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秋先生谈交手
李剑秋,河北束鹿人。幼年随父云山同受业于李存义先生之门,后又学艺于张占魁,尽得形意、八卦之妙。1917年,与李子扬等挫俄国大力士于北平中山公园,一时名噪京师。后受聘任清华大学武术教授,致力于形意拳、八卦掌之传播,教人无数。1954年卒于北京。以下是先生在教学中有关交手的论述。
先生云,武术是体用兼备的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从拳理来讲,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从拳之本质来讲,则自己练架子以强健身体谓之体,与人交手时按平日自己所学之招法因对方所发之形式而应对之谓之用。如自己锻炼以祛病健身,并无大难,但要与人交手而占上风、操胜算,则大不易。
交手之道有四要,不可不知。第一,胆气要壮;第二,要善于审度形势;第三,要反应灵敏、出手快;第四,要功力深厚。现在我可为汝等详言之。常言道得好,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兵法云:“两军阵前勇者胜。”岳武穆在拳论中说:“未曾交手,要一气当先。发作要鹰揭勇猛,切勿畏惧迟疑。心要占先,意要制人。临敌不胜,必有寒食之心。”
只有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人,才能刚毅果断,不失时机;只有不怕死的人,才能勇往直前,死中得生。这里主要是指精神状态和战斗意志,而不是盲目自信,不看敌我形势,一味蛮打死拼。是指气要领先、意要胜人,并非不讲战术,一味胡打乱踢。二人交手之目的在于战胜对方,所以应立足于进攻。脚踏中门,斩梢迎面固然是进攻;退让防御,闪展腾挪也是进攻,是为了给进攻创造 有利条件。防而后攻,防中有攻,防攻同时并举,意在于攻而不在于守。只有敢于进攻,善于进攻,才能取得交手中的主动权。勇猛大胆与技艺高超是有密切联系的。当然胆大者未必艺高,艺高者也未必胆大。可是如胆大且艺高,则可免胡打蛮干之虞;艺高者如胆气又壮,则可更好地发挥其技击水平。所以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其次,二人交手,如同两军交锋之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审度形势是重要的一环。审度形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辨明地势之远近、平夷险阻、广狭、生死;二是审度较技者即对方的精神状态、体质强弱、动作是否灵活、发力是否浑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战而胜之的策略。若两人相离很近,出手便能相接,要采用“近地宜速”之法,眼要看准,手要拨转,脚踏中门,束身而进,猛扑上去,或打或踢,以迅猛为尚。若二人相距较远,则应先缓缓动步,相机而进,待对方动机初露之时,我即迅速扑上去。如对方身强力大,我切不可力敌,应避其锐气,以柔进刚,击其堕归。也就是说要踏偏门,从迂回运动中找战机,有机会便打,打完了便走。不惊慌不气馁,不为对方气势所震慑,最后亦可战而胜之。若对方身材瘦小,力不及我,也不可骄傲轻敌,免受其愚。仍须审度形势,寻找有利战机,一旦有机可乘,则可以压倒之势,一击而胜之。总之进攻不可冒险,防御不能保守,要会扬长避短,以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为上策。
反应灵敏,动作迅速,是二人交手取胜的重要因素,是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交手过程中,无时无地不在起作用的因素。俗话说:“手快打手慢”,岳武穆拳论中也说:“心动快似马,臂动速如风。发手要快,不快则迟 误,举手要活,不活则不快。起手如闪电,闪电不及合眸,打人如迅雷,迅雷不及掩耳。”形意拳经有七疾:眼 疾、手疾、脚疾、意疾、出势疾、进退疾、身法疾。有 如生龙活虎,令人不可捉摸。在二人交手搏斗中,情况瞬息万变,尤其是面对剽悍、勇猛的对手,向你高速攻击时,你是无暇考虑使用哪个招数的。拳经说:“准备万般一旦无,千招不如一招熟,手急还需应之早,过后见势不如无。”临阵时最有效的办法是抛开一切拳理、拳法、清规戒律,把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对方身上,凭着本人的直觉和本能动作又快又猛地进攻对方。所谓快,不只指速度,还要意、气、招法、劲路都走在对方之先,一出手便要将对方“吃”住,使其施展不开手脚,无法发挥其威力。二人交手,动作的快慢是相对的。比如就练太极拳者来说吧,动作总是柔、缓,似乎常处于劣势,然而他能利用化劲、搠劲、黏劲等制住对方,使对方百般不得劲,动作想快也快不起来,结果还是他比对方快,还是手快打手慢而获胜。
快,是交手取胜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错误的动作,不如不动。贵在经验丰富,判断准确,掌握时机,不先不后,恰到好处;出手上步,动作正确,不长不短,不贪不歉;用劲刚柔相济,横竖得体,进退有度,化发适宜。凡此种种,统而称之曰“功夫”或“功力”。功力乃是交手取胜比较可靠的后盾。这其中有技术问题,也有经验问题。经验是打出来的,这里只谈技术问题。
技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招法。我们在交手时应该用什么招法?这与前边所谈的“用直觉和本能动作去攻击对方”和“抛开一切拳理、拳法”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不是的,一点也不矛盾。交手时所用的最有效的招数,也就是人们日常所谓的“绝招”,从其整体上讲,应该是将人本能的、习惯的动作,纳入规矩之中,使之更加合理化,以适应攻防形势的需要,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人体潜在本能,而绝不是要选择奇异的、高难度的、足以哗众取宠的动作。所以,在平常练拳时,就应该选取那些动作简单而又符合一般人日常动作习惯、动作幅度和在人的正常生理限度以内、攻防上合乎力学原则的动作,反复练习,千锤百炼,使其得心应手,达到不思而得、无为而成的程度。动作的简单朴素是极其重要的前提,以其简单,才便于学习和容易掌握;以其符合人的日常习惯,才便于行走坐卧时时练习,用时才能不假思索,出手便是,做到高度自动化。以武林前辈名家言之:郭云深之虎扑,宋世荣之蛇挑,张占魁之连环劈,李存义之虎爪鹰啄,玄陛子之十方戒,张鉴塘之照镜手,尚云祥之半步崩无一不是动作简单,和顺自然,望之平淡无奇,交手时则避之甚难,就是这个原因。郭云 深先生留下两句话:“有形有意都是假,拳到无心方见 奇”,值得我们深思。
技术之第二内容,是在交手时的运用问题,即如何发挥自己的技术问题。这个问题是多方面的,要因人、因势而异,这里只能说点原则性的问题。发挥技术的前提,必须是平时将那些简单朴素而实用的动作,经过千锤百炼,吸收溶化,确实已经练到自己身上来了,才谈得上应用,这是要下苦工夫的。在与人交手时,不能过多地思考,要根据形势,意自心生,拳随意发。远不发手,拳打三尺以外五尺以内。一步一拳,手脚齐动。发手总以得人为准,以不见形为妙。未接手时,要一气当先,初一接手,要变化灵活,能以横破直,方为上策。上手时,以撒手而出,着人成拳,为的是能够灵活变化。不论用哪种打法,都要上下一起相随,出手先占中门,此之谓巧。眼要精,心要狠,身要进,发劲要整。当发即发,切勿游移。远用手,近用肘;远用脚踢,近加膝。足踏高不过膝,膝顶高不过腹。进步时先进前脚,后退时先退后脚,左进先迈左脚,右闪先动右脚,盖因两脚交替时最易为人所乘。动身时如山移、如墙崩;落脚时如树扎根,如钉子入木。肩背宜松活,裆胯宜靠紧,腰脊须善于转动。身要如蛇曲,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皆应。动转时,脚随手之出入;调息时,任呼吸之自然。要注意审查来势,防止中人诡计。胆要大而心要细,动作急而内沉着。要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心静而后步才能坚实,气静而后身法才能稳便。所以高手与人相较时,神虽缓而眼疾;心虽缓而手疾;气虽缓而步疾。举手谈笑间而胜负已定。总之,二人相较,无论使用百般打法,发挥各种技术,总不外乎一心为主宰,运乎二气之流行。还在于平时刻苦操练,勿误朝夕,功夫不负有心人也。
最后,先生又云:虽然练拳必讲交手,练拳者必要会交手,但切记不可轻易与人相较,更不能伤人。现在时代不同了,二人交手也只是体育项目,友谊比赛,不同于昔日之临阵杀敌,性命相搏。练武必先修德,此是第一要务,愿尔等谨记勿忘。

浏览965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