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其萌芽并发展于冷兵器时代,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传统武术的攻防技击性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传统武术文化发展来看,技击性是传统武术的重要属性和基本特征,是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表现特征之一,与传统武术的文化背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现代社会,社会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武术所依托的传统文化内容、特点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使得传统武术出现了与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不融合, 传统武术的攻防技击性逐渐被弱化,其技击的实用价值被进一步降低。在西方体育思想的影响下,传统武术文化处于弱势的地位,其传播和发展举步维艰。从传统武术与其他体育运动的区别来看,传统武术是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体育运动项目,传统武术区别于一般体育项目的个性与其独特的技击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武术不仅因其有技击特点而存在,而流传,而发展,也因此而为人们所喜爱”。相对于其他搏击、对抗项目, 传统武术技击性“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特色,表现在技击方法的全面、 训练手段的独特、搏击思想的智慧等方面,这是传统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特征”。从体育教育的角度来看,传统武术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具有广泛的学生基础,究其原因,也正是因为传统武术技击性的存在。调查显示,在开设传统武术教学的学校中,有86%的学生选修武术课程的目的是学习防身自卫技能,而当前学校武术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上武术课”,这个教学问题正是源于学生对学习武术技击性的学习需求与实际武术课程教学中没有体现武术技击性的矛盾所产生的。武术教学“缺乏技击实效的套路组合,最终使学生失去武术学习的兴趣”,因此,可以说,传统武术技击性的体现在教学中也具有重要地位。

(二)武术技击文化只有传统武术可以承我

武术特有的技击文化使其区别于其他技击性体育运动项目,在竞技体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上,传统武术与篮球、排球等项目是一致的,但是,传统武术包括套路和散打两个部分,在技击性的表现上,传统武术技术动作属于难美性项群,追 求“高、难、美、新、稳”,而传统武术的套路则基本不具有技击性,但是其套路 技法原理中却蕴含着技击的内容,通过传统武术的套路练习,能对习武者技击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当前武术的两大内容体系中,传统武术承载了武术独特的技击内涵和理念。 与世界上任何其他一项体育运动相比,传统武术的技击文化和思想秉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观”思想,强调“体用兼备”“练打结合”“技道双修”,只有传统武术承载了这种独特的技击文化。

二、传统武术进入学校是武术文化传承的根本大计

青年学生是祖国和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自然离不开年轻一代。而如何让青年学生关注、认识、了解、传 承武术文化,就必须从学校教育入手。教育是一项基本国策,是立国之本。传统武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与教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教育应关注传统文化传承。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随着我国在校学生的不断增多,在校学生人口在我国人口总数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将传统武术纳入学校教学体系,通过学校教育进一步普及与发展传统武术,吸引和影响更多的人(包括学生及其家长) 传承武术文化,是保护和促进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一个必要和有效途径。我国在校人口众多,学校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基地,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承 如果能抓住学校这一领域,抓住了在校学生这个庞大的人口群体,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也就能有望实现。正如前面所说,传统武术的独特技击理念和价值内涵只能通过传统武术这一载体来进行传承,因此,在学校传统武术教育中应批判地继承和发扬武术文化, 而不应将传统武术文化放任其散落民间自生自灭。传统武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的“全息影像”,是一种开放式运动技术,趣味性强,能激发青少年学生的习练兴趣,受到青少年学生的喜爱。因此,将传统武术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系统,是传承武术文化的根本大计。

三、传统体育融入大学教育是健康中国、体育强国背景下的必由之路

2016年,国家卫计委全面启动《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其中提倡国人健康生活,并将健康中国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充分满足了广大人 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高校体育教育应贴合健康中国理念,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 使学生们建立起健康意识和运动理念,进而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习惯。“十三五”以来,国家的体育政策频出,提出了建设健康中国的宏伟战略,并将全民健身与全面健康深度融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具有重要健身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百 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历来是教育重地,是传播知识和培养技能的重要阵地。 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而言,不仅需要学校,更要主动融入学校教育,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习武习惯。通过武术进校园,使广大学生掌握武术健身知识,掌握一定的健身、防身技能,练就强健的体魄。通过武术来对学生进行健康促进,塑造完善的人格,最终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的,而广大青少年学生无疑是其中的重点人群。青少年代表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少年强则国强。只有少年时期养成强健的体魄及良好的健身习惯,才能在生命的各个时期中通过运动获得健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要覆盖全生命周期,针对生命不同阶段的主要健康问题及主要影响因素,确定若干优先领域,强化干预,实现从胎儿到生命终点的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全面维护人民健康从生物学角度看,生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功能形态,从而将生命划分为许多周期,如幼儿、青少年、中年以及老年阶段。不同 生命周期的身体健康水平是不一样的,对健康手段的选取也是不同的。武术作为一种增进健康的手段,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比,它有自身的独特性或者优势。它种类繁多,动静皆宜,比崇尚力量与幅度的西方体育更加柔和,能充分满足不同群体的健身需要,甚至可以伴随人的全部生命周期。2016年11月21日,李克强总理在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中指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国家和民族都形成了各具特色、各有优长的 健康观这些不同的健康观必然会催生不同的身体操作方式。实际上,从现在学校体育开设的项目来看,我们更多地接受了西方体育的健康促进形式,而对我们本民族的体育形式没有很好地予以挖掘整理。从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所传达出来的健康观而言:中国人的健康观强调人的内在和谐,注重神与气,西方健康观追求肌体强健、形体美观和技能完善,更加注重形与肉。实际上,中国武术的习练方式更加符合中国人的身体观和健康观,衣袂飘飘的白发老者可能肌肉早已松弛, 但他动作娴熟,身体的内部很健康,修为很高。中国武术在人的全生命周期中, 更加注重对人生命的修炼,而不像西方体育更加注重对人的身体的塑造。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我们要多对学生进行中国式的生命教育,将中国武术所蕴含的本土健康观传递给学生。中国武术除了对人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关照与和呵护外,它还可以全方位地对学生健康进行提升。复旦大学教授胡善联认为:“全方位健康,不仅指生理健康, 还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健康、环境健康等,这些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健康概念。”实际上,武术作为一种运动方式,对健康有着独特的促进作用,它不但作用于人的生理身体,它对武德的重视,对门派的固守,实际上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以武术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便任意拔高它对于健康的作用。生命的长度是否仅取决于健康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寿命也好,健 康也好,都是一个复数概念,并非生理所能涵盖,必须将心理、道德及社会环境等诸方面结合起来。这种理念,在《素问》中有所表述:其知道者,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食饮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所以说,武术能全方位地促进个体的身体健康,但并不能随意地延长生命的长度,健康与寿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全民健康,共建共享,这是健康中国的主题。促进健康的手段很多,途径多样,方法不一,但要将全民健康与全民健身深度融合,就非体育莫属。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有着独特健身价值与功能的运动方式,它形式多样,与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是一种重要的健康教育手段,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促进。在健康中国的战略下,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武术契合中国人的健康观与生命观,它的健身、养生、休闲、娱乐等价值应,当被时代所重视。

浏览37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