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武术虽然被列为学校正课,且在1932年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以后,
①② 万籁声.武术汇宗[M].北京:中国书店,1984: 1, 5.
- 蔡元.训令市私立各中等学校为准北平市国术馆函请通饬各校一律教授国术队除分行外令仰遵照由[C] //释永信.北平市市政公报,1934 (272).规定包括武术在内的体育项目一周两小时左右,但如果再除去别的体育项目的练习时间,学生真正可以练习武术的时间是相当少的。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可能对武术进行系统的训练。有教育界参加的全国运动会的情况其实正反映了武术在学校中的开展状况。在第六届全运会上,参加国术项目的人数, 共240名,学校参加国术比赛的人数很少,只有16名。这充分说明了武术 在学校的开展状况并不好,这也难怪唐豪批评当时的教育界虽然设置有体育专组,但是对武术的研究很少,几乎没有形成对武术的认识,对于什么样的 武术适合中国的学校现状、如何推行等都没有形成一定的认识,中国的体育界之提倡武术,徒重装饰门面而已。1932年12月,陈稼轩在《国术界应有的工作》中指出了国术界存在的 一些问题:“对于国术的教材的选择,国术教授法的编撰,以及竞赛规程的 编定,竞赛护具的设备尚付阙如……现在的多数教员,因为缺乏教授法的缘 故,只能本其从前学习时候的经验,重复表演一次,所有教授上应用的启发 指导说明等等一切方法,完全茫然……我常见到许多国术国体,和各学校上国术功课,在初开班的时候,非不轰轰烈烈,但是日期稍长而学员逐渐减 少。”①陈稼轩的这篇文章指出了当时学界武术存在的教材问题、教授法问 题、教师问题、武术学习兴趣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校武术的效果并不理想。
本章小结
近代武术进入学校主要是受军国民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起初,武术被 作为中国式体操列为学校体操的内容,后来逐步成为课外体育活动,再成为正课,最后被列为学校的必修课。学校武术以体操化的武术为主要内容,中华新武术、精武国操、太极操是其主要形式,另外武术舞蹈也是一项受欢迎 的形式。由于学校注重的是武术的健身与教育价值,所以武术的技击对抗训 练在学校中并没有被积极提倡。从当时的调查结果来看,学校武术的效果也①陈稼轩.国术界应有的工作
[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
14卷.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8 : 29.并不理想。另外从学校武术的开展状况来看,学校武术在师资、教材、教法 等方面还不完善,对学校武术的教育价值与体育价值的探索还不深入。如何让武术技击服务于学校武术教育是一个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第六章转型中的团体武相
近代,伴随着社会对体育以及武术的重视,涌现了一系列的体育与武术团体和机构。这些团体和机构的目的不同,性质各异,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武术以及体育的发展。影响较大的民间武术组织南方有精武体育会,北方有天津中华武士会。中央国术馆则是民国时期影响最大的官办武术机构。
一、近代武术团体的大量出现
近代随着尚武思潮的兴起,社会上出现了大批的武术团体。1924年北京体育研究社对京津武术团体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表6-1所示。
表
6-1 京津武术团体一览表
团体名称 |
成立时间 |
北京体育研究社 中华武士会
剑术研究会 中华尚武学社
北京武术体育会 中华国技武术研究社 群武社
天津武术协会 天津进德武术会 天津道德武学研究会 陶然武术团
四民武术研究社 |
1911年10月
1911 年
1911年12月
1911 年
1918年10月
1922年12月
1923年4月
1923年7月
1923年8月
1923 年
1924 年
1924年6月 |
1932年上海扬武国术会对上海的武术团体进行了统计,其统计结果如
第六章 |
转型中的团体武 |
表6-2所示。
表6・2 |
上海武术团体统计表 |
国体名称 |
成立时间 |
|
中华体育会 |
1926年4月 |
|
利生中学国术部 |
1931年1月 |
|
中华国技传习所• |
1913年2月 |
|
上海市国术馆 |
1928年8月 |
|
中华国术协会 |
1928年11月 |
|
公共体育场国术部 |
1917年3月 |
|
武当太极拳社 |
1926年12月 |
|
精武体育会 |
1909年6月 |
|
青年会武当国术组 |
1929 年 |
|
致柔拳社 |
1925 年 |
|
中华武术会 |
1919 年 |
|
汇川太极拳社 |
1928年9月 |
|
上海武学会 |
1921年8月 |
|
扬武国术会 |
1932年10月 |
|
北京、天津和上海是武术团体较多的城市,除此以外在其他别的城市, 也都有类似的武术团体出现,影响较大的团体有中央国术馆以及各省市国术 馆所组成的国术馆系统,精武体育会以及在全国各地设置的精武分会,另外 还有如湖南的国术训练所、陕西省城固县国术研究会等一系列团体。大量武 术团体的出现对武术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在引导着武术的发展方向
二、近代武术团体的宗旨
鸦片战争以前,武术是军事训练的内容,是人们自卫的手段,武术主要在民间和军队中传承。到了近代,随着尚武精神的提倡,一些提倡武术的团体开始出现。这些团体提倡武术的宗旨与原来人们练习武术的目的有了不 同,武术团体提倡武术很少提及自卫,更多地强调武术是一种体育。随着体 育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民国后成立的大多数武术团体都将提倡武术的宗旨
与体育紧密相连。
就精武体育会来说,霍元甲去世的时候,精武体操学校仅持续了6个月,学校学员甚少,收入微薄,如想维持下去必须寻找更好的办法。于是, 陈公哲、黎惠生、姚蟾伯、卢炜昌等人决定创立精武体育会,代替精武体操 学校,确立总旨,厘定章程,重新征集会员,并租用万国商团义勇队故址为会址。1910年3月3日迁入新会址。“且以学校为号召,未免范围太狭,今 为扩大其范畴,故由公哲等讨论决议,改为体育会。”①从此精武体操学校 改名为精武体育会。本来用“体育”二字不太恰当,照性质而言,应改为拳术、技击或武术会,但是怕当局误以为是拳匪余虐,立会会有问题,所以按陈公哲的意思,把武术作为国民体育,只有寓拳术于体育,寓搏击术于养生,武术发展才有前途。精武会以三育为宗旨,制三星会旗,代表体智德三育。后来陆续成立的武术团体的宗旨也大都与提倡体育有关。以下是收集到的民国时期的一些武术团体的宗旨(参见表6-3民国武术团体的宗旨)。从 1911年成立的北京体育研究社、中华武士会到1924年成立的四民武术研究 社、1934年的中央国术体育研究会,除个别社团如中华国技武术研究社、 天津道德武术研究会、陶然武术团没有提出明确的宗旨外,其他团体都将发 展武术与体育,与培养强健的体魄,或者培养尚武精神结合在一起。没有一 个社团认为其宗旨是为了培养会员的自卫能力。强调武术的体育功能是民国时期武术团体提倡武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反映了民国时期人们武术观念的变化,武术在人们的理念中从伤人的手段变成了健身养生的方式。
表6-3 |
民国武术团体的宗旨 |
团体名称 |
宗旨 |
精武体育会 |
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 |
北京体育研究社 |
研究体育,振兴尚武精神 |
中华武士会 |
传习中国固有之武术,锻炼国民之体魄 |
剑术研究会 |
发达体育,振起尚武精神 |
中华尚武学社 |
研究中国武术,实行体育 |
北京武术体育会 |
发达中国各种武术,养成国民健全体育 |
①陈公哲.精武会五十年
[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1: 19.
续表6-3 |
第六章转型中的团体武 |
团体名称 |
宗旨 |
上海中华武术会 |
发抒道德、锻炼体魄、起衰振弱、互相辅助、服务社会 |
中华国技武术研究社 |
研究国技 |
群武社 |
提倡国人尚武精神,阐明武学真理 |
天津武术协会 |
发展体育,提倡国技 |
天津进德武术会 |
发展体育及矫正武术之积弊,增进个人道德 |
四民武术研究社 |
提倡武术,辅助体育之进行 |
中央国术馆 |
提倡中国武术,增进全民健康 |
湖南国术训练所 |
提倡武化,增进人民健康 |
扬武国术会 |
提倡国术,促进民族康健 |
中央国术体育研究会 |
研究国术,健全人民体格,养成自卫技能,强种救国 |
三、近代武术团体的教授内容
传统武术在民间的传承,所侧重的主要是武术技术,技术内容也相对单一,而近代武术社团所教授的内容则丰富了很多,不仅教武还教文,很多情况下,武术社团或者机构所起的作用更像是一所学校。精武会分为技击部、兵操部、文事部、游艺部。技击部设拳术、兵器、 对手、内功、弓箭等科。兵操部设兵士操、野战术、军事学、气枪打靶等科。文事部设打字、国语、医学、国画、簿记学等科。游艺部设足球、网 球、篮球、乒乓球、标枪、台球、音乐等科。从这些科目来看,精武会几乎等同于一所大学。
浏览85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