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国家开始实行武术段位制,邢台共有27人获四段,21人 获五段,4人获六段。2000年1月20日,邢台市又有10人获一段,18 人获二段,64人获三段。2001年12月24日又有3人获一段,3人获 二段,18人获三段,23人获四段,12人获五段,4人获六段。

世纪之交,在传统武术项目健康发展,广为普及的同时,邢台武术的竞技比赛和对外武术交流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丹玉魁、丹力军、夏云飞等人纷纷走出国门,在更大的范围内向世界传播中国武术。当年 远赴美国的董增晨,也于1998年开始,连续三年率数十名美国弟子返回故乡,与邢台武术界一道,组织国际董式太极拳联谊会。

无须讳言,中国武术在20世纪后半叶出现了重竞赛表演,轻实 战的现象,武术党技的外在形式越来越漂亮,但实战能力却在逐步退 化。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国家开始运用散打比赛等形式,使武术回归 其本来面目,武术的实战技击再次受到重视。2001年9月,河北省武 术培训学院协助河北省武术协会,举办了河北省首届武术散打教练 员、裁判员培训I班,邢台清河武松文武学校长牛海岭、河北巨龙武术 院院长吴振龙参加了本次培训。 ,

随着邢台历史文化研究的兴起和武术史料挖整工作的不断深 人,邢台的武术史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邢台武术史料的研究已经成为邢台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武术在邢台的进一步 弘扬和邢台历史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武术作为邢台历史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正在绽放出新的异彩。

第二章太极拳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几十年来一直争论不休,到目前为止,大致 有五种说法:1.明末清初武术家陈王廷所创。2.宋代武当山道士张 三丰所创。张三丰生卒年代和生平众说不一。清黄宗羲《王征南墓 志铭》载“三丰为武当丹士,……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 百余”。又说:“内家拳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故别少林为外家,拿 起于宋之张三丰。”但据《明史•方伎传》云:“张三丰,辽宁懿州人,名 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尝游武当诸岩壑。……太祖故闻 其名,洪武二十四年,谴使觅之不得。……元顺三年,英宗赐诰赠为 通微显化真人,终莫测其存亡也。”其中通篇未提及张三丰创拳一事。 后经唐豪考证,认为张三丰创拳之说为讹传;3.清王宗岳所创。4. 道家有识之士根据道家哲学思想创造。5.也有人认为,梁时韩拱月、 程灵洗、程煜、唐时许宣平、李道子、殷利亭等早创此术,只是名称不 同,名“三世七”,意指37式。许宣平身高七尺六寸,髯长至脐,发披 至足,步行如飞,能赶上奔马,隐居城阳山。后辟谷常负薪卖柴于市, 人若问之,则吟曰“背薪朝出卖,饮酒日夕归,问吾家何处,穿云入翠 微”。其后的李道子唯以麦熬为生,人称之为“款子李”,其所传之太 极拳亦37式,名“先天拳”。其意盖指太极拳由八卦五行练起,至无 形无象之无极而大成。

究竟太极拳源于何时、何地、何人?武术界、史学界都没有一个 定论。但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其一,就太极拳的名称和精神内涵而 言,老子的《道德经》作为其哲学基础是完全可信的。其二,虽然杨 式、武式太极拳均源于得陈式太极拳真传后的再创造,后又从杨式太 极拳派生出了吴式太极拳,从武式太极拳派生出了孙式太极拳,但陈 式太极拳也决不是太极拳的滥觞。

第一节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原籍山 西泽州郡(晋城),后搬至洪洞县。明洪武七年(1374),迁居河南怀庆 府(沁阳)。因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得乡邻敬重,故称其所居 之地为陈卜庄。后因陈卜庄地势低洼,常受涝灾,又迁居温县城东十 里清风岭上的常杨庄。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着陈氏人丁 的繁衍,常杨村易名陈家沟。

陈家定居温县之后,六世同居,七世分家。为保卫桑梓,使地方 得安,在村中设学武社,教授子孙。关于陈氏拳艺、人物和事迹的记 载,仅从陈氏九世孙陈王廷才见诸文字。

— 陈王廷(1600 ~ 1680),又名奏廷,明末清初 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是明末著名战将,在河 南、山东很有声望。1644年明朝灭亡后,陈王廷隐 居乡里,依据祖传拳术,博采众家精华,结合太极 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 造出了陈式老架太极拳。其内容包括:“太极五拳 路”、“炮锤一路”和“长拳一百零八式一路”。其拳 式舒展低沉,动作运行如螺旋缠绕,刚柔并见,运

图2-1陈王廷行中时有刚快发劲和跳跃震脚等动作。因年代久 远,陈王廷的著作多遭散失。仅存《拳经总歌》和《长短句》词一首。 《长短句》日:“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此危险!蒙恩赐,枉徒 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 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欠官粮早完, 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 耳,不弹冠。笑煞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坦,名利总 不贪。参透机关,识破邯郸,陶情于鱼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伎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成 也无关,败也无关。不是神仙,谁是神仙?

自陈王廷之后,陈家沟练习太极拳之风日盛。第十四世陈长兴 (1771 ~ 1853),字云亭,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 《太极拳战斗篇》,他在祖传老架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 精练归纳,发展成为后来的陈式太极拳一路、二路,又名炮锤。后人 称之为太极拳老架(大架)。陈长兴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在武术界 享有盛名。其子陈耕耘拳艺精奥,继父走镖山东,历时十余年。陈耕 耘的儿子陈延年、陈延熙均为太极名师。杨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杨露 禅就是陈长兴的徒弟。

与陈长兴同辈的陈有本在原套路上又有改动,逐渐舍弃了某些 难度和发劲动作,架式与老架一样宽大,称为新架(后世称小架)。

十五世陈清平(1795 ~ 1868),陈有本族侄,从陈有本学太极拳后 自创新架式,动作缓慢,小巧紧凑。因赘婿陈家沟东北5里左右的赵 堡镇,故所传拳艺又称赵堡架,二气一;

十六世陈鑫(1849~ 1929),字品三。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为世代口 传身授的陈式太极拳著书立说。用12年的时间写成《陈式太极拳图 画讲义》四卷,阐发陈氏世代的练拳经验。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 六拳谱》等著作。

十七世陈发科(1887 ~ 1957),字福生,是近代 陈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陈式太极 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自1929年至1957年,一 直在北京教授拳术。以其刚柔相济,采、搦、肘、 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而著名,技击技术极好。 主要弟子有沈家桢、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 尼、冯志强、李经梧、萧庆林等。

邢台的陈式太极拳大多为陈发科和李经梧所

图2-2陈发科传。由于武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发端不久便在 邢台境内广泛流传,而陈式太极拳当时在邢台却鲜为人知。所以,邢
台的陈式太极拳不仅晚了许多,也并不像武式和杨式太极拳那样流 传有序°大多是其他拳种的成名人物或他们的弟子们在原由拳种的 基础上拜师再学。由于这些人物的努力,陈式太极拳在邢台的传播 还是很广泛的。

1929年,邢台杨式太极拳的一代传人曹珂在石家庄传拳时,陈发 科赴北平教拳。曹珂将其拦截在石家庄,带礼品前往拜访,并与陈试 技。曹珂一个大拨,陈发科用仆地锦化解,将曹珂击出。曹珂即刻向 陈发科求学,因陈发科要去北平,将曹珂介绍到陈家沟学拳3个月o 一年后,曹珂到北平看望陈发科时,已功夫大长。

李经梧既是陈发科的徒弟,又同赵安 祥、王培生和李秉慈同为杨禹廷的弟子。 1961年,邢台梁保根参军在秦皇岛。1962 年,由赵安祥引见,让梁保根向李经梧学习 陈式、吴式太极拳浜。

浏览710次

    <<   上一篇   下一篇   >>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 牡丹园/花园路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
  • 首都体育学院校区(海淀区)

    查询地图 公交/驾车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