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法一直以来被视为武学奇葩。以巧制力,以柔克刚,成 为了内家拳法的柔性功法技巧。虽然天下武林是一家,一脉同源, 但是精深莫测的内家拳法,依旧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神奇风采和魅力。 今天,内家拳法的典型代表太极拳,已成为了风靡全球的“健身 操”,从另一方面印证了内家拳法的神奇和精妙。中国武术融健身、技击、观赏于一体,是一种特殊的民族文化 形态。武术的发展,是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顺应着武术的 固有规律而向前运动的。健身、技击、观赏是武术的基本社会 功能。中国武术的神奇是它的魅力之一。刚猛的少林武术,与绵柔的 太极拳法,分别以外功与内功的不同的特点展示着中华武术的精 妙与神奇。研究中华武术史,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内家拳”与“外家拳” 的问题。其中,第一次提出内家拳法的,是清初著名学者黄宗羲 在《南雷文集》中所著的“王征南墓志铭”。该篇文章中重点描写 了张三丰出神入化的武术。被神化了的张三丰,不只被奉为内家 拳法的创始者,而且亦被奉为武当派的始祖、太极拳的创始人。 20世纪中叶,内家拳在这个时期已经趋于成熟。内家拳与外家拳 的主要区别,就是“以静制动”、“以阴制阳”、“以柔克刚”。而 内家拳术的代表者是形意拳、意拳、八卦掌,以及大名鼎鼎、门 徒众多的太极拳。内家拳的特点是技击与健身紧密结合,练功与养生融为一体, 而且内家拳套路简约,动作质朴,难度较低,少花架子,易于入 门,既有明显的养生、健身功能,在技击上又能产生以少胜多的 功效。在短短的一二百年内,内家拳由北而南,风靡全国,大有 后来居上之势,这绝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内家拳似乎没有多少 观赏价值,但却以精湛淳厚的内功在武林中独树一帜,并屡屡显 示出神奇的威力,使得这些并不好看的拳种发展得最快,最终普 及全国。但这里要指出的是所谓“外家”拳,特别是人们总把少林 拳法为代表的拳术,称为外家,当作使用刚力和外力、以力量 取胜的外家功夫。其实,任何武术流派,都主张内外兼修,尤 其是少林寺拳法极重内功,“武术气功”的说法,就是首先由少 林派拳术提出的,其禅武结合更使其心性修炼上达到新的 境界。内外兼修,是武术追求的境界。《少林拳术秘诀》云:“盖以外 功之练习,乃肉体筋骨所有事,而内功之修养,实生命精神所皈依。 离而二之,则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则为神功极致。”这也澄清了 很多人对内、外拳法的误解。但内家功夫,便主张以修炼内功为主,以力量、技巧为辅。正 是这种内功的无限追求,使中国武学的超越意识极强,技击与养生 融为一体,又使历代武者,不以血气方刚为高明,而追求内功精湛, 为神奇武功提供了无限的信念。所谓内功到家,则可“不战而屈 人”,这也是武术达到至高境界的最好证明。武道合一——归附于道教文化的内家拳一般人们认为,武术中的内家拳,是依据道家易理而建立起来 的。其练功技法与道教的内丹、养生、练气等有密切关系,是道家 文化与武术结合的产物。“内家”这一概念的内涵,正是内与外、阴与阳、柔与刚、道与 武的结合。其特点是:以道为体,以武为用;由武证道,道武合一。 相对于“外家”拳种拳派,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这内家三大拳, 具有更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文化内涵,已不再是单纯的技击格斗术, 而是力图将信仰、精神融会于拳理拳技之中,成为一种悟道、内练、 养生的武术新流派。内家拳的所有修习训练,都必须服从以内养外、以柔克刚的追 求。而以武演道、以武释道,只是把内家拳作为修道最基础的功夫, 它的作用主要是作为修炼内丹功夫的筑基功,是为最基础的练气的 功夫。内家拳的走架(武术套路)、站桩无不都是在练气。内家拳的 高手,其练功走架是活步桩,是为练气,是越慢越好,越柔越好, 这样才能练出功夫,练出内劲。从源头上说,中国武术无论外家还是内家,都是源自传统文化 中的精神与哲学。中国武术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有一 定的宗教皈依。比如少林武术,明显归附于佛家文化。而武当武术, 则显然脱胎于道家文化。这种文化与武术的结合,一方面,提高了 武术的地位,使之具有相当的文化意义;另一方面,又由于宗教模 式的修行方法,提高了武术修炼的思想境界。以内家拳所代表的道家与道教文化,更是把武术提高到一个空 前未有的地位,成为了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人人愿意参 与并修学的一种运动。而近代的许多内家拳大师其实本身就具有较 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如陈式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庭、孙氏太极拳创 始人孙禄堂,形意拳大师郭云深、王芸斋等,不仅有相当高的悟性, 而且有相当深入的文化水准和理论素养。这就说明,中国武术在文 化内涵中,其品质也得到了深层次的改造,武术所体现的这种文化 内涵也正是中国武术风靡全球的魅力所在。外柔内刚,以静制动内家功夫的武学修为内家拳是传统武术与内功修行结合的产物,将“外练筋、骨、 皮”与“内练精、气、神”融为一体。取内家拳之名是为了与少林 刚硬真取、主动技击的拳法有所区别。内家拳以道教炼气化丹、内 丹养生为基础,把武术技击与健身强体融为一体。内家拳在技法上讲求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修炼至上乘者内功 深厚,与人相搏其微微侧身,顺手一送,便可将其弹飞,所用之法 即内家拳所追求的“后发制人”。还有一个传说,张松溪外表看起来非常瘦弱,行动举止也文质 彬彬,像个书生,但是其内家拳法非常精湛。他七十岁时曾经把三 块大石垒在一起,然后赤手空拳一击,三块石头立刻被劈为两半。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极柔软而后极坚刚。也就是说,只有松到极点, 柔到极点,才会极坚刚。这种松和柔的锻炼已经不仅仅是肉体的锻 炼,其中也包含了精神的修炼。习武之人都知道,武术与武功其实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武术, 一般是指武术的套路和实战的各种招数,武功则指的是练武者的功 力,是练武者的体能。武功是本,是体;武术是末,是用。如果练 武者武功深厚,那么出手都是招,反之如果没有武功,或者功力不深,学了再多的招数也没有用,这就是练武功的重要性。武林的各个门派都有练功的方法,所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 骨皮”。一般地说,外家拳侧重于外练筋骨皮,内家拳则侧重于内练 一口气。当然,这只是比较而言,不同的门派有所侧重而已,不是 绝对的。自从中国武术与佛道文化融合以后,武功的锻炼就不仅仅是肉 体的锻炼,还包含了精神的修炼。尤其道教提出的性命双修原则, 对内家功夫影响极大。所谓性,即为心,为神,是人的精神本源; 所谓尽性就是明心见性,彻见本源。所谓命,即为人的肉身,为气, 是人之物质基础。所谓了命就是脱胎换骨,改变肉体之阴浊之质, 变凡体为仙体,是为延年益寿的基础。性命双修是道教的炼心修性 的精华,是实现仙道理想的具体途径。这一原则渐渐成为衡量武术 门派功法高下的标准。中国武术的内家功夫,基本上也就是遵从性命双修的修炼原则 和过程。他们在形体的锻炼上,始终是强调松、柔、空,以形体的 松、柔、空来带动内气在全身的流行运化。如太极拳,从入门开始, 师傅首先强调的是要放松,一定要松下来,慢下来,用意不用力, 要通过长年累月的放松和放长运动,去掉全身的僵力细力,这才是 练太极拳的真谛。在精神的训练方面,内家派的武术包含了气功的内容。通过定 心一处的入静功夫,把散乱的念头定下来,通过这种精神的凝练, 进入一神空定澄明的状态。长久这样训练,人就具备了良好的心理 状态,在武术实战中,就能做到临敌而不乱不慌。所谓“静若处子, 动若脱兔”,这就是内家拳以静制动的技击原则的实现。达到这种境 界的武师,性情温和,待人谦虚,与人为善,同时又具有一种无形 的力量。往往那种好勇斗狠者,恰恰是武功水平一般的人。由此可见,中国武术一旦与宗教文化融合,也就有了一种特殊 的魅力,或者说它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智慧。通过内在心性的修炼, 越是功夫深,那么,内在的智慧越是洞明广大,而且,种种外在的 功能越是不可估量。

 

浏览464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