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禅不医,无武不医,无僧不医”。少林医学与少林武术、少 林禅宗的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与少林寺僧的曰常生活紧密相关。少 林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也同少林武术的形成发展一样,是随着少林 寺的建立,在佛教医学和中医学的基础上,为适应少林寺寺僧的日常生活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是创立佛教的宗旨。 古印度原始佛教在早期推行的过程中,目的是要解除生老病死之苦, 然而,单靠说教是行不通的。因此,作为解除病痛手段的医药知识, 一开始就成为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布教提供了方便。这在现 存的大量文献中都有记载。佛教传入中国后,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汉化佛 教禅宗。佛教中的佛医也与中国传统中医学紧密结合、相互影响, 在中土寺院传播交流。少林寺也不例外。尤其是少林寺建寺以来,众僧终日参禅,身 体难免不生疾病。由于少林寺地处深山丛林,人烟稀少,寺僧只能 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解除自身的疾病痛苦,以提高修禅效 果,这无形中促进了少林寺内医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了防止因 长期坐禅而产生疾病,影响修禅传道;为了抵御深山猛兽的侵袭和 寺院经济财产不被盗贼抢劫,寺僧不得不寻求健身,由于寺僧沿袭 习武风俗,开始进行武术活动时,都不可能不受伤、流血,这也需 要少林寺僧具备医学知识,以便在危难中自救,这是少林武医结合 的直接原因所在。另外,随着少林武术在少林寺中地位的不断提高, 少林武术已从单纯的健身、防身、护寺的手段,逐渐融入寺僧修禅 的方式之中,成为修禅的一个法门,同时,少林寺僧为提高武术技 艺,练习较为高深的技术时,就必须懂得医学。如少林七十二艺中 记载有点穴术、卸骨法、擒法拿法、内外用药方等等。在练习这些 技艺时,中医学、中药和伤科则是这些学问的基础。点穴术需知穴 位、经脉、气血等,卸骨法要懂人体骨骼结构等,擒法拿法也要能 认筋辨骨,所有这些都必须深谙救治之法和救治之方。于是少林医学渐渐演变成少林武术的组成部分,它主要是以骨 伤科防治技术为主,并附有中医的优秀传统治疗方法而形成。因其 骨伤科尤为著名,所以,也称为少林骨伤科。经过历代僧人的努力,少林武术不仅形成了禅、武、医结合的 独特风格,同时,还积累了大量的配合武术功法练习的方药。禅、武、医成为少林文化中的三大瑰宝,而此三者又紧密相连,融为一 体。由禅而武,由武而医,并延续至今。在少林历代武僧中又不乏既精通禅学,又兼修文、医、诗书及 擅长武功者。屈指数来,有西魏时的“长命活佛”洪遵,有跟子升 大和尚修炼佛经、医药、伤科、拳术和器械,九十多岁仍武功过人 的空空禅师,有习医善武、精佛尚文的惟宽和尚,有佛、武、医、 文皆通的福居法师和觉远所尊之师洪温,以及著有《少林骨科旨 要》、《少林丸散谱》的僧医总教惠定禅师等人物。这些少林前辈都 为少林禅、武、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促进和提高少林武 术技艺起到极大的辅助作用。佛教提倡慈悲之心,慈悲之举,入世舍身、普度众生。为民众 施药治病,使其摆脱疾病之苦是重要的慈悲之举。因此,作为佛教 徒少林寺僧,通过学习医学知识,既可凭医自保,又可扩大宗教 影响。现任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前就宣布公开少林武学七十二绝技和少 林药局的处方宝典,以供天下世人学习应用。此举虽有不少争议, 但无疑这也是少林武术造福于大众的又一证明和重要贡献。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骚客都为少林武术的精湛而叹服,他们留 下了歌颂少林武术的诗篇,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少林武术提供了依据。这些诗篇大多集中在明朝和现代两个时期。这可以间接地说明, 少林武术发展的两个鼎盛时期应该是明代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的少 林武术的重新辉煌时期。从诗篇中所描写的少林武术的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歌颂少林精神很多诗句通过少林棍僧助唐的叙述,来说明少林武僧对国家所 作的不朽贡献以及少林寺因武显名的光荣历史,歌颂了保邦靖世的 少林精神。如明代顾炎武的《少林寺》一诗,既点出了隋末少林棍 僧救助唐王的事迹,又充分歌颂了少林寺的光荣历史:峨峨五乳峰,奕奕少林寺。海内昔横流,立功自隋唐。宏构类 宸居,天衣照金织。清梵切云霄,禅灯晃苍翠。颇闻经律余,多亦 谙武艺。疆场有难虞,遣之捍王事。今者何寂寥,阅哉成芜秽。环 壁出游蜂,空庭够荒雉。答言新令严,括田任污史。增科及寺庄, 不问前朝赐。山憎缺餐粥,主守无一二。百物有盛衰,回旋倘天意。 岂无材杰人,发愤起颓废。寄语惠场流,勉待秦王至。现代武术家温敬铭先生的《赞少林》的五言联句,也生动地歌 颂了少林武术的精湛,抒发了保邦靖世的情怀。其诗文为:赫赫少林拳,创造在中原。盛誉遍世界,技威扬河山。名家代 代出,圣手时时现。丰功记彤史,伟绩载黄卷。僧徒佐唐宗,边澄 服倭番。复明举大旗,抗清申洪愿。两诫雄文在,二经妙技传。红 拳着发活,绵掌技艺先。少林棍法妙,罗汉拳势险;伟哉少林派, 光辉照武坛。赞扬禅武文化一些诗句描写了少林寺以禅、武两绝见称于世,道出了少林武 术禅武合一的文化特色。如明代周易的《入少林寺》梵宇称奇绝,山僧负胜命。谈玄更演武,礼佛爱论兵。诗中道出了少林寺的双奇:不仅建筑与禅学天下称奇,而且寺 中僧都“负有胜命”,与别处的和尚不一样,既要礼佛,还肩负着护 寺卫国、平乱安民的重要使命。紧接着“谈玄更演武,礼佛爱论兵” 就更进一步说明了少林寺僧禅武结合的特点。而从明朝著名抗倭将领、棍术冠绝天下并传授少林武僧棍术的 俞大猷《诗送少林寺僧宗擎有序》中,我们也能找到禅武归一的 依据:学成伏虎剑,洞悟降龙禅。杯渡游南粤,锡飞如北燕。能行深海底,更陟高山巅。莫讶物难舍,回头是岸边。诗中充分反映了禅武之间的密切关系。见证武学功夫还有些诗描写了少林武僧精湛的武术技艺和少林武术内容的博 大精深。明代程绍的《少林观武》可称得上是少林武术史上的优秀 诗证。其全文为:暂憩招提试武僧,金戈铁棒技层层。刚强剩有降魔力,习惯轻携搏虎能。定乱策勋真证果,保邦靖世即传灯。中天缓急无劳虑,忠义毗卢演大乘。这首诗以作者亲眼所见,描绘了明代少林寺僧习武的壮观场景, 读来使人身临其境,如见其面,如闻其声。“暂憩招提试武僧,金戈 铁棒技层层”描写了少林武僧演练时,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勾画 出了少林武术演武的宏大场面,充分说明当时少林武术内容之繁多; “刚强剩有降魔力,习惯轻携搏虎能”,剩,作多余讲,一个“剩 有”,一个“轻携”,活灵活现地点出了少林武术威猛和敏捷的特 点,写出了少林寺僧精湛绝伦的高超技艺。头发遮眉白,归来五乳峰。梦中闻虏笑,定起看经慵。戒铁支 为枕,衲衣挂在松。闲时穿洞壁,欲去缚狞龙。明代袁宏道《山中逢老衲,少时从征有功者》,全文为:此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征战有功的老僧,反映了僧人的习武生活, 从侧面说明了少林武术之精妙。这首诗以形象而明快的笔调,细致 入微地描写了一位久经战场而归的老僧形象,老僧虽然年事已高但 功夫尚在,尚武精神犹存,进而赞颂了少林武术的神奇。我们虽然 不知道这位老僧的尊号,但其生动的形象却流传百世。中国武术的发展,受地域文化影响,加上名家的兼收并蓄、创 新变革,形成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武当武术就是如此创立的。没 有来自少林的技艺传承,没有祖师张三丰的标新立异,没有道家文 化的熏陶影响,就没有今天独显魅力、极富传奇、与少林齐名的武 当玄功。在中国武林中,一向有“北有少林,南有武当”之说。外家少 林与内家武当,可谓中华武坛中的双峰并峙,各有千秋。最能体现武当内家拳内涵的武术拳种,便是享誉全球的太 极拳。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太极拳练得越慢越吃功夫,真正要 练到上乘的境界,必须在慢和柔上下工夫,在长期的慢和柔的 练习中才能练出内劲,而纵横掉阖则是太极拳内功和技击的特 点。不过今天人们所看到和练习的太极拳,已成了养生健身的一 种运动,而不再如当年那般“伤人于无形、毙敌于瞬间”的精妙 武术了。

浏览338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