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深先生谈形意拳
郭云深,字峪生,河北深县人。学拳于李洛能,为其八大弟子之首,形意内、外功已达炉火纯青之境界。 一生善用崩拳,与人相较,从未败北,故有“崩拳大师不倒翁”之称。所授弟子甚多,如李奎元,王多斋、刘维祥等,皆是武林名家。先生在授徒过程中,对形意拳之拳法拳理及应用都做过精辟的论述。河北完县孙禄堂常侍郭老先生左右,故所得独多,著有《拳意述真》一 书。现笔者将所闻整理介绍如下。
一、三步功夫,三层道理,三种练法
练形意拳有三步功夫,即易骨、易筋、洗髓是也。易骨是固本的功夫。俗言,根深则叶茂,本固而枝荣。练之可使骨骼坚实,肌肉丰满,气质威严如泰山。易筋是练筋腾膜的功夫,增加肌腱的柔韧性和弹力。俗云:“筋长一寸,力大无穷”。练之使其劲纵横连络,生长无穷。洗髓是上乘功夫,练之使其性空、体虚、气灵;意神统一,形势统一,气劲统一,神气运用,圆活无滞,身体动转,轻如羽毛。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指此也。
1.明劲功夫
明劲也就是拳中之刚劲。练明劲是易骨之功夫,与丹道炼精化气的道理相合。人之初生,其性天真,无有私欲,先天统后天,后天顺先天,故身体健康,根基坚固。以后年事渐长,知识渐开,灵窍渐闭,血气盛行,正气衰弱,于是便先、后天不合,阴阳不交,以致身体筋骨不能健壮。昔日达摩大师传下《易筋》、《洗髓》二经,教人练之以强壮身体,以还其人生之初的本来面 目。其后岳武穆王加入《易骨》,发展之成为三经。并将此三经制成拳术,进一步发明此三经道理之应用,使之既有虚空、灵通之本体,又有神化不测之妙用。此即拳经所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之含义。因此拳是内外一气,阴阳浑成,刚柔相济,动静一源,体用一道,所以说静是本体,动是作用。静为道之本,静为动之体,只有静才能进行精神意志的修养,增强意识支配自我形 体的能力。精神意识为生命之主宰,形体活动为生命之基础,二者相合,才能使人身这一小天地与阴阳变化、天地之理相合,人的气质乃得以变化:弱者可变强,柔者可变刚,悖者可变为和顺。练明劲,是将人身中散乱之内气,收纳于丹田之内,使之不偏不倚,和而不流。按照拳经中《九要》所规定的形式练习,不可随意更改,所谓“无规矩,不能成方圆。圆者以应其外,方者以正其中”是也。动作要上下相随,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起落要整齐一致而不可散乱。果能如此,便达到了明劲的要求。明劲虽是初步功夫,但它是形意拳一切招法和一切劲路的基础,也是健身、养生中重要的一环。拳经云:“练形而能坚,炼精而能实”,这易骨之劲和炼精化气之功,是万万不能等闲视之的。
2.暗劲功夫
暗劲也就是拳中的柔劲。练暗劲是易筋的功夫,与丹道中炼气化神的道理相合。应先将明劲练好,再练暗劲。练时所用之劲,是将形气神合住,两手用力往后拉回(内中有缩劲),如同练虎钩时一般。其意又如拔钢丝。或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后拉;或右手往前推,左手往后拉,其意如撕丝绵,又如开硬弓时徐徐拉开之意。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左手往里裹劲;或左手往外翻横,右手往里裹劲,如同练蛇形时两手之动作。或两手往前推动,如推重车,推之动而不动之意。两脚之用力,前脚落地时脚跟先着地,不可有声,然后再落脚着地;后脚用力蹬劲,如同迈大步过壕沟之意。两脚之进退,明劲、暗劲步法相同,唯是明劲有声,暗劲则无声耳。练暗劲时,从总体上说,神气要舒展不可拘束,动作要圆活而不可停滞。内中大气鼓荡,贯于四 梢;劲路则横竖斜缠,刚柔相济;神光默运而锋芒不露。练到至柔至顺,到达极处,便是暗劲之终、化劲之始的时候了。暗劲与化劲并无明显的分界,只不过是程度上的不同而已。
3.化劲功夫
化劲功夫是形意拳的高级阶段,是在暗劲的基础上再加向上的功夫,用丹道炼神还虚之功,练至神形俱杳,以至于无声无臭。拳经云:“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指的就是化劲功夫。须知练化劲与练划劲不同,切不可混淆不清。划劲又叫短劲。练明劲练暗劲时,也有划劲。划劲是两手出入起落都较短,如同手往墙上抓去,往下一划仍回到自己身上来。练化劲者与前两步 功夫在形式上无大区别,唯所用之劲不同。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三回指的是明劲、暗劲、化劲,九转指的是道家所谓的九转纯阳,化至虚无而还于纯阳的道理。练化劲时,周身四肢之动转、起落、进退,仍顺着前两步功夫的形式,规矩不可改变,唯不可用力,要专心于神、意之运用。但所谓不用力亦并非顽空,手足动作之力要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又非全不着意,要周身内外全用真意,意在积蓄其虚灵之神耳。何谓“真意”?即在杂念纷纭中,忽的一觉,显现一个无杂念的“念头”,此即真意。运用真意将气、劲、形统一于一体,便能晶莹透彻,无所不含,恍惚渺冥,自然感应。这便是《丹书》上所说的:“不见而章,无为而成,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其中妙境,全靠自己领悟,不可言传也。练到此时。便可无人而不自得,无往而不得其道。与人相较,亦无可而无不可也。故云,有形有意都是假,拳到无心方见奇。
形意拳之道,不外神、气二字。其理与丹道可合而为一。丹道是静中求动,动极而复归于静;拳术是动中求静,静极而复归于动也。其初练之时,似颇不相同,至炼神还虚之时,则完全一样了。文武之道,皆是刚柔相济,随时消息,顺中用逆,无过不及,从容中道而已。
二、形意拳之呼吸、内气与内劲
练形意拳,有三层呼吸。第一层是炼精化气之功的呼吸。将舌稍稍向上卷起,抵住上额,口似开非开,似合非合,呼吸任其自然,不可着意。手足动作要合乎规矩,此之谓调息。第二层是炼气化神之功的呼吸。口仍是似开非开,似合非合,舌抵上颗,但要着意于丹田之内呼吸,是谓息调。第三层是炼神还虚之功的呼吸。心中空空洞洞,不有不无,非有非无;呼吸纯任自然,勿忘勿助,有而若无,无声无臭。这便是还虚之道的神化妙用。
练拳时,其机由静而动,再由动而静,成为三体式。其姿势是两脚前后开立,前虚后实,上身正直。不前俯后仰,不左偏右倚。全身要放松,心要虚、静,纯任自然,不要有一毫血气相加于内。由着自然虚灵之本体,萌动练去,此即是拳中之真劲。三体式为万形之基础,不得其中者,不能与太极先天之气相合。所谓中,指的是用一定的规矩法则,将自身中驰于外面的散乱之气,缩回身中,返归于丹田之内,与丹田之气相交,自无而有,自微而著,自虚而实,渐渐积蓄,使正气复初,则 血气自然不加于其内,心中自然虚空,是之谓中,亦可谓之道心。此即先天之真意。身体手足之动作是有形之物,谓之后天。用后天合着规矩法则的动作,去表达先 天真意,即是形意拳之大道。所以三体式之灵妙,非有 真传者,不能知也。练拳时,最初积蓄的真意和真气,至于充盈满足,中而不倚,和而不流,无形无象,即为 拳中之内劲。
初学之人,应按照“三害、九要”之规定,使手足 动作不失三体式之本体。练时口要似开非开,似合非合,纯任自然,舌抵上颗,用鼻吸鼻呼。平常不练功或刚练 完毕时,口要闭,不要张,以鼻呼吸。除说话、喝水、吃饭外,总要闭口,舌抵上颗,至为紧要。睡眠时,也要如此。练时,如动作不合规矩,上下不齐,手足不合, 进退步法错乱,便会牵动呼吸之气不匀,出气很粗,甚 至胸间发闷,这叫做“息不调”。息不调则身体动转不能 顺遂,拳法亦必然乖谬。息调时,才能用真意将呼吸之气引之于丹田,腹实而若虚,有而若无,灵性不昧,正气常存。这便是拳术中内劲的意义,也就是形意拳中和之道。练拳形顺者,自然有力,内里中和者,自然生气;神意归于丹田者,则身重如泰山;神气合一化成虚无者,则身轻如羽。但此数者皆不可以强求,强求极易出偏,只能按照规矩,自然练去,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后可。
浏览1,18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