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褚民谊不愿担任国考评委意见[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24卷.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2008: 234.
由此可见,褚民谊认为当时中央国术馆国考的规则很不成熟,规则的不健全是他不参加中央国考评判以及反对武术直接比赛的主要原因。
对于比赛,不管是体育比赛还是国术比赛,褚民谊都反对直接比赛。他 反对体育直接比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他认为直接比赛违背了体育的目的。体育是为了身体健康、强壮,比赛则导致大家为了比赛而拼命,一拼命就会在有形和无形中损害身体健康,不但不能使身体健康,而且还会让身体受损。而锦标主义的泛滥,更是以夺锦标为目的,而忽视了体育的真正目的。锦标主义的泛滥也使得比赛成为少数人的专利,体育只为少数人服务,就不能达到体育普及化、民众化,不能改善大众的体质,服务大众 的健康。而我们提倡体育并不是要养成体育的专门家,是要锻炼大家的身体,将来能够有充满的精神为国家服务①。他认为体育应该成为人们生活的 一部分,我们对于运动,是要当作吃饭一样②。也就是要让运动经常化、生活化。这种思想无疑是非常进步合理的。褚民谊反对直接比赛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关于对国家经济条件的考虑,每次的全国运动会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去准备,这在当时的中国 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果不用直接比赛,而采用体育的三验,则可以改 变这种情况。他所提出的体育的三验,包括体格的检验,体力的检验和体能的考验。他认为通过这三验可以代替运动会的直接比赛。这样,褚民谊就将西方体育中体格、体力、体能的检测方法引入中国。对于国术比赛,褚民谊也一直坚持不主张直接比赛③。但是很奇怪的是褚民谊是浙江国术游艺大会以及上海国术比赛的筹备者之一,而这两次国术 比赛则是非常强烈的武术对抗赛。这说明什么呢?实际上褚民谊所反对的武术直接对抗赛主要针对的是武术的业余比赛。武术的业余比赛所指的就是全国运动会的武术比赛。
①②褚民道.体育的新趋势
[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
15卷.北京;中国 书店出版社,
2008: 141 , 138.③ 褚民谊对于国术考试之意见
[C] 〃释永信.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第
24卷.北京: 中国书店出版社,
2008: 237.褚民谊这种反对直接比赛的主张,在1933年的全国运动会上得以贯彻 实施。国术项目于拳术、摔跤、器械三种之外,加了射箭、弹丸、踢琏子、 测力四种,他认为这四种都是用间接的方法来比赛的,很容易判别优劣,而 不致有所损伤。另外,他认为摔跤虽属直接比赛,然只推倒对方不致其受伤,所以还是保留了原来直接比赛的办法。近代国学的兴起刺激了武术的研究,知识分子将西方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引用到武术的研究中,刺激了武术研究的进展,出版了大量的武术书, 奠定了武术考据学与武术科学化研究的基础。太极拳的转型与发展与知识分 子的关系密切,不管是太极拳的传播还是太极拳的研究,以及太极器械的发 展都离不开知识分子的参与。褚民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政要,也是一个 非常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他的武术以及体育思想对武术的发展影响较大。 他强调武术的普及化与科学化,强调武术竞技要分层次,不同层次的比赛的 目的不同,规则也该不一样。四、旧的武术大家对武术转型的影响
民国时期,武术发生了很多变化,很多社会精英参与到武术的提倡中, 但是武术的传承无论如何离不开旧的武术大家的参与,因为他们掌握着武术 的技术。这些武术大家或者在传统拳种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或者在传 统拳种的基础上创编了新的拳种,但是他们却在武术转型的过程中集体失 声。
(-)旧有的武术流派的传承者
武术的转型必须以传统武术为基础,而传统武术的传承离不开旧的武术 大家。这些武术大家不管是否赞成武术的转型,但是迫于生计,很多武术名 家被聘到一些武术团体中,从事武术的传授,或者直接参与武术技术的改 革,影响着武术的转型。
- 李存义与形意拳
近代影响最大的拳种应该是形意拳,不管是民间的镖师还是民国时期国 术场上的精英很大一部分都是形意拳名家。形意拳的发展壮大得益于大批拳 师的心血与经验的积累。心意六合拳在戴龙邦后,规定戴氏心意拳不能外 传,但是戴文雄在1839年收李老农为徒,打破了戴家拳不外传的传统,也 为戴氏心意拳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局面。李老农成为形意拳发展史上影响深远 的重要人物。李老农把戴氏心意拳传到了山西太古,在戴氏心意拳的基础上 创形意拳的三体式桩,并在这一代,将心意拳改名为形意拳。李老农成为形 意拳第一代宗师,随后他的徒弟车永宏、宋世荣、宋世德、刘元亨、贺运亨、郭云深、刘奇兰、李广亨、李太和、张树德、刘晓兰、李占元、白西 园、李镜斋、孟世荣、张小平将形意拳发扬光大。其中刘奇兰有弟子15人, 其中包括影响较大的李存义、耿继善、刘殿琛等。郭云深有弟子16人,包 括申万林、李振山、王萝斋、李魁元等。车永宏有弟子21人,其中包括布 学宽。形意拳的第三代弟子更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形意拳网络,在这个网 络里包括了近代相当一部分影响较大的拳师。这些拳师担负了形意拳技术传 承的重要任务。在近代形意拳的发展中,李存义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李存义(1847—1921),原名存毅,字肃堂,后改名存义,字忠元。清 末深州南小营村人,少时家贫,以帮人赶车为生,暇时习练长短拳技。中年 拜形意拳名家刘奇兰为师,跟着师傅走南闯北九年,四处交流切磋武艺,行 侠仗义,被武林人誉为“北侠”。后来又跟随郭云深学习形意拳,随程廷华 学习八卦掌,并兼从董海川学习八卦掌。1890年,在军人刘坤一帐下教士 兵练武,1894年任清军武术教习,后擢升为两江总督督标把总。后因厌倦 仕途,到保定开万通镖局,兼收徒授艺。八国联军侵华时,李存义参加义和 团,奋勇杀敌,曾率众夜袭天津老龙头火车站,痛杀守站俄兵。李存义擅使 单刀,所以人称“单刀李”。在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之后,李存义带领弟子至 山西避祸,曾经向宋世荣求教内功,并与宋铁麟交流拳技,使得河北形意拳 与山西形意拳得以交换习武心得,更增进了形意拳的内涵。1912年,李存 义在天津创办北方最大的民间武术团体中华武士会,并亲任会长及总教习, 教授形意拳。1918年9月,与张占魁一道率门人李剑秋、韩慕侠等数十人 至北京参加“万国赛武大会”,挫败狂徒俄国大力士康泰尔。1919年,他受 邀到精武体育会任教,并兼教于上海南洋公学,继霍元甲之后在上海教授形 意拳,河北形意拳遂在南方盛行。他晚年在家乡南小营村传授拳术,村前 街、后街都设有练武场,村民习拳练武蔚然成风。1921年,因病逝世,安 葬于南小营村,终年74岁。李存义的弟子很多,名弟子主要有尚云祥、孙禄堂、褚桂亭、李彩亭、 唐维禄、陈泮岭等。著作有《拳术教范》《形意真铃》《刺杀拳谱》等,对推广形意拳作出突出贡献。《形意真诠》虽然没有正式出版,但是其影响很 大,其内容包括拳论、内功、拳法、对练、器械五大部分,图文并茂、通俗 易懂,不失为传承形意拳的经典之作。
- 杨澄甫与杨氏太极拳
近代杨氏太极拳的影响力很大,杨氏太极拳最早的创始人杨露禅在王府 传拳时,在王公贵族以外,能继承其衣钵的弟子主要有万春、凌山、全佑, 再加上他的儿子杨健侯和杨班侯。在杨氏的第二代中影响较大的就是全佑和杨健侯。全佑传王茂斋、吴鉴泉、郭松亭、常远亭、齐格忱、英杰臣,并创 吴氏太极,其中王茂斋、吴鉴泉的影响较大,一个主要在北方的北京传拳, 一个在南方的上海传拳。杨健侯的弟子主要有张钦霖、田兆麟、牛春明以及 杨澄甫。其中杨澄甫的影响较大,是杨氏太极拳第三代中影响最大的。杨兆清(1883—1936),字澄甫。河北永年人,杨健侯之子,是杨氏太极拳的第三代传人。晚清的北京城,凡练太极拳的人,大多都学拳于杨家。
浏览37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