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中国新武术历经了明清时期的繁荣,民国初期的武术发展落入低谷。面对 新的战争需求,面对西方世界坚船利炮的冲击,在新的形势下,传 统武术必须转型,只有找到新的方式才能保存下来。虽然如此,当时民间还是出现了许多拳社、武士社、体育会等 武术组织。如“中华武士会”、“致柔拳社”等这些组织对民国时期 的武术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辛亥革命后的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国人反思中国落后挨 打的原因,总结出国民体质羸弱是造成外敌入侵的原因之一,所以 便把武术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手段,选入学校正常的课程中。当时, 各个学校开设武术课蔚然成风,不仅从各个武术社团中聘请武术教 师,还从民间习武之人中直接聘选教师。民国时期,武术发展的另一个特点是组织化,当时最有影响的 有两个团体:一个是精武体育会,一个是中央国术馆。精武体育会的前身是霍元甲创办的“精武体操会”。霍元甲病逝 后,精武体操学校先后更名为“精武体操会”和“精武体育会”, 简称“精武会”。精武会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 为办会宗旨,其可贵的爱国精神拥有很强的号召力,发展了很多会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精武会还积极参加抗日运动。精武会的成立及其发 展,很好地促进了武术的普及和传播。精武会开展的如兵操、文化课 程、音乐、足球、网球、标枪、溜冰等新的内容,也体现了近代武术与西方体育的自觉融合,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在当时有影响的武术团体除精武会外,还有中央国术馆。中央 国术馆原名国术研究院,是由张之江筹办的,1928年,“国术研究 院”改名为“中央国术馆”,隶属国民政府,由财政部拨给经费。 国术馆采用“一会三处”(即理事会、教务处、编审处、总务处) 的建制,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为宗旨,主要进行武 术教学活动。当时许多著名的武术人物如武当高振东、少林王子平 等都担任过国术馆的教员。同时,国术馆还举行“全国国术考试”, 仿照古代武举考试制度选拔武术人才,但实际上,国术馆存在期间 总共只举行过两次国术考试。国术馆设立的编审处出版了许多武术 著作,如《青萍剑图说》、《查拳图说》、《少林武当考》等。另外, 国术馆于1929年创立了中国第一部武术专业杂志《国术旬刊》,发 表了大量的武术研究论文,促进了武术自身的发展。中央国术馆还 积极地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国术馆成立之初,相关负责人便组织 学员到日本考察,与日本柔道比试,大扬国威。1936年组织南洋旅 行团,赴东南亚一带表演,掀起武术热潮。1936年国术馆组团赴柏 林,在第十一届奥运会上进行表演,大获成功,为国家争了光。旧的事物消亡,在其基础上发展出新的东西,这是再正常不过 的事了。应该看到,武术失去了它原来的技击价值,转化为新的体 育项目,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是 武术自身的进步。弘扬武术,健身强国新中国成立后的武术传承新中国成立后,武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时期,武术在涅槃中重生,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华武术开始了新的征程。早在1949年10月举行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会议上,朱德 同志就提出“要广泛地采用民间原有的许多形式1953年,第一 次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在天津举行。会上,武术家们 共表演了少林、武当、八卦、太极等130多种武术项目,展现了新 中国成立初期武术的最高水平。195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竞 赛制度规定(草案)》中把武术列为表演项目,定期举行。在此基 础上,新中国的武术蓬勃开展起来。“十年动乱”期间,武术只退不前。“十年动乱”结束以后,武 术的地位得以恢复。1982年召开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总结了新 中国成立以来武术的开展经验,制定了新时期武术发展的各项政策 和任务。之后,国家又连续出台了各种新的政策和指示,对武术的 发展前途提出了前瞻性构想,作出了战略部署。在国家的关怀和支 持下,武术事业得到复苏,开始了新的一页。中国武术分布范围广,研 习人数多,为了方便统一规 划、统一管理,新中国成立了 很多武术组织。民族体育研究 会、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国 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先后 成立。在国家体委的统一管理 下,省市各级又成立了很多武 术协会,使武术发展更有组织 性。除了国家正式成立的武术 组织外,群众也自动、自觉组 织了各种武术社团,在武术新 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 时,随着中国武术越来越被世 界所认识,各级政府还成立了 国际性的武术组织。1990年, 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成立,国际武术联合会的成立揭开了中国武 术国际化的序幕。此外,世界各大洲也成立了武术组织,如在意大 利成立的欧洲武术联盟、在阿根廷成立的南美洲武术功夫联合会、 在日本成立的亚洲武术联合会、在扎伊尔成立的非洲武术组织等。1996年,国务院学位办公室正式批准武术作为一门体育学科有 权授予博士学位;上海体育学院成为中国首个武术博士学位授予点。 1997年国家开始实行中国武术段位制,为武术的发展谱写了新的 篇章。中国武术从尘封的历史中走来,历经周折,百转千回。回溯历 史,在中国武术上千年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借助中国人民的智慧, 武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点,蕴涵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道德 观念,渗透进了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今 天,中国武术得到了全面繁荣发展。相信在充满希望的明天,武术 也一定会以其独特的价值,凭借多彩的身姿,走出一条更加光辉灿 烂的道路。吐故纳新,生生不已,这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本规律,中国 武术也不例外。倘若中国武术几百年来一成不变,那只能说明它已 经僵滞,生命力已经萎缩。正是竞争和淘汰为中华武术注入了无限 的活力,它必将在竞争与淘汰之中永葆其古老的青春,以其特有的 中国气派而雄踞于世界搏击之林。武术家研习武艺,刀是必须掌握的兵器。历史上,有很多武艺 高强的名将,手持大刀,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英名流传后世。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据郭子横《洞冥记》记载: “黄帝采首山之金,始铸为刀。”可见,刀在黄帝时期就出现了。那 时,石刀、骨刀只是生产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战争的加剧, 殷商之时,出现了用于战场厮杀的青铜刀。可是在此后的一段时间 里,刀一直备受冷落。直至战国后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骑兵 兴起,刀才逐渐取代了剑,成为军队中最主要的武器装备。西汉时,除了用于战场厮杀外,还用于佩戴身上,这种佩刀一 般制作精美,是显示身份等级的饰物,特别是皇帝用的佩刀,一般 都是“麟角凤体,玉饰金错”,华贵至极。宋代时,刀的形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我国第一部官修兵书 《武经总要》记载,宋代的刀,主要有手刀、掉刀、戟刀、偃月刀、 眉刀、凤嘴刀和笔刀等八种。其中只有手刀是短柄的,其余七种都 是装有长柄的。手刀的样子已经和汉唐以来的传统形制不同了,刃 口弧曲,刀头较宽,厚脊薄刃,比汉代的环首直刃铁刀更适于劈砍。如果把宋代的刀细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刃,包括单刀 和双刀。另一类是双刃。单刀即一只手执刀,做出斩、刺、劈、撩、扫、腕花等各种动 作,另一只手随刀法而伸缩、开合,身体也随之翻滚、腾挪。单刀 一般式样较大,重量也大。单刀包括柳叶刀、马刀、朴刀、雁翎刀、 大环刀、虎牙刀等。双刀即双手各持一刀舞动,其刀法与单刀相似, 但侧重双刀与身形、步法的协调、配合。双刀其式样和重量都较单 刀为小。双刀有鸳鸯刀、蝴蝶刀等。单刀和双刀所用之刀刀柄较短, 仅容手握,刀身也较为轻巧。相比之下,单刀的形状则较为浑厚。 因大刀舞动时用双手握持,故它的刀柄很长,刀身也很厚,其重量 通常达数十斤。包括戟刀、掩月刀、笔刀、屈刀、眉尖刀、掉刀、 凤嘴刀等,刚劲有力,可用于马战。刀在战场上主要用于近身肉搏,因此,持刀者用刀本领的高下, 直接决定着他的生死存亡。为了提高用刀本领,持刀者需要在平时的 军事训练中加以严格训练,以达到更好地保存自己、杀伤对方的目的。 正是在这种军事训练中,用刀的方法被不断地规范化、系统化,从而 形成了各种刀术。明朝时,我国的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浏览89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