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是对武功武德双绝之人的最高赞美和褒奖。回首武术发 展史,许多声名显赫、权倾一时的王者名流早已成匆匆过客,被人 遗忘,而那些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的许多小人物却被后人铭记。 其中那些武功卓绝的仁侠义士,他们的事迹至今仍历历在目,他们 的传奇将永远被传颂。太极陈王廷创自农家武林泰斗陈王廷,是河南温县陈家沟人,生卒年不可考,陈王廷出身于 地主官僚家庭,擅长武术,据《陈氏家谱》所记:“在山东称名手…… 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据《温县志》记载,在明思宗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陈 王廷任温县“乡兵守备”。明亡后隐居家乡,晚年造拳自娱,教授弟 子儿孙。其在《遗词》中说:“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寇,几 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 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 成龙成虎任方便……”据《陈氏拳械谱》载,陈王廷所造拳套,有 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零八势一路,炮捶一路。陈王廷在整理武术套路上,受戚继光的影响很大。陈王廷吸取 了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中的二十九势编入太极拳套路,光是 “长拳”,就汇集了一百零八个不同姿势。《拳经》三十二势以“懒扎 衣”为起势;陈王廷所造七套拳路,也都以“懒扎衣”为起势。甚至 《陈式拳谱》和《拳经总歌》的文辞,也仿造戚继光的《拳经》。陈王廷创立陈氏太极拳,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其取法导引、 吐纳之术,使人在练拳时汗流而不气喘,加强柔化刚发的爆发力量; 缠绕运转的缠丝劲练法则是结合了经络学说;阴阳、虚实、柔刚俱 备的拳理则是采取了阴阳学说。陈王廷创造的双人推手和双人黏枪 的方法,以粘连黏随、不丢不顶、柔中寓刚、无过不及为基本原则, 成为太极拳学派独有的竞技方法,取得了我国武术史上具有划时代 意义的创造性成就。宗师董海川——八卦掌门的开山祖师董海川(1797—1882年),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坞人。董海川自 幼习武,不治生产,性好田猎。少年时即以武勇称著乡里,年轻时 因误伤人命奔走他乡。董海川曾到过峨眉山,相传他的八卦掌绝技 为道士碧云、静云所传;也有说是游方道士避灯侠道人所传;一说 为安徽青阳县九华山毕露澄清人(又云红莲长老、云盘道人)所传。 无论实际情况如何,有一点是确定的:董海川的拳技承自道门绝技 转掌,他所创八卦掌是在道教武术和道教义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董海川曾与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露禅比试武功,成为武术史 上的一段佳话。据说两人连续斗了三天,但两人都是内家功夫,其 听劲懂劲的功夫都是一流的,因此,三天这后,仍然没有分出胜负。 还有一种说法,两人斗至正酣时,杨露禅突然跳出圈外,一揖之后 转身扬长而去。后来,别人问他什么原因,杨露禅说,他董海川若 为阴,我能够对付,若为阳,我也能够对付,但他不阴不阳,我对 付不了。有人说这是杨讥讽董是被阉割的宦官,实际上,杨是指董 的武术已达到化境,无阴无阳,得心应手,随心所欲,毫无破绽可 寻。太极拳理论中的“无形无象,全体透空”,说的就是这种境界。之后,精于罗汉拳的尹福,擅长摔跤术的柱延华,善用连腿的 史继栋,以大枪著称的刘德宽等,都相继败在董海川手下。董海川所创八卦掌,刚柔相济,招法出神入化,变化无穷。其 术以绕圆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区别于以往的拳术,武坛人士称之 为“平日所未闻未睹者”。大刀王五——侠肝义胆的英豪侠士大刀王五,清末时期京城名侠。本名王正谊,字子斌,祖籍河 北沧州,回族。王五出身贫寒,三岁时父亲又因疾去世。他只得与母亲相依为 命,很小便开始干各类杂活,后来又拜肖和成为师,为习武打下了 坚实的基础。沧州当时最有名的武师当属双刀李凤岗。为了修习更高的武艺, 王五便想拜他为师,却多次吃了闭门羹,他就长跪李门前以示诚心, 李凤岗为其所精神打动,便收其为徒。王正谊一生行侠仗义,曾支 持维新,靖赴国难,成为人人称颂的一代豪侠。位列民间广泛流传 的晚清十大高手谱中,与燕子李三、霍元甲、黄飞鸿等著名武师齐 名。排行第五,人称“小五子”;又因他刀法纯熟,德义高尚,故人 人尊称他为“大刀王五”。王五不负师父期望,几年下来功夫已不在师父之下。为了把他锻炼成更加全面的人才,李把他推荐给自己的 师兄刘仕龙,一起押镖,行走江湖。经过几年的锻炼,王五告别了 师父,同治十年,他先到天津,后又到北京,经人介绍到了一家镖 局当了镖师。在镖局任镖师期间,因其武艺高强,声名鹊起,特别在北方, “大刀王五”这个名词几乎无人不知,而对他的真名:王正谊,知道 的人反而不多。王五为人豪爽,因与镖主起矛盾,遂脱离镖局,浪 迹天涯,行侠仗义,后被人请去在一私人武馆任教师。光绪三年,王五利用自己的积蓄,加上朋友的帮忙,在北京半 壁街(崇文区)自开了顺源镖局(后来迁往广安大街)。顺源镖局 活动范围广大,北自山海关,南到江苏淮安市靖江浦。他规范从 业,收费合理,德义高尚,生意十分红火,很短时间内便声名 鹊起。王五不仅在本行中受人尊敬,他的爱国义举更是被人们广泛传 颂。甲午战争失败后,御史安维峻上疏,力陈议和之弊,要求严惩 误国者,却遭到清廷的贬斥,被革职戍边。王五出于义愤,毅然担 负起了护送安维峻的责任。回京后,王五便在香厂筹开学堂街,名 为“父武义学”。更为人们所称道和广为流传的是王五与谭嗣同的交 往。王五侠义心肠,与谭嗣同兄弟相称,传授谭武艺刀剑之法,二 人由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898年,戊戌变法进入高潮,谭嗣同应诏入京,任四品军机章 京,参与变法。在此期间,王五担负起了谭嗣同的衣食住行和保安 工作。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为表白自己变法决心,醒悟大众,甘愿 受捕。原来,谭嗣同完全有机会逃走,他事先已获悉自己将被捕的消 息,而他的好友大刀王五及当时日本驻华使馆中的几个日本友人, 也都表示愿意帮助他出逃,但他都一一拒绝,他说:“各国变法,无 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 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被捕之前,他做了三件事:第一是将自 己所有的文稿、书信等物整理好后,交给当时避住在日本驻华使馆 的梁启超,请梁保管和处理。第二件事是与他的武功老师又是至交 的大刀王五诀别,把随身佩戴的“凤矩”宝剑赠送给王五,并希 望王五能继承他的改良事业。第三件事是在自己的居住地给自己 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是以他父亲的身份而写,信中都是责骂自 己的话,什么大逆不道,什么不忠不孝,什么变法改良是逆天行事 ……并最后表示要与他脱离父子关系。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他 的父亲免受牵连。果然,后来就因为有了这封信,他的父亲仅被撤 职了事,家属也未受连累。待信写好不久,清兵即来到他的住所将 他逮捕,时为1898年9月25日。仅隔三天,即到了 9月28日,他 就血洒菜市口,年仅三十三岁。为了继承谭嗣同的遗志和复仇,王 五多次组织人员进行暗杀活动,终未果,但王五反抗清廷的决心自 此更加强烈。1900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北方兴起。王五率众积极参加, 与义和团众并肩作战,杀洋人,攻打教堂。10月25日,清兵将顺源 镖局团团围住。终因寡不敌众,八国联军将他枪杀于前门,死时 56岁。大刀王五被杀后,头被挂在城门上,家人无法给王五入殓。天 津的霍元甲听说后,只身赶来,夜里将王五的头取下、埋葬。当天 晚上,霍元甲就住在现在王五故居南房西侧的一间房子里。当年王五在北京颇有威信,众人赠有“德容感化”和“义重解 验”两块匾额,挂在门的东西两侧,后来院里的人搭建房屋,匾被 取下来当了床板。门前原来有个轩豁空场,高高飘扬着源顺镖局的 杏黄大旗,现在已经被改作他用。据说王五那把一百多斤重的“青 龙偃月大刀” 一直保存到1958年,在“大跃进”时期进了炼钢炉。

浏览35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