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饰’,则是在‘提纯’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技术加工和艺术美化, 赋予其优美的姿态、鲜明的节奏、曼妙的韵律、以及高超的技巧等诸多方 面的创造,从而成为一种美的形式、艺术的形式。”可见,“提纯”与 “美饰”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程序,只有经历这两个程序的“加工”和 “处理”之后,才可以产生艺术化的形式。
反观中国武术,我们可以发现,在历经了千百年的发展之后,“程式 化”特征尤为显著的中国武术在发展中也同样经历了艺术式的“加工”和 “处理”。武术的技术技法和武术套路,不等同于现实中的真实格斗。在现 实生活中的实战技击中,所运用的各种格斗技术和技法是无序的,无规律 性的。武术拳家们通过对这些现实格斗的技术技法进行不断观察以及各种 实战技击表象的思考,剔除了技术技法中的那些没有实战功效的成分,着 重对具有“实战性”“技击性”的技术技法进行突显,由此归纳和提炼出 更加合理和有效的技术技法,这就是一个“提纯”的过程。
与此同时,武术拳家们也会把自身的情感需求、心灵渴望和精神追求 等作用于技术技法之中,并赋予传统的审美文化的内容,使其具有审美的 特征,使得这些原本存在于生活中的格斗动作具有了“传神写意”的特 点,最终为了具有艺术审美内涵的武术技术动作和武术套路,这就是一个 “美饰”的过程。因此,“程式化”的中国武术,使得武术技术技法和套路 超越了一般的现实技击,实现了对实战技击更鲜明、更洗练、更规范、更
由此可见,武术拳家们对于武术技术技法和武术套路的“程式化”操 作,就是一种艺术式地“提炼”和“美饰”过程,是将中国武术进行艺术 化处理的过程。所以,“程式化”的中国武术,实质上是武术拳家们运用 了“艺术程序”这一操作方式之后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化的表现形式。
(二)以"虚拟”显“真实”:中国武术“程式化"的艺术范式
艺术范式是什么?许多艺术家都能够依据自己的理解并给出不同的解 释其中,有这样一种诠释是更为直白,更为易懂的,即:“范式其实就是 艺术呈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它是艺术与生俱来的本体确认,是艺术得以形 成的表达结构。”[|]中国的传统艺术不论是在形态特征上,还是在表达结 构上无不表现出“程式化”这一鲜明的特征。
王国维先生在《戏曲原考》中指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3” 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强大的“叙述性”功能。通过戏曲演员的“言 语、动作、歌唱”「2]的完美结合,可以给予观众感官刺激,让他们感知其 中的“故事”情节和内容a可见,戏曲艺术中具有“虚拟性”的程式化表 演,可以给人以“真实”的想象和感受。例如,在戏曲表演中,表演者在 开门时,舞台上并没有门,却借助双手作开门状的动作来表示;表演者在 骑马时,舞台上也并没有马,而是用一根马鞭做出上马、下马、趟马、策 马、系马的表示……等等这些虚拟的程式化动作,给予观众所产生的艺术 想象和联想却是一种的真实的感受。
再比如绘画艺术,它也是通过“程式化”表现出艺术性。中国的山水 画,是表现自然之“形”的艺术。“山水画的形象是通过表现物象结构关 系及笔墨结构关系来完成的。山水画的程式首先是形象的,这种形象要依 据客观物象,又要讲究‘不似似之’,要准确地把握具体对象的视觉特征, 使之易辨认。其次,山水画程式是对具体物象的高度概括、提炼之后,所
n〕胡师ll':.范式1_.i失范之间一£宪文油画艺术读解[J].戈术研究,2008, 4:: 127 -128.
f2) E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考》中指出:“戏曲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绎故事, 而后戏剧之意义始令丨见戏丨《丨艺术是一种综合言语、动作.歌HH的综合艺术.
形成的某一类物象所具有的共通的形象,是极为简洁和规律化的。如从北 方山岩中提炼的斧劈皴自然多用来表现北方雄伟、劲健的山水。”[11由此 可知,山水画通过笔墨程式塑造出一个个“虚拟”的山水形象,展现出一 个个“真实”
的山水之景。
可见,借助“虚拟”的程式来展现某种“真实”的现实是中国传统艺 术在表现方式和结构上体现出的一种艺术范式。
反观中国武术,其在表现方式和结构上也是借助“虚拟”的程式来展 现某种“真实”的现实。作为一种肢体的运动,其表现方式是各种具有审 美意义的武术形象,它是由具有“虚拟性”的武术技术技法和武术套路构 成。这些被“虚拟化” 了的技术技法和套路,是对攻防技击动作进行了高 度概括、提炼的“程式”,其“规范性”和“标准性”的特点可以使观赏 者更加准确、清晰地理解武术技术动作的内涵和意义。如“腾空飞脚” “旋风脚”等动作的击响,是从实战中“美化”而来,它们出现在武术套 路中,“声脆势威的视听效果,不但可以令人陶醉,还可以诱发出‘击中 目标、无坚不摧’的遐想
因此,“程式化”的中国武术也是通过“虚拟”来营造出“真实”的 功效。这种艺术化的“程式”我们可以理解为,“运用攻防技击的技术动 作展现实战技击的场景”的武术程式。武术演练者在演练的过程中,通过 身体的运动建构出的是各种不同场景下的格+情景,可以使观赏者从这些 具有“程式化”特征的技术动作中“领略到武术对技击的体验、想象和期 待”t3],并在思维意识中产生出一个个清澄虚明的武术技击的“真实”世 界。例如,武术演练者所进行的拳法器械演练,都是对空而发,他们在一 个虚拟的空间里应对虚拟的对手而进行的各种拳打脚踢、闪展腾挪、刺扎 抡劈等动作,却都可以营造出的搏击、格斗的状态和氛围,向观赏者表达 和传递着技击的情景。这应当就是中国武术的艺术魅力所在。
统艺术都是有专属于自己的“程式”,并以此作为其构成基本要 素而存在。也正是由于“程式“的存在,才使得中国的传统艺术形成了 “程式化”这一共通的特征。
用艺术的视角来审视中国武术,我们发现中国武术也同样具有着“程 式化”这一艺术普遍具有的特征。武术中的技术技法,是对中国武术表现 形式的“规律性”和“原则性”的总结与概括,其对于中国武术的表现样 式具有着“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意义,它们是构成中国武术的基本元 素:武术的技术技法又使得武术套路同样具备了“规范性”和“标准性” 的特点,武术套路也就成为了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 武术的“程式”的存在,揭示出中国武术是一种“规范化” “标准化”的 艺术样式,中国武术“程式化”特征的存在,揭示了中国武术无论是形态 特征还是表现结构上都体现出一种艺术化的范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 国武术中“程式”和“程式化”的存在,为中国武术渲染上显著的艺术色 彩,使其流露出浓郁的艺术气息。
第二节“写意化”的中国武术
中国传统艺术的最高价值不是对物象的模拟,而是通过“写意”的手 法对物象进行参赞造化。“写意”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独特的词汇, 它是建立在传统美学“意象”思想理论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艺术表现方 法,并在不断地发展中成为了传统艺术的一种表现风格,又可以被看作是 一种宏观的艺术观念。在“写意化”艺术理念的引导下,中国古代艺术家 们将现实世界中存在事物与现象进行着艺术化的处理和表现,使得这些现 实世界中事物与现象具有了审美的意义和艺术的价值。可以说,“写意性” 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个重要属性,而传统艺术都普遍具有“写意化”
的艺术特征。
中国武术是一种以肢体运动作为表现方式,构成其主要内容的各种技 术技法都是取材自现实生活中人们在格斗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技击方法。 然而,格斗中所使用的技击方法与武术中的技术技法这两者是迥然不同的。 作为在现实中被用来实现技击目的的格斗技法是人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行 为,是客观世界存在的一种现象;而武术中的各种技术技法是以表现技击 为目的的行为,它是经由武术拳家们依据自己的体验和情趣,遵循一定的 规律和模式创造出的“理想化”的行为。在这种创造的过程中,从“客观 存在”的现象到“理想化”表现的行为实质上就是对现实世界中的“物 象”进行“写意化”的改造过程。所以,中国武术可以被看作是具有“写 意化”特征的艺术形式。
浏览90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