张进东、王占其、张 丙戌、吴辰茂、李计勋、夏广修、杨春怀、黄广柱、王朋军、朱 占中等一批代表人物,他们也在积极授徒传艺,为弘扬王式太极 拳努力工作。
王其和因肠疾不治身亡,年仅47岁,虽然他精通太极拳术, 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悟性,但由于长年蛰居乡野,加之文 化太低,又缺乏文人的辅佐,教拳时只能身传口授。除留下一部 《太极拳谱》手抄本之外,未能在文字上留下只言片语。
王其和式太极拳传承谱系表
郝为真 杨澄甫
王其和
靳马李梁王朱贾辛马
永宪生坤贵东海庆永
彬国辰乾群印亮栓华
注:1、该表只列入了 “王其和式太极拳研究会”会员
2、师承关系依本人所填《会员登记表》为准
3、姓名按学拳年代为序;首名为师傅后裔,未按学拳时间顺序排列
二刘仁海
刘仁海(1904.7.28 ~ 1982.8.24),字慈瀚, 任县环水村人。世代务农,至少在祖、父、自身 三代,兼营水运,因而家道较为殷实。他和胞弟 幼时曾进私塾读书,但为时不久,即弃学参加劳 动,故粗通文墨。弟弟则读到“小学堂”毕业。 兄弟二人步入中年后,刘仁海以学拳有成,弟弟 是当地学问家和书法家,“一文一武”,很是受人 推崇。,
刘仁海17岁那年麦后的一个中午,天气十分炎热,在用辘伊浇 园后,又热又累,便躺在井旁水池中纳凉,不觉睡着, 待一觉醒来,就不能动了。虽经百般治疗,腰痛病也 未能痊愈。环水村自古有尚武传统,男人多习洪拳, 深知习武疗体的作用。这年初冬,刘仁海便拜声誉 日隆的王其和为师,开始学习“王其和式”太极拳,疗 效日显,未经一年,竟彻底痊愈。从此便与太极拳结 缘,终生练拳不辍。在王其和众多弟子之中,刘仁海以其品学兼优 崭露头角,王其和对他也格外青睐刘仁海常比家 人早1个多小时起床,练够5趟拳时,其他家人起床 了,便一起下地干活。晚上不练够5趟拳不睡觉,力口 上好问多思,因而进步极快。王其和在去世前的三、 五年中的春夏秋季,每值中午,便提一壶茶水,等在 刘仁海干完农活回家路过的祠堂门口,刘仁海练过 一趟拳,师徒俩推过一会儿手,才能回家吃饭。冬季 则差不多整天在王其和家中练拳。王其和用意很明 白:慈瀚、兰亭二人是他选定的拳技继承人。
在众多师兄弟中,刘仁海与王其和 的独子王景芳一起练拳最多。刘仁海长 王景芳9岁,相互之间感情甚笃。除在 师傅家中当着师傅面练拳外,每值夏季 的晚上,二人就在村外的打麦场上只穿 个裤头练拳,发手时就往麦秸垛上扔,浑 身的汗与麦秸上的土和成了泥,身子如 泥纵搬光滑,这样坚持了多年。一旦与 穿衣服的人交手,每次必赢,师兄弟二人 都成为太极技击高手。
刘仁海学历不高,但天生睿智,博闻强记,过目不忘,农村人说他“肚里富”。初次见面的人说他不像农 民,谈吐风度倒像个功成身退的隐居高人。刘仁海一生嗜研太极拳 谱,记忆力超人,晚年尚能熟背太极拳谱原文,令弟子们叹为观止。
王其和在世时,董文科、崔毅士、姜廷选、李宝玉等常到环水村聚 会谈武,师傅每每命刘仁海陪练,使其备受教益。更有郝为真的另外 r位入室弟子、本村郭三刚时常教海。1928年农历正月,姜廷选来环 水村探望王其和。时值众弟子练习太极大杆,便请姜廷选演练一遍, 以作垂范6杆长丈二,杆头包有红布,姜廷选先是单练,但见人杆一 体,以内力贯于杆梢,动作沉雄而轻灵,收放有节,果然好功夫。之后 欲对练,但只有一根大杆,刘仁海便取来一根平时代作剑用的枣木棍 代杆使用,实际变成了枪剑对练了。姜廷选持杆便朝刘仁海左侧腰 间缠来,如能得逞,便会将人如物一般挑起,向左甩出丈外,刘仁海趁 势用棍作剑,先向左下粘挂来杆前梢内侧,随即转身跃步,朝前向姜 手上劈去,姜廷选未及粘化来棍,又为避免伤及自己手腕,便丢杆于 地,着实将刘仁海夸奖了一番。
1930年初冬,李宝玉往沧州访武汇川(振海),那时石德铁路不 通,坐船走水路必经环水村,顺便拜访王其和o王其和特意召刘仁海 助兴,先令刘仁海练了半趟架子,并请李宝玉指教刘仁海。推手之间王其和插话,要李宝玉放手打,不要留情。话音刚落,李宝玉一个左 懒扎衣便发得刘仁海跌躺于地上与此同时,李宝玉也被捋采得趴 在刘仁海身上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此后不久,刘仁海与董文科的一次推手情况与此大体相近,不过 这次刘仁海不是跌躺于地下,而是跌躺于炕沿上,董文科也被他捋得 趴在了身上。 刘仁海还多次受到崔毅士教诲。崔毅士的女儿是刘仁海姐姐的儿媳,拳情外又加了一份亲情。崔毅士曾将自己亲手抄写的一份拳 谱赠予刘仁海,刘仁海的拳理知识大多得于此谱。1963年夏天,刘仁 海的弟子金存学出差路过北京,受师傅则托专门到北京朝内大街南 小街甲二号看望崔毅士。
这些前辈都是当时国内太极拳界的一流高手,有这样的受教条 件,以刘仁海的睿智和努力,成就一代高手就是自然的事情了。
刘仁海有着商人的精明步入中年,时值日寇侵略中国,为养家糊口,靠骑自行车贩卖染料和广货,赚个差价。从环水村到邢台再到 邢家湾,两天一趟。在邢台曾收几位商店老板和店员为徒,也与邢台 太极拳界一些同好有过接触。一些商界的徒弟和拳友劝他把生意做大,并主动借资金或赊货给他,都被他婉言谢绝。在他看来,做生意首先要想到赔,借了赊了,丢了失了咋赔?由于他商业信誉好,拳艺水平高,武德高尚,人缘也极好。不但生意兴隆,早来晚归的路匕也一直平安无事。他在邢台武术界的良好影响就 是从这时开始的刘仁海不但全面继承了 王其和的技艺,而且使其得以极大的丰富和 发展。刘仁海所练的“王其和式太极拳”,达到了技击性、健身性、疗体性和观赏性的完 美统一。他的拳架虎实好看,既震慑心灵又极富美感。1960年,刘仁海参加了在巨鹿县举办的邯郸地区武术运动会,荣获成年组第一名。正是在这次运动会上,刘仁海结识了姚继祖和魏佩林。刘仁海赞赏姚继祖渊博的拳理知识。姚继祖钦佩刘仁海高超的推手技 术。彼此投机,相见恨晚。惜魏佩林次年去世。刘仁海与姚继祖的书信联系维持了近20年,足见他们在彼此心目中的位置。当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由于条件所迫,刘仁海放弃了参加省武术运动会 和全国武术运动会的机会,也使他失去了在更大范围内扬名立腕的 机会。
刘仁海武德高尚,待人谦和,从不恃艺傲物,处处为他人名誉着想。从不当众发人,事后也从不提及竞技胜败之事,有人问及赢拳 事,他也矢口否认,往往是输者出于对他的敬佩,自己实话实说。任 县知名太极拳家武治邦、崔书奇都对刘仁海推崇有加。
浏览2,35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