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圣端经过多年研习太极拳,到晚年已不似年轻时那样气盛,变 的雍容谦和,含而不露,毫无骄矜之像。对来访者不问业艺高低,均 友好相待。但对敌人则毫不客气。1937年日军占领邢台,一日军军 曹来访李圣端,欲试高下。李圣端不顾在侧友人相劝,凛然应允,交 手不及三个回合,一个“白鹤亮翅”,将该军曹打出丈余,跌倒在地。 1939年秋,两名伪军殴打一赶集乡民,围观民众敢怒不敢言。李圣端 挺身而出,怒斥伪军不该仗势欺人。两名伪军慑于“太极李”的威名, 只好释手。后来,日伪地方政府重金聘请李圣端出面举办习武班。 李圣端宁受清贫,拒而不受,表现了一个武术家的民族气节。为安全 计,李圣端移居牛市水坑一小巷深处,闭门谢客,靠开磨房维持生计。
1945年,邢台解放时,57岁的李圣端,因久经战乱,身心多感不 适。为使武式太极拳发扬光大,后继有人,乃召集门人弟子,尽述平 生所学,希望他们学有所成,择人而教。
1948年,李圣端因患肠癌逝世,享年60周岁。其弟子马荣、王陛 卿、陈固安、王万庆等继承其武德武技,发奋努力,研习教学,各有建 树。
王彭年
王彭年(1880~ 1955),字延久,号老延,回族,住邢台城南关七道 弯巷。王彭年是郝为真在邢台的亲传弟子之一。他有文化,善交际, 且崇尚侠义,乐善好施,结交甚广。永年等各地拳友来邢台,大多由 他出面款待,并协助设场教拳。故对各家太极拳发展情况知之甚详。 毕生从事皮行等商业经营,在太极拳上造诣颇深,但是很少课徒授 艺,其徒弟不多,除次子王宗贵外,只有刘玉祥、赵玉林等人。以他卓 越的活动能力和在拳界的威望,在邢台武术界许多活动中承担组织 任务,对武式太极拳在邢台市的广泛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 郝中天
郝中天(1883~ 1968),名景云,人称郝老中或老中先生。邢台市 羊市水坑人。家中开有皮货行,殷实富足。虽然是商人,却素喜武 技,少年时在邢台拜保定郭风魁习六合拳,常与同龄人在邢台西街背 后的老盐场习练;后来又向任县刘赢州学习杨式太极拳;再后,又专 程去永年,跟郝为真学习武式太极拳八 :.. .:
郝中天躯体伟岸,天资优异,又能刻苦研习,终身晨练不辍,故技 艺精湛,深得拳术之妙。为郝为真门下弟子中之佼佼者。又与李宝 玉、路勤等著名拳师相交甚厚,也曾专门到河南温县陈家沟拜访。 1930年,郝中天协助同门李圣端,组织邢台国术研究社,负责管理和 教拳等工作。南京国术馆成立以后,郝中天曾一度前往任教,在南京 享有盛誉。 '
郝中天个人收徒很少。晚年时,刘玉祥、王凯、王万庆、陈固安、 丹玉魁等常去其家中请教,皆执弟子礼。郝中天谢世时,陈固安、丹 玉魁等人亲自送葬。郝中天葬于邢台市南郊碾子头村。
李见性
李见性(1897 ~ 1982),字明心,原籍隆尧县木 花村。幼时人私塾,学习古典经书及医、易之理。 曾随舅父练过长拳、刀、棍、绳鞭等武技。弱冠即 到内丘名山——神头山当道士,后又在邢台雷公 山拜正一教传人“玄阳”道长为师,潜修道法。更 习传统医术,即此在寺庙周围行医济世,治病救 人,愈者不计其数。为了深造,又走出宙公山,遍 、历南方名山古庙,后到江西隐虎山灵霞观。此处 图2-14季见性环境幽静,适合清修。但乡人告知,过去,此庙道人或被虎咬,或被歹人抢劫,所以再无人 敢住。李见性听后不惧.曾见虎但未受其 害,并以武技和智慧斗败三名匪徒。在此 修行年余,香火逐渐鼎盛。因家中老人年 迈,又返回雷公山。又因其医术名声甚 高,吸引李宝玉和石逢春上山求医,三人 情投意合,遂义结金兰。李见性在《太极 拳手抄》中曾记载:“鄙人自32岁幸遇李 香远,习练此技术,后遇姜廷选君指示根 本练法,乂遇石逢春君言术内精详”。若 按虚岁计算,李见性32岁时正1928年。 此后李宝玉常住山上,练武谈医,数年之 间,每日同李宝玉打三十几趟拳,流汗数玉也从李见性的医道上获益颇丰,两人友情日加深厚。后世有云,李 宝玉与李见性是换艺弟兄,所言的确不虚。同时,从李见性的文字自 述中不难看出,他与廷选和石逢春也同样相交甚厚。
盆。李见性深得李宝玉太极拳真谛,李宝 罗征(左)刘兰亭(右)
1929年,董文科从苏州寄来60块大洋作为川资路费。请李宝玉 赴苏州吴谷宜家教拳,两人安排好家事,即赴苏州,在苏州深得弟子 们敬重。董文科也由此得以再次深造太极拳法。
1930年,英国人在南京摆擂,欺我中华无人。也确有数名中国武 师被打败。李宝玉和李见性带董文科赶赴南京,经过对董文科的精 心调教和对英人数日观察,时机成熟时,董文科才上台打擂,经过一 番苦战,董文科将英国大力士打下擂台。当时,董文科极力挽留李见 性在彼行医,并欲亲自出资为其建诊所。但因李见性是家中独子,老 母尚需照料,只得返回家乡。在邢台雷公山上继续住庙行医。因军 阀混战,兵痞匪人常到山上骚扰,李见性不能在山上静修,便迁居邢 台城内长街开诊所,行医数十年。—
李见性初到邢台城内时正值青年,身穿道装,故人称其“小道
士“。年深日久,来邢台找他看病的只知道小道士,而不知李见性。 因其医术高明,且德高望重:,在邢台及周边地、县声名远播。20世纪 70年代末,北京刘忠臣的母亲田氏专程来邢台求道士治病,病愈后返 京。80年代又要来邢台拜见,知其已故,才未成行。
李见性初到长街时,年轻好武,发掌有声带风。常到开元寺练 拳,日久结交了寺内方丈和尚,经常谈佛论经,相互探讨佛、道两家的 理论,颇具哲学见地。李见性颇具意根,而且名理豁达,解放前参加 了佛教会,在佛、道两家都结交r不少名士。又因行医之故,结交r 长街高家老人,此人博学,精通周易六爻卦术,李见性常与其在一起 研究易学,深得卦象之法。
李见性于1982年病逝,享年85岁。李见性一生太极功底深厚, 通明拳理。在医学上精通传统中医理论,能治各种疑难杂症,尤以儿 科为上,擅长针灸。在邢台武术界和医学界都享有崇高的威望,是邢 台家喻户晓的武术家和名医
李见性生前曾将平生所学医术传于其女婿罗云章,李见性过世 之后,罗云章承其泰山衣钵,以“小道士”为诊所之名,继续行医,济世活人,使道士医术发扬光大。其医德医风也深受世人敬佩。罗云章 之女罗惠在医道上也颇有建树,其子罗征则在武术上受李见性传授 甚多,并长期担任邢台市武术协会的领导职务。
葛顺成
葛顺成(1868 ~ 1932),葛福兴之子,又名老 咸,清河县葛家村人。在教拳生涯中,有唤葛咸 宜和葛咸斋者,均是葛顺成,是葛氏弟子中最聪明机灵的个小的。
1883年初,葛顺成在伯父葛福来的带领下到 永年广府城拜见了李亦畲、李启轩,学习武式太 极拳,并在空闲时间帮李家干些家务活。葛顺成 在李亦畲和李启轩的教导下,与李家其他弟子共
图2-6葛顺成 同练拳,主要是李亦畲对其言传身授。在最初的3年里,虽说李亦畲倾心传授,葛顺成刻苦演练,但是李亦畲始终没让 其递帖行拜师礼。直到1886年秋,李亦畲让葛顺成带着他到清河葛 家村小住,深入了解葛家在当地的历史和现实情况,经过近3个月的 考察,又带葛顺成回广府,才让其递帖拜师,成为李亦畲的正式弟子。 有些资料把葛顺成列入李启轩名下,从学拳来讲,李启轩固然也是葛 顺成的老师,但是,葛顺成毕竟是李亦畲的递帖徒弟。郝为真也很喜 欢葛顺成这个小师弟,给了他很大帮助。
1892年,24岁的葛顺成在老师的安排下回清河立业。就在这一 年,李亦畲病故。葛顺成在授徒中常讲李亦畲的武德,更嘱弟子们, 如有机会去广府城,一定要拜会郝为真师伯。葛顺成为人忠厚老实, 从不仗势欺人,在授徒生涯中除和弟子们进行太极推手、散手对抗演 习外,从不和外人动手。对蓄意挑衅之人,总是采用曲折委婉之法让 其明白,太极拳同其他拳种一样,能以功力战胜对手,只不过太极拳 也可以在不造成任何伤害的情况下使对手折服。
葛顺成在清河坝营教拳时,一身高力大者见葛顺成与弟子们练 推手,弟子总是东倒西歪,站无定力,打散手时,弟子们往要顺成身上 挥掌打拳,不是被凌空扔出,就是贴身倒地。他认为这不过是让人看 的戏法,便提出与葛顺成一试。他双手按住葛顺成肩头,想把葛顺成 按倒在地上,葛顺成腰一塌,那人按空,便进步再按,葛顺成迈步前 行,乂使其按空,就这样,他越想按住越是按不住,葛顺成在前行,他 在后面跟,想停都欲罢不能。直到葛顺成收脚扶了他一把,才使其 直起腰来。
葛顺成后来的著名弟子崔老耀,清河县西赵庄村人。当初到坝 营顾魁文家走亲戚,赶上顾魁文宴请葛顺成,崔老耀本来就看不上太 极拳,又见葛顺成身体清瘦,更是不以为然,扬言一把能把葛顺成扔 到瓦房顶上。葛顺成说只要崔老耀能把自己肩上的毛巾摘去,就算 赢了。崔老耀便伸手直向葛顺成肩头,似到非到之际,葛顺成腰身一 转,崔老耀抓了个空,如此接连几番,都使崔老耀抓空,绕着桌子转了 几圈,转得崔老耀几乎晕倒。葛顺成回身将其扶住。崔老耀却扑腾 跪下,拜葛顺成为师。
浏览79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