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传一习单刀于冲斗公,得其法,则知刀 与鞭,大同少异也其单刀轻利.用者便捷若遇坚甲之兵,难制胜 矣。鞭体重,有力者自能运用,惟以身法为要,手法便捷,步法快疾, 诱而击之,乱而取之,心手俱化,方可言技:若遇坚甲连架击之,无有 不毙者。且利于马战,马上惟以身法、手法,无过左右闪躲,及勾搅撩 劈,盘旋击刺数法尽矣。今选数势,绘图于后,述其势可以与枪相敌 者若遇别器,圆转击杀,制胜之机在我矣”这段文字阐述了鞭的特 点及对使用者的要求,指出使鞭时关键在心手俱化鞭法运用的核 心要素是身法与手法。同时程子颐特别强调鞭法运用到马战中,有 很高的击杀效果如果遇到其他兵器,则和使鞭者的临场运用与善 于变化有关。
画戟画戟在当时,很少右使用者.因此关于画戟的使用方法, 亦少见.程子颐将对少林棍法技艺的体悟与认识,运用到画戟中,从 而总结出画戟的制式与招势:“盖间戟之器,有傍枝,便于勾推,与钩 镰枪同类,短枪似不及也。其用法有单手劄,有拿、有捉、有四平、跨 剑骑马、披身悬脚、梁戟通袖、披身穿袖、韩信磨旗、吕布倒拖戟、跨剑 定膝诸势.一如棍法用.乃能尽善以与他艺试,与棍法上着大同小 异耳,亦利于马战”程子颐选取戟-招势,并且绘图以说明。这十 势分别是:高四平戟势、中四平戟势、低四平戟势、跨剑戟势、骑马戟 势、披身戟势、通袖戟势、穿袖戟势、定膝戟势、吕布倒拖戟势:,最后 他还绘制了画戟套路图“
蛾眉铲这•武术器械技艺是程子颐从江西吕月崖那里学习而 来使用时.招法与枪相近“夫蛾眉铲,南北未有其艺,惟江西教师 吕月崖,昔时曾负此器至新安,余家君见其技’勾推快利,进出便捷, 因传其艺,且用法与长枪少异阴阳手持铲,圈里有拿,圈外有拦,有 边拿,有边拦,“勾,有推,有挪劈.有搅压沉铲,有圈里圈外,跟枪用
于快捷,其与长枪配合运用, 则效果更加。同时程子颐也指出 蛾眉铲要比月牙铲更有用。程子 颐将习得的蛾眉铲招势总结为八 势:四平铲势、边拿铲势、边拦铲 势、挪劈铲势、圈里搅沉铲势、圈外 压沉铲势、圈里沉铲势、圈外沉铲 势,并对各势进行解释,配以图谱 呈现。
狼牙棍此器在制式与用法 上完全由程子颐独创。程子颐指 出:“夫狼牙棍,只传其名,而未见 其用者。余昔曾制此器,头长二尺 四寸,靶长四尺,共有六尺四寸,用 法类大刀、阴手棍。若马上用,如 左边一棍打击,倘右边敌至,要将棍稍提于右方,能打得去,焉得便? 故今制,头长三尺四寸,靶只一尺六寸,共有五尺,与拦马撅同类,用 法类铁鞭、单刀。以马上用之,左右砍打,再无妨碍,及前后搅绕撩 劈,无所不便,此为马上之利器,而步下用之,又便。”程子颐指出了狼 牙棍的招法与铁鞭、单刀相近,最适用于马上交战。他还罗列了狼牙 棍十种招势:左看狼牙棍势、右看狼牙棍势、左搅狼牙棍势、左独立狼 牙棍势、右独立狼牙棍势、拗步狼牙棍势、右定膝狼牙棍势、朝天狼牙 棍势、左撩狼牙棍势、右撩狼牙棍势。最后还附有狼牙棍总势套 路图。
长柄斧该器从宋将王德那里传来,对此器的用法,及使用要 求,程子颐阐释到:“此艺当授勇敢之士,其用法,不必花哨,只用勾 砍,缠搅撩劈,兼以馒头五花,数法尽矣。”他总结出长柄斧十种招势
天蓬叉 程子颐从叉的分类,持叉姿势,使叉方法,基本叉势等 方面进行阐释与介绍:“夫叉有阴手叉,阳手叉;阴手叉长不满六尺, 右手持叉向前,或以叉前钻后,或有埋头献钻,与枪相敌。以叉格开 彼枪,再以叉把,或提或压,加以滚身,方能进得去,若迟缓反被彼枪 劄矣,何能取胜?阳手叉名天蓬叉,长有七尺六寸,左手向前,阴阳手 持叉,法有拿拦提压,有单撒手劄,及颠步剪步诸法,与枪相敌,进退 疾便,类于少林棍势。惟身法手法步法兼全者,则得其奥矣。此叉极
便于抵马,彼马奔来,将叉钻入地,叉紧抵住马之咽喉胸膛间,彼若闯 进,自着叉伤,否则亦难进矣.”程子颐共列出八种叉势:天蓬叉势、高 四平叉势、骑马叉势、伏虎叉势、锁口叉势、倒拖叉势、朝天叉势、尽头
叉势最后还列出天蓬叉势套路图
狼羌程子颐认为,狼尧之技 传于戚继光,主要用于军事程子 颐从对狼笠制式的改进入手,介绍 其使用方法,并列出基本招势:“狼 笠之法,竟以杨家枪架势用之,便 无别技接翼,亦能御敌杨家枪三 砂重者八斤,宪重者不满六斤 今以五六斤为度,用者轻便其用 法左手向前,阴阳手持宪,一仰一 覆,宜进口退.仃拿进步挨枪劄, 有白拦进步挨枪劄,有铁扫帚,以 尧放于地,彼枪割入,不拘圈里圈 外,惟以两足颠步而用”程子颐所 列的十二招势为:中平势、骑龙势、 钩开势、闸下势、架I:势、拗步退 势、高四平笠势、中四平宪势、低四笠势、磨旗笠势、尽头笠势、初天宪势
藤牌程子颐主要从藤脾与标、腰刀的结合使用,以及适用对象 等方面进行介绍:“用牌之间,复有所谓标者,所以夺人之II,而为我 之疑兵,所赖以胜人者矣 '牌无标能御,而不能杀,将欲进步,然后起 标,勿轻发以败其郭 腰刀用于发标之后,以杀敌,非长利轻泛,则不 能接远其习牌之人,乂须胆勇气壮,轻足便捷者,然后砰授之”同 时,他还强调藤牌在军事战场上的功用程于颐列出八种藤牌招势: 开扎衣势、斜行势、仙人指路势、滚牌势、跃步势、低平势、金鸡畔头
射箭程子颐从“步骑射法图说”和“射礼图附传”两个方面进 行著述具体内容有射艺小引、射论、射礼三部分。从其“射艺小引” 中可以看出,这是关于古今射艺的一部集成著作。因其对射艺的重 要性、流变、个人习练论述详尽,故兹征引如下:
夫射者,乃六艺之一,继礼乐而为用,圣王之所以威天下也。
故弦木为弧,刿木为矢之义,首载之易矣。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射 有三:一为大射;二为宾射;三为燕射,则礼经载之。司弓矢,掌 六弓四弩八矢之法,则周礼又载之。轩辕黄帝之臣,挥作弓,夷 牟作矢,自邃古而然矣。孔子习射于矍相之圃,而观者如堵墙 焉,则文修武备并重。射何i巨不为圣贤事耶
我圣朝功令学官 之旁,各有射圃,今强半艺蔬矣。季公集郡国材官良家子,试之 先骑射,后文艺。今饮羽贯革者几人,此岂射之尽不善哉。抑射 法之不传耳。……余自弱冠时,从师问友,常会南北之善射者相 讲求,凡射中之立法、身法、手法、挽法、审固法、撒放法,皆选择 古今要旨,合纂成编,加以参考,绘图注于左,使览者按法研习, 熟自生巧,所谓其中非尔力者,庶有裨于万一焉。故忘其寡陋, 用公同人,使幸而当路见采,以颁诸郡县材官及良家子,则人人 皆挽强之选也。昭义步兵,雄边子弟,将复见于今日矣。即偶有 一隅不靖,小丑蠢动,奚虑哉?
第五节 武术与徽州军事(三)
明代东南倭患,是明代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国家安全问题。 在与倭奴的军事斗争中,徽籍官员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军事战略与 军事武术思想在明代抗倭斗争中的作用重大。胡宗宪,字汝贞,号梅 林。明绩溪人。嘉靖戊戌进士,官至兵部尚书,督师剿倭寇,以言官 论劾下狱受死,万历初追复原官,谥号襄懋。其事迹《明史》有记载。 其所撰的《筹海图编》十三卷,涉及的军事武术颇多。该著作中,关于 海船、兵仗、戎器、火器等记载,无不周密,特别是四库馆臣在《四库提 要》中说:“又若唐顺之、张时澈、俞大猷、茅坤、戚继光诸条议,是书亦 靡不具载。”我们知道,上述五位明代武术发展史上,著名的武术理论 家与实战家,在明代武术理论体系建构中,地位突出,影响深远。胡 宗宪能够在其《筹海图编》中辑录上述五位武术家的论断与观点,表 明了胡宗宪在传承发展明代武术。胡宗宪的军事武术著述主要体现 在其《筹海图编》卷十一至卷十三中,即“经略”中。兹从军事武器、 武术训练方面予以归纳总结。
关于倭刀的记载。胡宗宪在卷二《倭国事略》“倭刀”条中,对这 一外传而入的武器,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刀有高下,技有丁•拙,倭 之富者,不惜重价而制之,广延高师而学之,其贫者所操不过下等刀 耳。善运刀者,在前冲锋可畏,颇有限也。中国人不知,望之辄震而 避焉,擒获夷刀亦莫辨高下,混给兵士,故志之。”事实上,胡宗宪对倭 刀的介绍,有助于兵士消除对倭刀的恐惧,获得战胜倭刀的信心。关 于倭刀的具体制式,胡宗宪记载到:“大小长短不同,立名亦异。每人 有一K刀谓之佩刀,其刀上又插一小刀,以便杂用。又一刺刀长尺 者,谓之解手刀,长尺余者谓之急拔,亦刺刀之类。此三者乃随身必 用者也“”倭刀中有一类大刀,“其大而长柄者乃摆导所用,可以杀人, 谓之先导。其以皮条缀刀鞘,佩之于肩,或执之于手,乃随后所用,谓 之大制”。在刀的分类上有上等与此等之分。其中上等刀中的上库 刀,制造精良。“山城国盛时,尽取日本各岛名匠,封锁库中,不限岁 月,竭其工巧,谓之上库刀。其间号宁久者,更加世代相传,以此为 I:”。而此等中的备剪刀,“以有血漕为巧,刀上或凿龙、或凿剑、或凿 八幡大菩萨,春日大明神天照皇大神宫皆其刑著在外为美观者”。可 见备剪刀制作上很精致。
浏览32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