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神运经
一、经文
经文
练形而能坚,炼精而能实,炼气而能壮,炼神而能飞。固形体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故形神腾能纵横,精神效能飞腾。
首言神运之体。先明进退之势,复究动静之根。进因伏而后起,退方合而即动。以静为本,故身虽疾而心自暇。静之妙,当明内外呼吸之间。纵横者,劲之横竖,飞腾者,气之深微。
次言神运之式。击敌者,有用神用形用气之迟速,被击者有仆也、索也、怯也之深浅。以形击形,身到后乃胜;以气击气,手方动而 身萎;以神击神,身未动而得入。形受形攻,形伤而仆于地;气受气攻,气伤而怯于心;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
复言神运之用。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 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气欲露而神欲敛,身宜稳而步宜坚。既不失之于轻,复不失之于动。探如鹰隼之飞,疾如虎豹之强。
终言神运体用之意。山不污则崩,树无根则倒,水无源则涸。功夫亦然,学者欲用神运经,必熟内功、纳卦、十二大劲,周身全局,方可学此。否则不唯无益,而且有损。凡用此功,必须骑马步,稳住周身全局,一呼则纵,一吸则回;纵时两足齐起,回时两足齐落,此法永不可易。然用劲又因敌布阵,当有高低上下远延迟速虚实,大小变化不一,刚柔动静之间,成败得失之机在是焉。欲善用劲,须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心静而步坚,气静而身稳。由静而精,自得飞腾变化矣。盖知静之为静,静亦动也。知动之为动,动亦静也。是以善于神运者,神缓而眼疾,心缓而手疾,气缓而步疾。盖因外疾而内缓,外柔而内刚,知体用之妙也。所贵者,以柔运刚方是真刚,以柔用疾方是真疾。此中定静奥之妙用,得于象外,非可以形迹求之也。
神运既明,再言十二大劲:
一日底坚移步如山,二日坚膝曲直似柱,三日裆胯内外凑齐,四日胸背刚柔相济,五日头颅正侧撞击,六日三门坚肩贴背,七日二门横竖用肘,人日穿骨破彼之劲,九日竖骨封彼之下,十日内惊敌彼之里,十一日外格敌彼之夕卜,十二日撩攻上下、内外如一矣。
二、我对《神运经》的认识
宋约斋老先生对神运经未作注解。笔者只能根据体会作肤浅的解释。练《神运经》必须奠基于《内功经》、《纳卦经》之上。对二经练习有相当水平,内气充足,真元发动,意一动,其气即可腾然而起,周流全身,达于四梢,此时再运用《神运经》,使之发挥为武术之技。《神运经》是外练形势、动作,内炼精、气、神,相互配合,齐头并进。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以形炼神,以神充身,故曰神运。练形外而使筋骨柔韧,肌腱弹力增加,谓之坚;炼精而使内脏功能加强,内分泌功能旺盛,内精充实,谓之实。精实而后练之使化为气,真元充足谓之壮。气足之后,内流通于五脏六腑,外发之于爪甲皮毛,横竖斜缠,如九曲珠,表里精粗,无所不到,畅达,深微,谓之飞,但并非飞檐走壁之飞也。
运用《神运经》,必须先明动静之机。静为本体,动为作用。动静之机,也就是阴阳转化、相辅相成之理。如在二人较勇之时,自己能将全身松开,真气聚于丹田,内外合成一气,寂然不动,待机而发,静而未漏其机,欲动而未见其迹,这乃是静中寓动之意。当已摸准对方劲路之时,便须急速进击,使对方之劲欲出而不得,欲罢而不能,我则曲直刚柔,任意施为,纵横伸缩,起落 变化,克敌而制胜之。但必须注意,我在形式上虽已发动,而心意仍极为安静,千变万化,不失其机,无一丝 一毫努筋拔力之感,这乃是动中寓静,虽动犹静之意。内家拳静为本体,最忌焦躁,盖因焦躁则心动,心动则气散,气散则神乱,必遭失败。故纵使大敌当前,情况险恶之时,亦需意定神宁,精神高度集中,真气归一,气势腾挪,居于将发未发之间。这乃内家拳练功和应敌的最重要诀窍,也正是《神运经》灵魂之所在。欲得静之妙用,要先懂呼吸调息之义,将气归于丹田,口虚含,舌抵上颗,以鼻中呼吸,细缓深长而均匀,全不用意,纯任自然,以神慑心,意静神安。行走时则步履与呼吸相随,无论快慢,一般以一息七步为宜,练之日久,或走或跑或与人较勇,皆可以保持中气平和而不喘息。
二人较勇之时,若是平庸之手,则多是以形接形;高手则是以气接气,功夫不济者便会感到气被打上去,万般不得劲,千方百计沉不到丹田去,全身浮而不实,自知必败;若是以神击神,不必接手则胜负已分。譬如袁曹白马之战,关羽看颜良如插标卖首,而颜良观关羽,则觉其神威逼人,不敢交锋,此即是神受神攻,神伤而索于胆也。无论与人较勇或平时自己走架练拳,勿追求 刚愎之气,总宜平心静气。神要提起,但要内敛,气要 充实而不外发,呼吸、意念、手足要自然配合,意动、
气起,手动、脚随,切不可乱,这就是“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进退起落,刚柔虚实,一切攻守变化,都在呼吸之间而不在其他。能掌握呼吸,便能持“中”,永无过与不及之虑。动步不动心,是之谓定;动身不动气,是之谓静。心静则步能坚,以其气能下也;气静而 身稳,以其能飞腾变化也。此乃是以静求动,以缓求速,乃内家拳之要义,万勿等闲视之。
第四节地龙经
一、经文
经文
地龙真经,利在底攻。全身练地,强固精明。伸可以曲,住亦能行。曲如伏虎,伸比腾龙。行住无迹,伸屈潜踪。身坚似铁,法密如龙。翻猛虎豹,转疾隼鹰。倒分前后,左右分明。门有变化,法无定形。前攻用手,二三门同。后攻用足,踵膝同攻。远则追击,近贝,接迎。大胯着地,侧身局成。仰则若望,尻尾单凭。高低任意,远近纵横。
二、我对《地龙经》的认识
二人较技之时,上手便用底攻最为有利。何谓底攻?上接手,下进足,凡用踩、踏、蹬脚、踢脚、拥腿、踵脚等,以足、踵踢打对方胫骨下节,或以卧式使用乌龙绞柱,喜鹊登枝,剪子股,双飞燕皆是底攻,盖动手便动摇其基础,斩断其根茎,乃胜之速而无疑也。
底攻之势,或下势猱身而进,如燕子抄水,如蟒蛇 吸食;或卧地滚翻横击,如劲风折百草,铁帚扫落花。起卧要快,转换要灵,可伸可屈,能住能行。静则龙潜虎踞,缩四肢,头伏,手腕上挺,虽伏而若立;动则蛇 卷龙腾,上下伸缩,变化莫测。前攻以掌为先,以肘、肩济之;下攻先进足,以踵膝而并用。侧卧以胯、肩着地,一肘点地,一掌按地,以便得机腾起;一腿屈,一 腿伸,以便得势而横扫千军。仰卧时以尻尾一点触地,头足空悬,全身可绕立轴旋转,乃有灵活迅速之妙用。
地龙之用,首先自己要练就底盘功夫,如大步低架子午桩、鸡腿桩、低式盘根行桩、走矮步等等,皆是练底盘筑基固本之功,必须下工夫练习。其次应按内功、纳卦、神运三经练有一定基础,使气、血、精、神,凝聚一团,外则形体坚实,纵横翻滚,不怕摔打磕碰,内则气充神敛,可以鼓荡飞腾(飞腾者,气之深微),然后再依《地龙经》所示,进行攻防锻炼,方能起卧自如, 变换随心,探如鹰隼之迅疾,动若虎豹之强悍也。
我生不才,有忝师门,谨遵先师之遗训,默识揣摩,二十余载终未能窥其堂奥,上述只是个人锻炼中的点滴体会,谬误之处,尚望武林同道,不吝指正。
浏览57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