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速度的表现形式

散打比赛运动员使用技法的内容十分丰富,动作变化多,攻 防转换快,攻中有防,防中寓攻,对抗十分激烈。因此,运动员在 体能方面速度的表现具有多变性和复杂性,可以分为反应速度、 动作速度、位移速度和动作频率四种表现形式。

反应速度

散打运动员的反应速度,是指针对对方运动员的意图和动 作,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应答的能力,也是指运动员操作动作的条 件反射能力。

反应速度可分为简单反应速度和复杂反应速度。

简单反应速度是依靠人体“第一信号系统”,对特定动作或信 号做出反应的快慢。简单反应速度是机体本能就具有的,例如, 对方发出攻击动作时进行躲闪,对方出拳我出拳,对方出腿我出 腿,等等。简单反应的特点是受对方动作刺激的支配,对方是主 动的,自己是被动的,使用技法很难达到最佳的得分效果。散打 训练需要在克服运动员简单反应的基础上建立复杂反应。

复杂反应速度是依靠人体“第二信号系统”,按照散打技法相 生相克的原理,进行专门的训练培养出来的。例如,对方的姿势 状态露出破绽主动抢攻,对方发出拳法动作用腿法反击,对方发 出腿法动作用接腿摔反击,等等。复杂反应的特点是对方的诱导 信号在自己的预料之中,自己是主动的,对方是被动的,使用技法 的得分效果最佳。散打运动员需要的是复杂反应速度,其训练的 本质规律就是围绕着发展运动员相生相克操作技法的动作条件 反射能力。在散打中,运动员的反应速度是一个最重要的身体素 质,是使用技法击中、摔倒对方的必备条件。

反应速度在散打运动中,不但是运动员使用技法所需要的一 个十分重要的素质,而且其具体内容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宽泛,主 要表现在技法的运用与操作方面。包括对发出动作前有效间隔 距离准确判断的动作反应速度,对选择时机、选择技法、选择部位 的动作反应速度,对内动打抢攻、小动打迎击、大动打反击的动作 反应速度,对相生相克使用技法动作条件反射能力所表现出来的 反应速度,等等。反应速度是支撑运动员技能水平的前提条件。

动作速度

散打运动员的动作速度,是指完成拳法、腿法、摔法等单个技 法动作,从起点、运行到止点时间的长短。完成动作的时间越短 速度越快,反之亦然。散打对运动员动作速度的要求很高,影响 运动员动作速度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动作技术的合理性,起点动作保持最佳的机动性,有利 于动作的快速启动,运行过程的动作结构和动作细节合理、协调, 机体的各个部分有利于产生动作快速的合力。

二是神经系统的支配不但兴奋点集中而且强度高,无氧供能 的能力强。

三是参与肌肉做工的数量多和质量高。虽然运动员动作速 度的训练主要是提高相关机能和素质,但是动作技术的合理性和 协调性影响动作速度的因素也不能忽视。

位移速度

散打运动员的位移速度,是指身体移动通过一定距离所需时 间长短的能力。完成动作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反之亦然。散打 运动员身体移列的距离不是很长,每一个动作的移动都在30厘 米左右的范围。身体移动的方法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步法的移动,“步不快则拳慢”是指步法对使用技法影响 的作用。在攻击对方运动员的距离范围之外时,用各种不同的步 法配合相应的技法动作,快速抵达有效攻击距离的同时发出技法 动作。或者能够快速地接近对方,为占据有利的攻击位置保证 “进得去”,在相持的状态下,为了摆脱对方运动员的纠缠,重新调 整自己的身体状态能够迅速地“出得来”。散打运动员的步法移 动是全方位的移动。

二是上体的移动,上体移动是指运动员髓关节以下的身体部 位相对固定.髓关节以上的躯干部位进行移动,主要用于制造机 会和躲闪攻击。在制造机会时,用上体的左右虚晃、前后虚晃、上 下虚晃动作迷惑对方,转移对方的注意力,让对方上当受骗,为自 己主动进攻创造有利的时机。在躲闪攻击时,当对方运动员发出 拳法、腿法的攻击动作时,上体前俯、后仰、向左右转移进行躲闪, 躲闪的距离正好在对方攻击动作的止点之外。当对方的动作回 收时,上体迅速跟进的同时发出反击动作。运动员上体的躲闪和 跟进,不但动作要快速而且位置要准确,为自己发出攻击动作提 供最佳的条件。

动作频率

散打运动员的动作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攻击性技法动 作数量的能力。动作频率主要是针对连击法提出的关于速度方 面的要求,连击法既有同一动作的连击组合,又有同类技法不同 动作的连击组合,还有不同类技法的不同连击组合。同一动作的 组合主要是冲拳或鞭腿单一动作的连续攻击;同类技法不同动作 的组合主要是各种不同拳法或腿法进行组合的连续攻击;不同技 法的不同动作组合主要是不同的拳法和腿法连在一起进行连续 攻击。组合动作的频率快,不但能够压制住对方而且容易有效地 击中对方。

(二)速度训练的要素

L练习强度

速度练习强度的选择和安排,必须使运动员机体产生最大功 率的适应性变化,这种变化就是提高速度能力。练习强度的合理 性有助于速度能力的适应性变化,练习强度应该在次最大强度和 最大强度之间,运动员以最大速度能力的90%〜100%之间完成 短时间的运动,有利于提高速度能力,低于这种速度会大幅度降 低训练效果。因此,运动员训练时,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最大的力 量完成每一个动作。

运动员进行大强度直至极限强度的动作速度性练习时,应该 选择运动员已经熟练掌握而且技术巩固的动作,这样可以使运动 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完成动作的速度上。否则,运动员的注意力会 首先集中到完成技术的过程,不但分散了速度的注意力而且分散 了神经系统的兴奋点,会对速度性练习产生破坏性的干扰。

2.练习的持续时间和训练量

击靶的反应速度练习和配对的模拟反应速度练习,持续时间 的长短没有严格的规定,只要运动员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就可以 继续练习。对于动作速度和动作频率的训练,连续发出动作的持 续时间必须严格控制在30秒之内,这个时间段是理论上保持最 大速度的最佳练习持续时间。训练实践中,30〜60秒的拳法、腿 法速度性组合练习,运动员也能保持极限强度和次极限强度的工 作状态。训练量的控制以保持最大速度能力为准则,当疲劳出现 不能继续保持最大速度时,应停止练习或转向其他内容的练习。

3.间歇时间

间歇时间根据练习的持续时间和强度而定。一般来讲,连续 发出动作的持续时间,也是组间休息的间隔时间。例如,10秒的 鞭腿连续击靶,组间休息的间隔时间也是10秒,然后继续下一组 的练习,这种练习每个动作最多不能超过8组。其他组合练习形 式的间歇时间以运动员得到最佳的恢复为宜,根据练习的强度和 目的休息时间30〜60秒为宜,一般不要超过1分钟,休息时间过 长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降低。

(三)速度训练的方法

反应速度的训练方法

(1)重复反应法

运动员通过视觉观察并完成规定的单一信号应答动作的训 练。陪练运动员专门发出“示靶”的信号,训练运动员专门进行 “击靶”。重复反应法是教练员事先安排好持靶运动员的“示靶” 方法,训练运动员专门采用某一技法进行“击靶”,如此反复地进 行练习。达到规定的练习次数或练习时间以后,两个运动员互相 交换。散打的拳法和腿法可以用此方法轮换反复练习。

(2)视动反应法

运动员通过视觉根据观察到的复杂信号进行应答动作的训 练。陪练运动员无规律地发出“示靶”的信号,包括不同的距离、 不同的靶位、不同的节奏等方面的变化。训练运动员事先并不知 道陪练运动员会发出什么样的“示靶”信号,必须高度集中注意 力,根据“示靶”的不同信号,选择相应的技法和措施(包括步法的 移动和动作姿势状态的调节)进行“击靶”。

无论是采用反应速度练习的重复反应法还是视动反应法,陪 练运动员一旦“示靶”,训练运动员就要以最快的反应速度和动作 速度进行“击靶”。陪练运动员的“示靶”到位,训练运动员的“击 靶”动作也必须到位,“靶”与技法的击打动作同时在空中的位置 交汇,这是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训练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如果 陪练运动员的“示靶”动作到位,然后等着训练运动员来“击靶”, 这样,训练的性质就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变成了发展动作力量或 动作速度的“击靶”练习,起不到训练反应速度的作用。

浏览887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