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平氏崛起
平安时代末期,贵族间充满了权力的冲突与矛盾,尤其是两大武士集团平氏与源氏,为争夺权利,最终诉诸武力,爆发了保元之乱和平治之乱,掀开了更大战争的序幕。1159年,在保元之乱中,为后白河天皇立了大功的源氏家族首领源义朝,因为不满自己的封位比平氏家族首领平清盛低,乘平氏家族离开京城参拜神社之机,联合藤原信赖,率领部队在三条殿乘着夜色突然发动了军事政变,攻入天皇处所三条殿[图1][图2],拘禁上皇和天皇,甚至杀死了天皇的亲信。在外的平清盛闻讯,立刻赶回京城,击败源义朝,诛杀藤原信赖,伊势平氏皆为胜方贡献良多,战功赫赫,尤其是平治之乱,平氏几乎剿灭了政敌源氏。源氏领袖之一的源义朝于逃亡途中遇害[图3][图4],三子源赖朝[图5]被流放到伊豆,其余苟存的几个儿子亦被强制送入佛寺出家,平氏地位确立。 平氏领袖平清盛于1167年升任太政大臣,朝中重要官职皆为平氏出掌,朝外许多诸侯国亦落入平氏手中。除此之外,平清盛的女儿德子亦嫁给高仓天皇为中宫,并生下言仁亲王(即后来的安德天皇),此时平氏可谓权倾天下。
平氏在势力不断扩张的过程中日渐骄奢跋扈,统治也越来越腐败残暴。旧势力的公卿贵族有的因既得利益受损,有的轻视平氏武夫出身却大权在握,旧势力的反扑逐渐酝酿,最终在图5终不仅平灭平家集团,而1177年于鹿谷(鹿勺谷)密谋诛杀平氏,但随即事情败露,反且在日本历史上首先开幕的源赖朝为平氏所害。由于谋议者中有许多是后白河法皇的近臣亲信,实为后白河法皇在幕后授意,因此平清盛一度欲幽禁法皇。平氏与法皇间的关系已急速恶化。1179年,平重盛病故,后白河法皇收回平重盛领地越前国,引起平清盛不满。清盛唯恐大祸不远,决定先发制人,乃将后白河法皇软禁在鸟羽殿。1180年逼宫高仓天皇,并拥立自己年仅两岁的外孙言仁亲王继位,平氏完全掌握朝政。素有大志的后白河天皇三子以仁王,于1180年4月与摄津源氏的源赖政合谋,假称“最胜亲王”名号,密使在熊野隐居的源行家(源义朝之弟)向全国源氏传送征讨平氏的令旨。然而此事已为监视源家的僧人湛所获,平氏发兵征伐,以仁王与源赖政出奔至园城寺,并向延历寺和兴福寺求援。延历寺拒绝,以仁王等只好逃往奈良兴福寺,到达平等院时,遭到平清盛四子平知盛追击,双方人马于宇治川交战后[图6],源政赖战死。以仁王继续逃往光明山,最后于鸟居前中箭落马身亡。
讨平令旨陆陆续续到达在各地蛰伏的源氏,其中便有河内源氏的源赖朝。在伊豆蛰居的源赖朝与北条时政合谋,开始秘密纠结伊豆、相模、武藏的源氏势力,于8月17日袭击平氏在伊豆的监管山木兼隆。之后源赖朝转往相模,于石桥山遭遇大庭景亲等平氏追讨大军的夹击,惨败而逃。石桥山之战初尝大败的源赖朝辗转逃往安房,途中在海上与三浦半岛豪族坂东平氏的三浦义澄等会合。抵达安房后,源赖朝除了得到官吏阶级(在官人)的支持外,上总的千叶常胤、武藏的足立远元、山重忠等平氏或藤原氏地方豪族,由于当时武士身份的领地不甚稳定,为了更进一步巩固武士阶级的权力与利益也陆续加入,使得源赖朝的势力迅速壮大。10月6日,源赖朝入驻曾是河内源氏祖先经略之地的镰仓。此时,源赖朝已实质上控有关东南部。在关东的另一方,甲斐源氏的源信义(又称武田信义)亦在收到令旨后兴兵讨平。
关东乱起不久,平氏即派遣平维盛、平忠度、平知盛等前往征讨。平氏东征军兵发东海道,10月18日于骏河富士川和源赖朝、武田信义联军对峙。然而关东联军以逸待劳已久,平氏东征军则兵疲马困,武田军趁机发动夜袭,平氏军未战先败、望风而逃。平氏军退去后,源赖朝等决定以经营关东为优先,未加追击,退回镰仓。值得一提的是,富士川之战得胜后,源赖朝在黄溺川阵地与前来驰援的九弟源义经失散多年后再次相会,此后的作战主要由源义经负责执行,源赖朝则在后方运筹。
在关东经略上,对内,为了有效统御庞大的武士集团,源赖朝创立了侍所,命和田义盛和原景时负责掌控。对外,源赖朝则积极收服、铲除关东地区同为源氏的志田义、新田义重、佐竹氏与藤姓藤原氏的足利忠纲等反抗势力,并巩固己方武士集团的权益。
二、源氏蜂起
除了关东之外,各地接获令旨的源氏势力也——兴兵响应。例如土佐的源希义、河内石川的源义基与源义兼父子、美浓的土岐氏、近江的佐佐木氏、山本义、熊野的湛、伊予的河野氏、肥后的菊池氏等,此外,在若狭、越前、加贺也有官吏集团起事。
1180年9月,信浓的源义仲(又称木曾义仲,源赖朝的堂弟)誓师,迅速席卷信浓、越后。
之后曾一度进兵至上野,但由于和源赖朝家族间有杀父之雄的嫌隙,所以不选择与源赖朝会合,而是向北转进,并拥立以仁王之子北陆宫,平定北陆,俨然是和源赖朝竞争的一股强大势力。
三、平清盛病故,
在近战方面,以寺庙、神社为中心的反平势力也如火焰般蔓延,平氏开始强力镇压。1180年12月,平重衡烧毁东大寺、兴福寺,更刺激了寺社的反抗。1181年1月,纪伊的熊野三山势力起事,在伊势、志摩等地和平氏交战。
1181年闰2月,正在规划新体制及镇压作战的平清盛身染热病,于九条河原口的平盛国宅邸逝世,平氏骤失龙首。4月平重衡率领大军东征,于墨俣川大败源行家,史称墨俣川之战。 之后平氏军一度追击到三河,之后因源氏援军抵达,攻势才因此中断。
四、木曾义仲上洛
1183年4月,平维盛、平通盛受命征剿木曾义仲势力。平氏军陆续击破越前、加贺等地,同年5月于加贺、越中国界的利伽罗之战[图7]与木曾军对峙,但为木曾军所破。
利伽罗之战后木曾军举北陆宫旗号,向京都推进。源行家、源行纲(又称多田行纲)、源义定(又称安田义定)等多路进击,突破平氏的京都防卫线。7月,平宗盛等挟安德天皇及三神器弃都西逃,木曾军进入京都。虽然一开始木曾军受到后白河法皇乃至贵族、庶民的热烈欢迎,但由于先前养和大饥馍的影响,军粮不足的木曾军开始大肆掠夺,人心遂望源赖朝能进京平乱。
9月,木曾军继续追击平氏,兵发山阳道。闰10月,木曾军于备中水岛为平重衡所败,史称水岛之战。之后木曾军连战连败,退回京都。
五、源赖朝奉旨勤王
后白河法皇为制衡木曾义仲,屡次催促源赖朝进京勤王。但源赖朝反而趁势要求法皇下旨将东海道、东山道、北陆道等地的国衙领和花园返还给各地国司或本所。法皇迫不得已,于寿 永二年(1183年)10月宣旨,除了北陆道之外,几乎悉数同意源赖朝的要求。至此,源赖朝不只是实质控有关东,也有了法理上的正统性。
源赖朝派遣源范赖、源义经领兵上京,11月初抵达近江。而在这段期间,锐气大挫的木曾义仲不但和法皇濒临决裂,复加以昔日盟友的离弃,逐渐陷入孤立。11月19日,木曾义仲发动政变,法住寺合战后软禁法皇,并解除摄政近卫基通与数位法皇近臣的职务,令藤原师家接任摄政。之后法皇与木曾义仲达成协议,12月法皇下旨命木曾义仲率军讨伐源赖朝。1184年1月,木曾义仲受封为征夷大将军,统揽军政大权。1月20日,源范赖与源义经各于京都近郊的漱田和宇治与木曾军展开会战,木曾军仅400余骑,很快地就被击溃。木曾义仲企图逃往北陆,但于近江粟津遭到截杀。
穴、平氏灭亡
在木曾义仲与源赖朝冲突期间,平氏势力趁机反扑,1184年1月时,势力已返回至摄津福原一带。法皇命源范赖与源义经征讨平氏,兵发福原。 源范赖与源义经兵分两路,于一之谷[图8]奇袭平氏军,平氏军大败,多位大将战死,残部取海路而逃。
一之谷战后,平氏盘踞赞岐屋岛。由于源氏军没有水军,因此未能追击。半年后,8月,源范赖为绕到平氏背后,取径山阳道,但为平氏识破,源范赖大军遭平行盛截断,关门海峡亦为平知盛封锁,陷入兵粮不继的困境。1185年,源范赖渡逃九州,在战情不利的情况下,源赖朝令源义经发兵征讨平氏。2月,源义经渡海,由阿波胜浦上岸,在巧妙获得当地武士势力的支持后,攻陷平氏屋岛本阵,双方陷入胶着的对峙状态。不久,平氏得到源范赖率军驰援的情报,主动向长门退兵,结果造成獭户内海拱手让与源氏,河野通信等水军势力及中国、四国的武士集团一一向源氏输诚。 3月24日,双方在关门海峡的坛之浦[图9]进行海战,约于清晨6时许,由平氏军主动展开攻击。 虽然一开始平氏军占了上风,但中午过后战情即开始逆转。眼见大势已去,平氏大将陆续投海自尽。 最后,平氏血脉的安德天皇抱子二位跳海,坛之浦战结束,平氏覆亡[图10]。
源平合战对日本历史有着重大的影响。其彰示着武士集团的权势跃升,公卿集团的快速衰败。 1179年,后白河法皇被平清盛软禁,日本院政制度崩坏。源平合战结束后,源赖朝于“92年就任征夷大将军,于镰仓设立幕府,开创了日本绵延700余年的幕府政制,直至明治时代。
浏览62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