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融武、吴两家太极拳于一身的 秦文礼,去北戴河拜见了已是国家太极拳13 名家之一的李经梧。1981年正式向李经梧 学习陈式太极拳,此时的秦文礼,已年过五 十,弟子成群了。在李经梧的指导下,秦文 礼取南(永年)北(北戴河)拳术之长,悉心琢磨,抓住“北方”定步推手 亦有腾挪的特点,兼收“南方”活步推手拖胯对肩的长处,融陈式、武 式太极拳的风格为一身,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点的功法招式与劲 路。李经梧评价秦文礼“既没有照搬姚继祖的路子,也不完全效法我 的招式,他有他自己的特点,秦文礼就是秦文礼”。秦文礼在李经梧 处学得陈式太极拳后,便在弟子中广为传授。并不断介绍弟子前往 李经梧处深造。薛志城、林东河就是由秦文礼亲自带着,向李经梧学 拳的。后又多次赴北戴河,向李经梧学习陈式太极拳
寇长青曾引荐自己的弟子刘云廷到自己的师傅曹珂处学习梨花 大枪和陈式太极拳。
1976年3月,金玉桂随李见性拜访了李经梧,得李经梧所传“抓 闭呼吸功法"。
经梁宝根介绍,1983年开始,柳军珂多次前往李经梧处,随李经 梧的弟子王大勇、徐翔、冯益建、吕的和等学习陈式太极拳一、二路及 推手,并得李经梧亲传。杨书太1985年到北戴河向李经梧和王大勇 学习陈式太极拳及推手,受益匪浅。
1988年,柳军珂到北京参加国家武术研究院举办的优秀运动员、 教练员、陈、吴、孙、杨4式太极拳竞赛套路培训I班,并以考核优秀结 业。1990年,柳军珂开始在邢台市举办吴式、陈式、孙式、42式拳剑 等培训班,培训学员近万人次之多。
1990年7月,李建军与赵玉林、秦国军赴北戴河拜访李经梧,李 经梧在技击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指点。
在清河县,陈式太极拳首传是黄金庄潘铁山。潘铁山原来练的 是达摩典,1980年,因业务需要,常住河南郑州,在公园练达摩拳时, 遇一练陈式太极的老人,愿意学他的一趟剑,老者将剑学完后,教他 一趟陈式太极拳。1983年,潘铁山从河南回来,将陈式太极拳传给时 任黄金庄卫生院院长的宋国华,陈式太极拳新架由此来到清河。宋 国华演练此拳近20年后,又到河南陈正雷处,将陈式老架学到手。
清河县练陈式太极拳的,还有石家庄马洪的一支弟子,如尹保 福、崔长动、中丁村的徐立志、尹豆坞村及东赵庄村的一些人。
巨鹿县大韩寨村人李现彪,自幼学习本村的戚家拳。1987年从 郑州高炮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驻秦部队。1989年,经朋友介绍,认识 了李经梧的得意门生、全国65公斤级推手冠军谷平海。随其学习太 极拳的国家竞赛套路和陈式、吴式太极拳。1995年,在谷平海的同门 师兄弟刘玉兰、冯益键、赵洪等人的举荐下,正式在谷平海门下拜师。 1997年,李现彪在秦皇岛市第四届太极拳观摩赛中获优胜奖。1999 年,李现彪回到巨鹿。在家乡传授陈式和吴式太极拳,随其学练者有 20 多人。
由上不难看出,邢台学习陈式太极拳者,大多是已经在原有流派
的太极拳或其他拳种方面有了一定基础,甚至已经是成名人物的大 家们。这些大家学得陈式太极拳后,又在后世弟子中广为传播。在 这一传播过程中,其师承脉络仍是本门原有体系。因此,邢台并没有 形成独立的邢台陈式太极拳流派。
第二节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系河北永年广府镇的武禹襄始创 于清咸丰年间。武禹襄(1812~ 1880),名河清,号 才廉泉,表字禹襄。清贡生。武禹襄出身武术世家, 用祖父武镇曾充任千总;祖父武大勇,为武生; 父亲武烈,痒生。武禹襄自幼随父习红拳与骑射 鹭技击之术。时有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湖德,于永 年西大街开一太和堂药店,房产为武家所有,武禹 襄见店中伙计所练之拳与众不同,遂以客东之谊
图2-4武禹裳 求授,练之数年。咸丰二年(1852年),武禹襄奉母命,赴河南探望时任舞阳县令的长兄武澄清,经太和堂店主介绍,特地 绕道温县赵堡镇拜访了当地著名拳师、陈家沟的陈清平。陈正为官司 所累,武禹襄托其兄澄清,通过怀庆知府,了结了官司。陈清平深为感 激.逐留武禹襄在赵堡镇居住月余,将拳技奥秘传授于他。
与此同时,武禹襄长兄武澄清在舞阳县一盐店获得一册山西王 宗岳编写的《太极拳论》,这是当时发现的第一部总结太极拳练法、用 法以及太极拳命名由来的重要文献。武禹襄到达舞阳时,其兄将拳 谱交给他。返乡后,他放弃科考,以儒家学说为指导,参以兵家奇正 虚实之术,经多年潜心研习,并与力大精通武艺者相搏,以验技巧,神 乎其技,故其术尤为精到。武禹襄根据心得,写有《十三势行动要 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说略》、《四字秘诀》、《打 手撒放》、《身法八要》等著名拳论和习拳要旨,把太极拳升华为练意、练体、练气三者相结合的高级拳术。武禹襄还根据拳理拳法创编了 一套融技击、健身、养性为一体的拳式和刀、杆锻炼套路。又把定步 推手演化为活步推手。形成了“简洁缜密,术法分明,古朴典雅,端庄 洒脱”的独特风格。
武禹襄研练太极拳成就虽大,但因受社会地位所限,不屑公开课 徒传艺,得其真传者,除外甥李亦畲、李启轩外,只有杨班侯一人。
武禹襄的长兄武澄清写有《释原论》、《打手歌》等。仲兄武汝清 也写有《太极拳结论》等文。使得太极拳形成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和 实用体系。武禹襄的传人李亦畲(1832~ 1892),字经纶, 同治元年举人。他秉承武禹襄的武学,并将其发 扬光大,李亦畲著有《五字诀》、《走架打手行动要 言》、《撒放秘诀》、《太极拳小序》等拳论。武式太 极拳传入邢台的清河县就始自李亦畲。
李启轩,字承纶,光绪元年举人,李亦畲的胞 弟。著有《敷字诀》、《各式白话歌》等。
李氏兄弟都先后科举人。但因受其舅父的影响,均放弃仕进,专心致力于太极拳的演练和研 究,以李亦畲成就最大。李亦畲于1881年至1882年间,将王宗岳的 拳谱、武禹襄的拳论以及自己的著作,手书三册,史称“老三本”。一 本自存,一本交弟李启轩,上本交弟子郝和。
李亦畲之子李逊之,是后来著名的太极拳大师姚继祖的老师,也是后来邢台太 极拳传人杨书法、杨书太的外公。杨氏兄弟的母 亲就曾亲自介绍杨氏兄弟与秦文礼、梁宝根等太 极拳的成名人物拜在姚继祖门下学习武式太极 拳。使这几位从吴式太极拳开始的人物最终成为 武式太极拳的骨干。
武式太极拳在邢台地域内的传播始于清河县。清河县在历史上就是人才荟萃、文化发达的地方。清河县不仅 是张姓始祖的封地,也是西汉清河郡国的国都。在历史上,清河县数 次归于永年广府治理之下。时间最长的是从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 开始直至清末的这次,清河县一直是广平府辖县。经济、文化及民间 武术受永年广府影响颇深。近百年来,清河县有200多个村庄建有 武馆或演武厅。有不少演武厅的刀枪器械毁于1958年的大炼钢铁 运动中。但石锁、石担等练功器材仍然找得到。
清河县四家务村八方锤门派的李老月到广府贩卖估衣住李家 店,得以见识李亦畲演示太极拳。又利用给李亦畲夫人按摩治病的 机会,多次向李启轩讨教太极拳之内涵。虽然仅仅半月时间,老月却 深有体会。回清河后,便向他的师傅葛福来介绍武氏太极拳的优点。 葛福来本是好学之人。经和老月交手试招,觉得武式太极拳在劲路 和技击各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决心亲自到广府拜会李亦畲。 葛福来,生卒年月不详。但据后世弟子所传,葛福来是葛顺成的 大伯,比葛顺成大二十几岁,葛顺成出生于1868年,估计葛福来的出 生时间应在1840年代。葛福来又名葛老太,其弟葛福兴,又名葛老 俊,清河县葛家村人,祖传八方锤世家。葛福来为人豪爽仗义,以押 运、销售食盐为主业,有不少贫困人家得到过葛家的接济。葛福来生 有一子,名顺华,小名“二和”,家传八方锤练得很出色,有来葛家较技 比武者,多让二和出面应对。
1882年(清光绪八年),葛福来利用押运食盐的机会到了广府城 李家店,向李亦畲面提试手学拳之事,李亦畲既不与他动手,也不收 其为徒,葛福来无功而返。1883年初,葛福来再赴李宅,表明愿见识 此拳、学习此拳的殷切愿望。李亦畲感其诚,叫来大弟子郝为真与葛 福来试手,并嘱郝为真不许还手,只让葛福来认识此拳就行了。葛福 来见有机会,略一客气便挥拳向郝为真胸膛打去。郝为真不避不让, 拳到时只哼了一声,葛福来便被弹出七、八尺远。葛福来站定身躯, 又向郝为真小腹猛击一拳。郝为真又是只哼一声,其福来又被摔出。 葛福来被太极拳的神奇彻底征服,跪在李亦畲面前要拜师学艺。
浏览1,96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