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武术

从晚清开始,中国引进西方体操,在引进西方体操的同时,就有人提出体操不仅西方有,中国也有,由此刺激了中国人对一直存在于下层民众中的武术的挖掘。1897年,在何炯的《中西体操说》、王维泰的《体操说》等文 章中,都指出体操并非西法,中国自古的导引术、拳术等都是体操。1908 年《论今日国民宜崇旧有之武术》一文指出:“窃谓今也欲求强国,非速研 究此术不可。尤非崇为普通学科不为功。”①把崇尚武术与强国联系了起来, 并主张把武术作为普通的学科。但是武术要想作为普通学科进入学校,需要 有一个合适的理由、合理的方式。既然体操已经作为军国民教育的一部分, 列为学校的必修课,而且武术从外在形式上来讲与体操是相似的,所以让武术体操化被认为是武术进入学校的最好的方式。20世纪初,受西方兵操的影响,懂得武术,又身在军营的马良对中国 武术进行了一次主动的改造,创编了体操化的武术——中华新武术。马良所 编的中华新武术共分四科:率角(即摔跤)科、拳脚科、棍术科、剑术科 (单手剑)。由于披着体操的外衣,中华新武术堂而皇之地在军界、警界、 学校推广,并成为各级学校的正式体操。马良发起创编的中华新武术,是比较成功地借鉴西方兵操对武术体操化的尝试。它很自然地借鉴了兵式体操的组织方法,把队列队形练习作为武术 团体组织的方式引入,制订出团体教练法,从而改变了武术原有的师徒间


  • 论今日国民宜崇旧有之武术[M] //林淑英.中国近代体育文选:体育史料第17辑.北 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


“一对一”的单一传授方式。再者中华新武术利用口令,把动作进行分解, 简化了动作教学,改善了武术因动作路线复杂传授困难的问题。新的教学程 序体现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练到对手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所有 这些改进都有利于武术在学校的推广,也因此使得中华新武术成为很多学校 的武术教材。

(-)精武会的中国式体操

精武会中传授的武术也是一种体操化的武术,被称为中国式体操或者精 武国操。陈铁生在《出版纪略》中曾说:“拳术者中国式之体操而已。”①精 武牧师罗啸墩在北行京津后所著的《精武内传》的《国操宣言》中说精武 体育会“其业经组设会所者,附近各男女学校,悉依照沪、汉、粤各会所属 各校办法,咸派员教授。且竞以中国式体操相称述,而废弃其平日之操 练”②。由此可见中国式体操和国操是精武体育会对武术的称呼。受中华新武术的影响,很多人认为中国武术应该改造成体操,在学校中教授。教育司司长陈菠庄先生就认为“中国之武术若改为体操式练习,亦非 难事”③。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张春霆先生也提道:“武术之传习,相沿至今,已有数千年,正宜加入学校体育科中,与其他各项体操混合教授,成为 一种中国式之体操。”④所有这些言论说明中国武术进入学校,并被教育专 家认可,最好的契机就是改造为体操,成为体操的一部分,以满足学校体育的需要。其实在1919年北京中等学校校长会议上,就曾“议决体操一科, 确定国技为基本”⑤。在中国的很多学校中,武术都是以体操的形式开展的。精武会作为近代影响最大的民间体育社团,对学校武术的开展作出了重

  • 陈铁生.出版纪略[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1卷.北京:中国书店出 版社,2008

  • 罗啸嗷.精武内传[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 本校校董教育部司长陈菠庄[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9卷.北京:中 国书店出版社,2008

  • 本校校董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张春霆先生训词[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 成:第9卷.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 梧州精武会开会详情[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4卷.北京:中国书店 出版社,

  • 2008要贡献。中国式体操不仅在精武会会员中教授,而且这种中国式体操随着精 武会影响的逐渐增大也在学校中传播。精武会“不以武术为毒群之具,而以武术为育群之基”①。把杀人的兵矛“以之为器械体操,以锻炼体魄,强精 神,化杀人之具为生人”②。正是本着这样的精神,精武会在学校中推行精 武国操。精武会推行的国操主要是“精武十套”。这十套包括:潭腿、功力 拳、大战拳、节拳、接潭腿、套拳对打、八卦刀、群羊棍、五虎枪、单刀串枪。精武会对外教授武术以这十套为主要内容,而在这十套中又以潭腿作为 入门的基础。所以潭腿是民国时期推广最广泛的精武国操。精武会时常派人到各学校教授国操。上海精武会曾派人到复旦大学、中华工业学校、东亚体育学校、澄衷学校、岭南中学十三队童子军、爱国女 学、中国女子体操学校、广东小学、培德小学、培本小学、广肇女学、崇德 女学教授国操,并且在每月的第四星期将所教授的各团体学校召集于上海精 武会操场进行会操表演。广东精武会以及佛山精武会对精武国操在广东地区的学校推广影响很大。1920年,经广东省教育会同意,广州全市学校,划分为七区教授精武国操,且每年都举办会操比赛。佛山精武会也曾派员到佛山各著名的学校教授国操,使得佛山几乎所有著名的学校均教授精武国操, 其程度最高的学生,对精武会规定的十种基本操都可以练习。因为精武国操特别是潭腿在广州的推广,还发生过体操在学校中的比重分配问题的讨论。由于潭腿在广州的各学校推广主要是占据体操时间,而体操的课时是一定的,潭腿势必会影响其他体操的传授。1924年3月5日,广 州市教育局召集市立学校体育教师及校长召开体育教法讨论会,主要讨论广州市各校体育的改进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有个教员提到潭腿运动已在学校教授多年,且这种运动的确也有好处,但是如果在学校中注重潭腿,那么占用体操的时间就比较多,就没有课时进行普通操及游戏等运动。针对这种现象,这名教员提出如何安排体操的时间才合适的问题。当时的广州市体育视



  • 梁仲璧.读精武月刊书后[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5卷.北京:中国 书店出版社,2008

  • 无奇.精武之春[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5卷.北京:中国书店出版 社,2008


学吴定辉认为潭腿比其他拳术柔和自然,所以高小以上的学生不妨练习。但他同时认为练体育的人比练武术的人身体姿势优美。基于这样的认识,吴定 辉提出学校体育如在体操时间内教授潭腿课,仍应取混合教材,编成教程。在这次研讨会上,由于吴定辉提到练潭腿会使人缩头缩胳膊,所以在研讨会之后,精武会会员对吴定辉的说辞进行了反击,并由此引发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潭腿之争。这场论战虽然很快就平息了,但是它激发了人们用更科学的态度去审视潭腿,审视武术在学校中的作用。也由此可见人们对潭腿是从体操的角度、从健身的角度,而不是从武术技击的角度去评价的。

(三)太极操

太极操是由褚民谊编制并推行的,他认为从生理方面说,太极拳是最适宜的技术,但是因为太极拳动作复杂,大多数人没有很多工夫去学,即使学 会也很容易忘记,于是他根据生理心理原理,按照先上肢、下肢以及躯干, 后到腰,然后全身的顺序,也就是先四肢小肌肉而渐及躯干大肌肉的顺序, 将太极拳体操化,简化动作,发明了太极操。褚民谊非常积极地进行太极操的推广,为了便于中小学生练习,他还编制了初中级次序,编写了太极操口 诀。太极操因此被一些人认为是“最适合于中小学生的简单运动”①。在褚民谊的提倡下,中华体育会成立太极操研究会并组设太极操讲习 班,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太极操的培训,从而带动了太极操在中小学的推广。 太极操也因此成为大型运动会的一个重要的表演项目。1933年10月,第五届全运会开幕式上有褚民谊指导的太极操团体表演。1934年的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上的国术表演,其中一项就是太极操,当时参加单位有五十个,共 一千二百人。1935年10月10日到22日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江湾体育场举行,在开幕式上,上海三千名小学生集体表演了太极操。1936年编的 《小学体育教授细目》规定:各学年作业中增添太极操。所有这些都表明太极操在学校中的推广还是较好的。

浏览81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