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美学文化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中和之美、协调之美、和 善之美以及和合之美。

我国武术是高度的力与美的结合,它是一项具有健身和艺术之美的体育运动。 具体来说,武术的美主要表现在技击、练气、形神、意境、节奏几个方面。


  • 技击之美。武术有着多种多样的拳种,动作也是千变万化的,但都是源于 目的的实现而引起的愉快。换句话说,就是掌握了攻防格斗技术而引起的精神愉 悦。可以说,这是最初的审美萌芽。后来,随着攻防格斗技艺的不断发展,逐步 形成相当稳定的套路形式,使其既具有“技击”的特点,又与生命的自由活动形 式相符合。人们观赏的对象,主要是积淀在技击中的人的智慧、才能、力量、灵 巧、勇猛、坚强等。

  • 练气之美。传统武术的各派各家都对练“气”的重要性较为重视,并把 “气”作为武术的根本。尽管武术各家各派对气的理解、赋予的含义及如何练“气” 是有一定差异性的,但是,在练“气”是武功达于化境的基本条件方面却是一致 的。古代武术家认为,气是人生命的根源,武术必须修炼人的生命根源一气。历 代拳家通过内修炼气,达到“元气充足”,精神健旺、动作敏捷、发力沉实的效 果,从而将生命力的刚健、充实充分显示出来,这本身就肯定了个人生命的自由 活动就是美。武术对人的生命根基非常注重,进而得出宇宙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运动,因而它的运动形式成为人的生命的同构的表现,给人以美感。

  • 形神之美。传统武术对神形兼备、内外合一较为注重。其中,比较具有代 表性的有:长拳中的八法,即“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南拳中 的内练“心、神、气、胆”,外练“手、眼、身、腰、马”;形意拳的内外三合等。 尽管各拳种对神形兼备的提法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在注重内外运动符合生命的 自由和谐运动,使内部意气的流动和外部神气鼓荡在运动中趋于和谐方面,它们 是一致的。不仅如此,拳家们认为神是形的内蕴、灵魂,离开了神,武术特有的 韵味就不存在了。

  • 意境之美。传统美学范畴“意境”,往往会被解释为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图 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而从武术的角度来说,套 路的形成与传统美学注重意境美关系密切。套路是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需要, 将具有攻防意义的技击动作进行艺术加工,它要和演练者、编创者的情感、精神 融合一致,从而达到“情境”交融,“情” “技”交融,神形交融。此外,武术的 意境美不仅在实际的演变过程中有所体现,而且也体现在动作的命名上。比较具 有代表性的有:苍鹰捕食、大鹏展翅,将雄鹰气吞千里、力负千钧的雄伟气魄和 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充分体现了出来,给人一种威猛雄健的感觉;白猿献果、称 猴攀枝则将闪展腾挪和巧妙轻灵充分体现了出来,给人以机敏灵活、轻松活泼的 乐趣。通过这些名称,闻其名如见其形,使练拳者与看拳者不仅品享其意境神韵, 而且仿佛感受到了拳技套路神秘而浓郁的文学意蕴。节奏之美。传统武术中阴阳二气的运化,赋予了武术运动鲜明的节奏感。节奏 是武术运动,也是生命运动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而生命的规律同美的规律有着 内在的、深刻的联系。“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 如轮,折如弓,轻如云,重如铁”是对武术节奏美的形象生动的体现。在动静、起 落、快慢、轻重、高低、刚柔的对立转化中将武术鲜明的节奏感展现了出来。


第四节大学体育中武术的开展

一、高校武术传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武术在高校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具体来说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舜队缶专业水平参差不未,武术教师缺乏

众多学者研究表明,高校武术教师队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欠缺,尤 其缺乏散打教师,部分学校因缺乏教师未能正常开展武术教学活动;二是教师专业 性差,部分从事武术教学的教师并非武术专项毕业,甚至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或学 习,这对教学质量的保证存在很大的挑战。与此同时,武术拳种又相对较多、内容 丰富,技术动作路线、方向复杂,不具备一定武术专业素质的教师很难胜任教学 的要求,其技术水平的优劣是直接影响武术教学开展的主导因素。

(二)高校武术教学内聚单一,忽视武德教育

武术以技能运动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主要运动方式,并注重内外兼 修的传统体育项目。在目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武术套路教学内容存在内容单 一、教材老化、课时少,重技术、轻理论,套路长、动作多,学生难以掌握等问 题。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为完成修学分的考试任务,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技 能动作的学习,而忽视武德精神的领悟,出现了教师教完动作,学生自己练习, 学生学会套路考试达标之后,就不再练习。因武术套路对记忆性要求比较高,长 期不复习就会忘记,学得快忘得也快,更别提体会武术精神的真谛了。

(三)高校武术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教学形式是“注入式” “填鸭式”,这种单一的教师“教”、 学生“学”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只当作一个需要教育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教 师的教育培养。而这种过于强调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性”,从而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样致使学生认为武术是一门枯燥无味的难学的课程,学生的学习也变为被动,从 而产生厌学情绪,导致学生对武术课程的反感和排斥。

(四)高校练武场地设施配备不齐全

虽然近些年高校扩招,但大多数学校还保持着原有的体育场馆与体育设施, 使得人均体育锻炼场所和器材相对减少,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体育教 学与发展,特别是武术教学需要有一定的器材与场地,场地设施的不足与匮乏是 影响高校武术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体育院系的专业学生来说,室内场地是 保证教学质量与动作难度必不可少的设施,但是调查显示,室内场馆的匮乏与人 均体育场地面积的不足是导致高校体育院系武术教学质量不高、学生锻炼积极性 差的主要原因。武术教学设施缺乏是影响高校武术运动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高校武术传承与发展问题的解决措施

我们以武术在高校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主要依据,有针对性地提 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具体如下。

(一)武术教师要加强武术专业技能学习,提高4身素质

因为武术教学具有体育教学的一般特点,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武术教学中, 教师的基本功很重要,包括示范动作的精神、气质、神态对学生都有直接的影响。 虽然很多教师都是高等院校毕业,具有一定的武术知识与技能基础,但是武术学科 有它自己的特点。比如套路一段时间不练就会遗忘,很多教师可能由于没有长期 教学,更是生疏了,所以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加强武术基本功的练习,从而 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二)加强对武术的宣传包装,提高民众对于武术的认可度

想要解决武术在高校发展的整体问题,眼光必须放在整个社会。要发挥社会 的引导和宣传作用,首先要提高武术在民众心中的认可度,大多数人尤其是社会 的高层人士应该先重视武术。只有这样,武术才能被更多的人所接纳,才能在社 会上发展,以致影响高校学生。20世纪80年代,电影《少林寺》播出,在中华大 地上掀起了一股习武热,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但是今天,由于 相关影视作品加入了大量的电脑特效,反而容易让民众对武术产生误解,继而不 利于武术在社会推广。解决高校武术教学问题关键不单纯在于高校,还在于整个 社会的态度。只有解决好了社会对于武术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才能解决好高校 武术教学的问题。

(三)构建新的武术教材体系,注意兼顾套路武术和对抗项目的教学和 练习

武术本来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技击活动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下,以 技击攻防动作为主要载体,以提高攻防技击能力为主要目的,注重形神兼备,打 练结合,内外合一的修炼,融技击性、健身性、文化性于一体,各种自成体系的 拳种总和。只不过到了近现代因为种种原因让我们人为地把它们分隔开,造成了 当前这样的尴尬局面。当前武术教学内容必须顺应社会的发展、基础教育的需求, 改革现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全面,既要有套路内容,也要有对抗项目的教学 和练习,否则不能满足高校学生的兴趣需要。

从武术教学的实际出发,创新武术教学模式,改革武术教学内容,研究武术教 学法是当前高校武术教学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大胆地对武术教学内容进行 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敢于打破一些传统教学的框框,多开发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武 术教学内容,采用一些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手段,使武术教学内容不仅能成为学生 在校期间的身体锻炼手段,而且还能为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思想打下基础。

(四)锻炼学生实际运用所学运动技能的能力

学习武术运动技能的目的是将所学到的运动技能运用于日常的体育锻炼和比 赛中,因此教师不能为技能而教技能,学生不能为学技能而学技能,教师应该在 课堂教学中创造更多的条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运动技能。 如开展多种多样的个人和团体之间的武术比赛,并鼓励学生在课内组成学习小组, 让学生自学自练,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相互纠正,使学生在学习的氛围中,提 高发现错误和改造错误的能力,不断提高所学运动技能的指导能力,并在学习中 发展合作交往能力。在课外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武术运动技能自己进行体育锻炼 并能发展成指导、帮助他人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

浏览68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