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国术馆举办第二次国考以后,经济问题显得更为严重。1934年1月 13日,中央国术馆第二百五十次馆务会议中提道:“总务处报告国考结果业经呈报中央政治会议,唯迄今尚未开会,所欠商家各款甚多,向馆长处贷借者已有一万余元,此外尚有中南银行借款,均月底到期本息皆应偿还,现已无法筹借。”③缺钱或许也是中央国术馆办了两次国考后再没有后文的一个 重要原因。1935年,中央国术馆成立七周年张之江再次提到了经费问题:
- 唐克南经济与国术前途之关系[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11卷.北 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326.
- 张之江.中央国术馆三周年纪念大会宣言[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14 卷.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 中央国术馆第二百五十次馆务会议记录[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24 卷.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本馆虽经呈请中央有通令省饬县设立之明文,第以预算限制,不能列入经 常经费。”既然各省市国术馆的成立不能列入经常经费,所以很多省市国术 馆如江苏、湖北、福建、青海、甘肃、察哈尔、烟台等处创立不久就停办也 就是很正常的了。中央国术馆的资金问题越来越突出,馆长张之江被迫想办法四处筹款。 1936年,南京中央国术馆和国体专校共同组织“南洋旅行团”赴香港以及 马来亚和菲律宾进行访问、比赛和表演。“南洋旅行团”由17人组成,分武 术、篮球两个队。张之江组织南洋旅行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时国体专校 计划建一个室内游泳池和体育馆,需要巨额经费,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不得 不到南洋募捐。后来,“南洋旅行团”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半岛的一切费 用,全部由陈嘉庚先生组织的华侨招待委员会负责。临别,陈嘉庚为旅行团 捐款10万元(法币),胡文虎、胡文豹各捐款5万元。这些捐款加上门票收 入及其他人士的捐款若干,后来都用作国体专校的建筑费用。对于张之江的 南洋筹款,精武会的发起者陈公哲说:“馆长张之江笃信耶教,勇毅有为, 缺乏科学新知,其办理国术馆也,有耶伯伯作风,未能应付环境。财政部给 予经费,因政治之利用程度以为丰俭标准,因此国术馆经费,愈趋愈少,之江不得已,后携国术馆篮球队赴南洋筹款,国术馆原为提倡武术,而以篮球 筹款远征,不免有矛盾现象。”①经费的困扰是阻碍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央国术馆的经费尚且如此艰难,各省市县国术馆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 了。拿天津市国术馆来说,“据中央国术馆规定,各省市国术馆经费,概由 省市政府拨给之,崔前市长,时以本馆系地方文化机关,令教育局,由教育基金项下每年拨给四百元”②。结果等到1932年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的时候,接到参加会议的通知,却没有参加会议的路费,还要靠借款去参加,其经济拮据的状况可想而知。北京体育研究社附设体育讲习所成立后,京师学务局批准每月补助经费 一百元。当时规模较小,职员均为名誉职,学生均免费,开支不是非常困
- 陈公哲.精武会五十年[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1:
- 本馆六周年纪念志盛[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23卷.北京:中国书 店出版社,2008:
难。1919年扩充后,由于外地学生需要寄宿,原来的校舍已不够用,教育部拨借西斜街部有官房六十余间作为校舍,1919年11月迁址,使其程度如同一所高级学校。校务扩充以后,费用增加不少,教育部三次临时补助,后 来核准每月补助五十元,国务院方面在靳翼青总理在任时,特准每月补助一 百元,不过只领到了一个月,后来教育部因为减政问题,由1933年12月 起,将补助费全部停止,京师学务局也减去十分之六。北京体育研究社终因 经费之拘束,不能大图扩展。
本章小结
近代影响武术转型的因素很多,其中战争因素、社会运动、政府角色、 意识形态、经济因素、外来文化等对武术转型的影响最深。冷兵器时代的结 束让武术走向民间,军国民教育思想影响下武术成为救国的手段。社会动荡 不安,社会运动此起彼伏,中国人的思想在运动中逐步发生了变化,逐步接 受了新的思想。旧的意识形态被推翻,新的意识形态在构建,传统文化逐渐 裂变,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加深,为社会转型、武术转型创造了条件。政府 的角色与功能,很多情况下影响了武术的发展方向,外来文化的冲击直接为 武术的转型指明了方向,而近代中国经济的贫乏则成为阻碍武术发展的重要 因素。
一、
20世纪初期,随着尚武思潮的兴起,武术进入学校,成为体育课的内 容,武术教育化是武术转型的重要表现之一。 1915年4月21日在天津召开了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 通过了北京体育研究社通过北京教育会代表提出的“提倡中国旧有武术列入 体操科”①的议决案。议案通过以后,武术作为体操的一部分进入学校。这 是教育界注意体育、关注武术的开始。1919年,第四届全国教育联合会上通过的“推广体育案”中,提出学 校体育应加授武术。山东省教育会则提出“推广中华新武术案”,并附送 《中华新武术》教材。在随后的各级学校校长会议上对学校武术提出了更明确的指示。各专门以上学校校长会议上虽然没有把武术列为学科,但是认为 可以在学校普遍提倡,中学校长会议上则通过了 “拟请全国中学校一律添习 武术案”②。1919年4月24日《教育部咨各省区提倡中学校练习武术文》 中指出:“查吾国固有武术锻炼身体裨益甚多,自应提倡以存国粹。惟现在师资课本均属缺乏,此项练习尚难一律实施。”③看来,在当时的情况下,
- 伊见思.北京体育学校之组织[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9卷.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 拟请全国中学校一律添习武术案[M] 〃国家体委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全国体总文史资 料编审委员会.中国近代体育议决杂选编:体育史料第16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③ 教育部咨各省区提倡中学校练习武术文
[JL政府公报,
1919 (1156). 即便是在中学,武术也很难一下子全部实施,因此武术更多地存在于学校的课外体育活动中。1920年第六届全国教育联合会上,北京体育研究社提议将武术加入正 课,但是当时的代表认为很多学校已经将武术列为正课,所以这个提案并没有通过,而是暂缓决议。虽然这个提案没有通过,但是教育界已经开始注意 培养武术师资,为武术进入学校正课做准备。1926年第十一届全国教育联 合会议决案中又有《学校体育应特别注重国技案》,其提出的办法有:各学 校体育.均须加授国技,但以不妨碍儿童身体发育为原则;凡设有体育专科 的学校,应加授国技学科,以储师资。虽说没有明文规定武术被列为学校的正课,但是新定的课程标准,均将 国术列入课程之中。1929年1月《修正高中以上学校军事教育方案》中 “高级中学暨大学预科学术科教授训练要目表” “大学本科学术科教授训练 要目表”中都有国技。1931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初级中学体育 课程标准》《高级中学普通科体育课程标准》中也包括国术的教材内容。 1931年12月21日,中央国术馆致函北平市市长,请求教育局转饬各中等以下学校,速增设国术,并列入正课。1932年1月1日,北平市政府指令各中 等以下学校将国术一项列为正课。这是武术被明确列入学校体育正课的开始。1932年8月的第一届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经过武术界人士的争取,武术终于与其他体育项目相提并论,使武术与体育站在同一个高度上得到提倡。1932年11月教育部颁行课程标准,由小学以至高中,均将国术列入, 在体育一门中规定学生毕业时,至少须练会国术一趟。1933年11月,教育 部体育委员会通过国术课程标准案复议决,指定国术教授实验区域从事实 验。1934年5月,张之江致函汪精卫,请令教育部通令,全国学校将武术列为必修课程。从1915年第一届全国教育联合会上武术被注意开始,武术经历了作为体操内容进入学校阶段、作为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进入学校阶段、列入学校体育正课的阶段、列为学校必修科阶段四个阶段。
浏览88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