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经济价值
因为武术活动和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存在着多重联系,从某种程度来说经济活动方式是武术活动的重要根基,中国武术经济价值着重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武术拥有多元化的体育资源,这些体育资源能推动民族特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开展武术活动能有效推进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经济效益显著的活动有开发武术培训市场、开展有吸引力的武术比赛等。
再次,大力开拓健身娱乐方面与文化教育方面的消费空间,设法使武术文化更加丰富、发展高度逐年上升,由此使广大群众的健康消费需求获得充分满足。
然后,生产武术用品,推动武术用品业的发展。
最后,将中国武术和旅游产业充分结合起来,将武术资源定位成体育旅游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发,通过多元化途径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五)文化教育价值
文化教育价值是中国武术的一个显著价值。深入研究中国武术的技术思想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与伦理道德,同时中国武术明确指出个体发展应与自然相适应、个体要主动掌握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方法,这和西方倡导的战胜与征服自然的理念是相反的。中国武术本身蕴含的丰富哲理以及技术传授过程中彰显出来的东方伦理道德观念都对习武者的思想和价值观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使得习武者慢慢形成了多重优良的价值取向。中国武术的文化教育功能着重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L规范社会行为
规范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中蕴含着多重内涵。坚持习练武术不仅能更好地修身,还能有效规范社会行为。
从某种程度来说,中国武术是在古代“礼仪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的,中国武术中蕴含的武德充分彰显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武术对习武者提出统一自身“德”与“艺”的要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此外武术拜师授艺方面的内容也是儒家文化中“忠恕”思想的反映。
2.培养内心素质
中国武术培养个体内心素质的作用集中反映在武术运动中蕴含着诚实守信、尊师重道、顽强拼搏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这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与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如我国国民的思维方式是高度重视直觉和实际。就中国武术来说,绝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习武者凭借以往得到的实践经验来领会武术内在意蕴、美妙意境以及精妙技巧。因此,习练武术的过程不单单是掌握身体练习方法,也是推动内心深化的教育过程。就未成年人来说,我国优良传统蕴含的文化教育价值能快速在未成年人脑海中产生经久不衰的文化接受基础,对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产生深远作用。对于成年人而言,各种传统美德能把良好的伦理品质和人生理念传达给人们,从而使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总而言之,中国武术通过多样化的人体动作集中体现了个体的思想、道德、意念、方式、手段、美感以及文明程度,其具备的文化教育功能在人类多重文化和人类发展历程中都有所渗透。
3.提升意志品质
中国武术能有效提升人们的意志品质,绝大多数武术项目都能从多个层面考验人们的意志品质。举例来说,对于练习武术基本功的人而言,需要克服身体各部位的疼痛感且不断坚持;对于练习武术套路的人而言,需要克服练习过程中的枯燥感,逐步形成能吃苦的优良品质。在坚持参与武术锻炼的过程中,习武者会逐步形成良好习性和意志品质。
(六)强身健体价值
中国武术强身健体的价值着重反映在对人体内外两个方面的影响上:对内产生的影响是调理脏腑、打通经脉、调养精神,对外产生的影响是活动关节、强化筋骨、强健体魄。分析武术运动中的部分动作会发现,练习者要想完成这些动作就要让相关部位主动参与进来,如屈伸动作和翻腾动作等。练习者完成这些动作,一方面能有效强化其肌肉力量、韧带伸展性、关节伸展性;另一方面能强化其神经系统功能、内分泌系统功能、免疫系统功能,最终使练习者体能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七)休闲娱乐价值
在武术运动的比赛和表演中都不难发现,中国武术具有显著的观赏价值:首先,技术动作造型呈现出了艺术美;其次,练习者演练套路的过程中呈现出了形神兼备与内外合一的和谐美;最后,参与武术竞赛的运动员在对抗格斗过程中呈现出了娴熟的攻防技巧以及不懈奋斗的精神美。总而言之,中国武术呈现出的艺术美、和谐美、精神美都获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欢迎,不仅能从精神层面激励观赏者,还能给观众带来美的感受,也能使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朝着多样化方向不断发展。
(八)自卫防身价值
不管是武术的格斗运动,还是武术的套路运动,占很大比例的内容均为攻防动作。练习者参与武术运动和逐步掌握某些攻防格斗动作的过程中,不仅能使其灵活性与反应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还能增强其防身能力。倘若练习者坚持不懈地参与系统性武术训练活动,对功力增长、体质增强、防身自卫都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武术本体的构成
一、技击是武术的本质
在远古时期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和氏族个人之间的私斗中,武术或者军事武艺均是作为一种暴力手段出现的。由于原始社会时期除群体间的争斗存在彼此协作关系,最终还是要面临一对多或一对一的较量,而武术恰恰存在于个体之间的搏斗中。针对部分学者提出的“武术来源于狩猎”的观点,这里认为原始时期的狩猎和武术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原因在于原始时期的狩猎旨在猎取食物,狩猎工具往往是劳动工具,而武术旨在守住自身利益或攫取他人利益,所以说武术和直接从事生产性劳动的狩猎存在本质上的不同。换句话说,武术是原始时期人们为保护自身利益而采用的最原始、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发展至今,在无法凭借现代文明手段处理和消除冲突的特定环境下,很多人也会通过这种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作为原始时期暴力手段的武术,其技击水平随着人们经验的持续累积和生产力水平的持续提高而不断提高。在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相继问世、各个国家陆续起源的过程中,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集团化军事逐渐产生,“军事武艺”和武术分离开来。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维护个人利益与保障个人安全的武术依旧在不同社会阶层中有迹可循。由此可见,只要人类的竞争与利益冲突存在,以技击为本质的武术就会存在。
在中国武术的发展过程中,技击技术逐步产生了很多种形态,主要表现形式分别是赤手空拳和手持器械,目的是遇敌时能 “以立攻守之胜者”。古人根据相关韵律要求和武舞形式给人们表演武术中的搏杀动作,主要目的是炫耀武功、鼓舞士气、对对手产生震慑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具备表演特性的舞武形式。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武术套路形式没有具备实质意义的技击充当内核,则会发展成“花法舞术”。
必须明确说明的是,技击并非是武术功能,技击是武术和军事武艺与其他人体运动形式的本质差异,所以说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武术脱离技击将无从谈起。但部分学者提出技击是武术功能的观点,这显然是把武术本质和武术功能之间的关系颠倒了,显示出了其逻辑关系不清的问题十分明显。
二、武德是武术不可分割的内在规定
就现阶段来说,武术理论研究主要侧重于技术层面,很少深层次探究彰显特殊习武群体意识形态的武德。了解武德如何产生、武德对武术技击的实际作用、武术包含哪些详细规范等对深入理解武术的核心结构非常重要。
武德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发展初期主要是指军队中军人的历史使命、责任、义务和军人价值。 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过程中,私有制的产生为阶级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这个阶段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军队促使军事武艺和武术出现分离。但个人作战技能依旧对战争胜负有决定性影响。因此,统治阶级通过招纳民间武士来扩大军队规模。
就早期军队的武德和民间的武德来说,两者不仅有共同的形态,还存在彼此渗透、彼此作用的关系。但军队中的武德主要服务于统治阶级政治,多数情况下被统治阶级利用,直接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而民间的武德呈现出显著的自发性特征和社会世俗性特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深受世俗道德的影响,武德内涵会伴随世俗道德的改变而或多或少发生改变。
和武术相同,作为暴力手段的军事武艺也具备“杀人夺命”的功能,这是军队必须要用严明纪律发挥约束作用的原因所在,也是作为暴力手段的武术技击和自我约束机制相伴相生的原因所在。武术的技击和武德共同构成武术整体。具体来说,作为技击术的武术属于暴力工具或者暴力手段中的一种,主要包含防御和进攻两项功能,这里所说的技击是物质的手段和有形的手段,同时凭借人体的运动表现出来且存在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和武术密不可分的武德是无形的,在人的意识形态中存在着,主要作用是对这种暴力的使用范围、使用条件、使用程度、使用策略进行约束。倘若发挥约束作用的武德不复存在,那么习武者往往会按照个人意愿滥用暴力化解矛盾,如此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但毋庸置疑的是,社会同样会借助公共舆论或者国家机器禁止习武,使武术慢慢丧失生存发展空间。由此可见,武术的自律和他律是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从这个层面分析可知,如果不存在武德,武术也就不存在。武德是作为武术技击的对立面出现的,武德和技击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组成武术整体。从某种程度来说,武德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使得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恰恰是因为武术和武德之间存左着紧密联系,两者彼此依存,缺一不可,所以在每个历史阶段传授武艺时都反复重申“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
浏览44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