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减,是一种普式传播的通途

今天全世界的文化都在同一个平台上相互角逐,文化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 之木,它是通过许多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的。今天我们之所以说西方竞技体育文化 是一个强势的体育文化,主要是以奥林匹克运动体系为体表的西方竞技体育已经 成为全世界普世流行的一种体育形式。无论是在竞技体系,还是体育教育体系, 甚至包括体育表演、体育传媒等诸多体系当中,西方竞技体育已经成为一种全球 最强话语体系。而形成这种普世扩张最强有力的工具就是西方竞技体育在理性思 维的锤炼下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全球传播的技术体系和评判标准。以现代拳击为 例,可以说全世界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个人,只要身体健康.四肢完备都可 以做出直拳、摆拳、勾拳二种动作。同时全世界任何一个机构也可以遵照拳击比 赛规则来进行拳击比赛的判罚。同时任何一个电视台或媒体在转播拳击比赛时, 也不需要太多的相关专业翻译,大家都能看懂这种比赛。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当今全球发展较好的体育运动时,我们就会发现他 们有一个最大的相同点,那就是简单。任何一项运动要想赢得最大的观众群体 和活动人群,那它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使大多数的人能够明白它、看懂它,并 且会习练,用最少的时间学会,然后从中获得最大的乐趣,从而成为一项终身 可以延续和关注的运动。而对于我们的中华武术而言,不要说习练,我们真正 有几个能看懂,甚至是看到最本真的武术。一份关于CCTV 5对中国武术关注 程度的研究报告的结果(不完全统计)显示:作为主流媒体的中央电视台体育 频道,从2001年到2005年对中国武术的关注程度极低,其所占份额还不足其 总量的1%。其对武术比赛的关注程度在总的体育项目赛事的转播中,仅占所有 转播、录播比例的1.5%。CCTV5对武术世界锦标赛却没有进行一场比赛转播, 真让人匪夷所思。对于亚运会的各项目转播情况统计显示,CCTV5对中国武 术的转录播也仅有1次,且还在同一时间段预告中说明,射箭或跆拳道比赛直 播、橄榄球和武术比赛录像。武术作为全运会唯一一个非奥运会项目,其作为 运动会金牌大户,本应受到媒体的关注,但CCTV5在第九届、十届全运会的 比赛期间,没有对武术比赛进行过一次直播、录播。°如果说世界其他国家的主 要电视台因为对武术的了解不够,不加重视尚好理解,但作为中央主要体育传 播平台的CCTV 5也不关注我们的武术比赛,这就突现出一个极为重要的信号❶ 许小琴.中央电视台对中国武术传播边缘化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11-27. 中国武术的发展受众面太小,观众太少,作为我国体育传播的主要媒体平台都 不愿意更多关注我们的武术发展,或者可以说我国主流体育传播媒体对于传统 武术的理解认识程度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这都值 得我们去深入反思。当今世界主要以信息传播为主要交流手段,现代体育也依 靠种种传播技术而风行世界,吸引观众参与.强占受众市场。如果我们的武术 不借助于当前这种传播工具,还是依靠于口耳相传、手足相承,恐怕今后发展 很难不会成为一个问题重建加与减的新组合

3.1理论体系的加与减

综观中国武术发展历史,由于农耕社会的生存环境所限和习武者大多隐身 于民间等种种特定因素使得中国武术体系寻求外部的交流较少,而更多是专注 于自身的修习和提升。在这种较为封闭的空间体系中传统武术寻求一种加的发 展模式,当时也是较为正常的一种选择。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当前世界 已经完全是一个以信息的传播、交流为主体的知识经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 然带动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转变,经济形态也直接影响到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 全球化已经成为席卷世界各国的发展浪潮,中国武术自然不会侧身于外,独立 其间,正是在这种世界大环境下,中国武术的发展变革才显得如此急迫与艰 难。因此对武术发展是加或减,已经不再是一厢情愿的事,而是要遵从整个社 会发展大趋势。从宏观角度而言,随着近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确立,社会分工越 来越细,传统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中国武术唯有“减 负” 一条路可走。但是减什么?如何减?这也成为我们必须直面的一个巨大问 题。正因为这个问题是如此之巨大,所以本文只从宏观层面来进行简略分析, 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具体步骤还有待相关专家学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首先,加与减本只是事物发展的两种方式,无优劣之分,但单纯片面地强 调加与减都会对武术造成极大的伤害。我们之所以提出一种减的思路,是基于 武术发展总体走向而言的,并不是说只削减不能增加。如从当前中国武术理论 研究现状来看,1949年10月1日到2011年10月1日止,"中国知网”可查阅 到关键词为“武术”的文章20041篇,也就是说新中国成立62年来,每年发表 文章约为323篇,儿乎接近于每天发一篇。表面看这样大的论文研究数量不能 算少,但深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大量的重复研究,大量的不切实际的研究, 而针对某一地域、某一拳种、某一流派深入研究的少之乂少,能具体指导实际 运用的文章更少。这种轰轰烈烈研究的背后实际上映衬出真正武术研究的孤寂 现实,所以我们在这里要提出来的就是针对性较强的武术研究要多、要增加, 而那些重复研究、不切实际的研究要削减。在这一加一减中进一步升武术理论 研究的整体水平。

其次,中国武术历来就有“重术轻学”的倾向。“轻学”就是轻视武术理 论研究,特别是关于武术技术体系和武术理论体系的研究。我们知道任何学科 的建设都需要极为坚实的理论根基,现代各种学科体系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研究 传统和完善科学的理论体系。反观武术学科的发展我们就会发现,相对于一门 成形的学科而言显然武术学科体系的建设远远没有完成,甚至于一些基本性、 概念性问题尚不明了。因为武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其背负的历史文化 更重,所受的影响更深,早年形成的理论体系绝大多数是以中国传统理论为根 基的,因此当直面现代西方科学理论体系时,自然就会产生出一种“理论对 接”难题。这也是影响武术对外传播发展最难逾越的一道屏障。旧有的理论体 系无法构建今天的理论大厦,今天的理念体系又无法完成对旧有技术理论体系 的转译建构,而更为重要的是当前武术理论界更多是将这两种理论体系混杂运 用,最后致使我们的武术理论体系出现一种“双语混杂”纠缠不清的局面那 么可想而知,理论上的混乱反映在技术体系中就出现了当前这种技术乱象,要 想根治这种混乱的局面,没有他途,唯有老老实实坐下来认认真真研究传统武 术理论体系,从一点一滴开始,以现代理论体系为表述,以现代学科体系为参 照体,从基础开始一步步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打造自己的理论体系。唯有如 此,中国武术才能从传统体系中挣脱出来重新建立自己的理论大厦。所以说从 这一角度来看中国武术理论研究要做的加法还很多。

3.2技术体系的减与加

就武术技术体系而言,由于古今承袭不同,地理区域各异,各个拳种形成 的相关文化背景不同,习练方式不同,技术细节差异较大,这些都直接影响到 了武术整体发展状态。从目前的统计数字来看已经查明的拳种有129个,如此 多的拳种都要齐头并进地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只能采用抓事物的主要矛 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我们要对拳种做减法,选择一些发展较好,受众面较大的拳种对其技 术体系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要抓大放小。这个“大”就是指那些技术体系完 备,习练人群较多,发展推广较好,受众面较大,发展历史悠久的拳种。通过 对这些拳种的深入研究,总结其技术体系的科学合理之处,做优先推广发展其次是要在地域空间上做减法。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文化习俗差异较 大。

浏览43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