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念开发功力的气功在中国武术里,气功被称作“内功”,又叫“炼气”。“气功” 这一名词是在清末才出现的,古代称为“行气”或“导引”。它是 在经络学说的基础上以调息运气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健身方法, 被视为中国传统的养生之道。气功应当成为一门科学。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它不可避免 地带有浓厚的宗教意识和巫文化积淀。在中国,养生之道与气功有 着不解之缘,而武术中的内功又与气功相通。渺小的人与威力无比、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永远是一对实力悬殊 的矛盾。面对这强大的对手,人几乎是无能为力的,于是人试图向 自己的生理极限挑战。在东方,中国人借助道家的养生术,印度人 借助佛教的瑜伽术,早在两千年前就开始了对人体自身能量的认识和开发,这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气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交兵,天下大乱,但在文化学术领域却出 现了 “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作为一门养生之学,气功已经崭露 头角,为其以后的发展完善奠定了理论基础。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老子从哲学高度总结了当时的气功理论, 提出了 “致虚守静” “营魄抱一” “专气致柔”等基本原则,使气功 修炼趋于理论化。稍后一些,庄子提出了 “吐故纳新”的行气理论。他的《刻意 篇》是专门研究养神的,文中说: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 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这里说的“吐故纳新”,就是行气,即吐出秽气而吸进新气,后 来的道家养生家们又把这个过程称为“食生吐死”。庄子还描绘了行 气时的动作,类似后来的五禽戏。由此可以推测,至少在庄子生活 的战国中期,就已经出现了成套的行气动作,导引之士模仿飞禽走 兽的某些动作来配合行气,可视为气功与武术结合的雏形。出现在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 这部书提出了相当完整的经络理论,揭示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指明了它们的循行路线,揭示了气息循行的基本路径,为以后的周 天功奠定了基础,也为武术内功奠定了基础。东晋的葛洪,自号抱朴子,著有《抱朴子》一书,为道家养生 功的一代名师。《抱朴子》对行气之道有详细的描述:(行气),其大要者,胎息而已。得胎息者能不以鼻口嘘吸,如 在胞胎之中,则道成矣。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阴以心数至 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气出入之声, 常令入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气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 转增其心数,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抱朴 子•内篇》卷二《释滞第八》)孙思邈是唐初的著名医学家,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 方》等医学典籍。他在葛洪的“胎息”论的基础上,于行气导引之 术有了新的发展。他在《枕中方》中说道:凡行气之道,其法当在密室,闭户,安床,暖席,枕高二寸半。 正身偃卧,瞑目闭气,自止于胸膈……学之初起,三息,五息,七 息,九息而一舒气,口更翕之。能十二息是小通也……常以夜半之 后生气时闭气,以心中数,令耳不闻。他强调要以“守一之道”来达到“耳无所闻,目无所见,心无 所思”的境界。到了宋代,北宋人张君房集道家服食、炼气、内外丹、方术著 作之大成,辑成《云笈七签》122卷,其中仅炼气功法就有70余 种,可谓中国古代道家气功养生术的总汇。至此,中国古代气功已 臻成熟。与此同时,武术与气功互相渗透,养生家吸收武术的一些动作 以加强导引效果,武术家则自觉地将气功引进武学领域,重视通过 气功训练来挖掘人体内部的潜在能量,使气与力合而为一。这不仅 促进了少林拳等外家拳的发展,而且为内家拳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宋元之后,武术与气功的自觉结合成为中国武术史上一个新 的发展趋势,中国武术从此更趋于成熟和完美。民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不少宣传气功的书籍,其中也有些夹 杂着不少方术迷信的荒诞成分。与此同时,社会混乱,秘密会社遍 布大江南北,民间兴起了一股“武术热”,后来官方也提倡“国 术”,形成气功与武术并举的局面。当时有一个叫因是子的人,写了一本《因是子静坐法》,提倡静 坐健身之道,在当时的中国知识界掀起了一股“静坐热”,并曾引起 一场争论。这位因是子就是著名的佛学家蒋维乔教授( 1872一 1958)。他自幼多病,28岁时患有严重肺结核,遂下决心隔绝妻孥, 在一间静室专心练功,以静坐为主,200多天先后打通尾闾、夹脊、 玉枕三关,其后又打通了奇经八脉,至84岁仍十分健康,终年 无病。在对人体自身能量的开发过程中,我们的前辈发现,通过练气 功,竟然可以使平凡的人获得某种不可思议的功力。例如,气功可 使躯体极其柔软,屈伸自如,这是武术中的“童子功”;可使人全身肌肉坚实如铁,不怕外力击打,这是武术中的“金钟罩”,又称 “铁布衫”;还可使人的气力增大许多,掌断砖石,脚断石碑,这是 武术中的硬功;又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寿,这是养生功。人最珍贵的无过于生命,中国人对此领会得尤为深刻,所以比西 方人更醉心于养生之道。根据中国传统的气功理论,要想练好气功, 必须首先做到心地清净,摒弃名利,守虚尚静,戒绝妄心,必须具有 大忍耐力、大坚行志、大寂寞心,并有相当悟性,才可能有所成就。气功的健身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如果将它片面夸大,那 就有可能走向反面。先练眼,后练“点”——点脉抓经的点穴奇功点穴术是中国武术中实战性很强、同时又传承工其具有隐秘性 的一种武术。少林点打名师汝静法师有一首《点穴歌》:点打奇功门,秘传在少林。 立志练真功,该有苦恒心。 一练硬功底,气功乃根本。 气壮推山河,四两拨千斤。 二练手指功,平日须专心。 先练指点土,再练点桐椿。 更练指点石,苦习五冬春。 后练点铁板,莫惧受苦深。 先练视点处,次练开穴门。眼力练成准,暗室辨假真。 夜间能点打,白日千百准。 气指眼之法,点打武艺真。 三十春秋苦,可得真功夫。可见,要想练好点穴功,与平时的苦练是分不开的。点穴术由于传承上的隐秘性,一般人很难全面了解。这也就造 成了历史上的点穴术有不同的流派,各有各的传承,各派有各派的 要穴和死穴。如果在实战中点击了这些穴位,对手立马致命或致晕, 丧失战斗力。当然,点穴术除了实战以外,还有疗伤和治病的功能。点穴术根植于中国的经络理论之上。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身 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这些经脉上又有几百个穴位,经脉和穴位 都是人体气血的流通之处,如果点击这些穴道,就能造成人体气血 的阻塞,轻则瘫痪,重则致命,这就是点穴术的基本原理。从上述这首《点穴歌》可以看出,要练成点穴术,必须要有深 厚的内功基础,一定要通过站桩练成浑厚的内气。在此基础上,还 要经年累月地练指力和眼力。点穴术更难练的是眼功。眼功在武术中极为重要,在点穴法中 也是如此。练习点穴法要深知“眼力为点穴法之魁”。眼力者,重在 转动灵活,能够迅速地看清物体的移动,并且在暗夜中也能瞬间看 清,也就是一眨眼的工夫就能够看清楚对方的位置。相对于其他流派来说,少林拳械中暗藏点穴法很多,但是与小 说家百步点穴者不同,点穴时,必须抵隙贴实,用全身气力一吐。 则沉重如山,必透肤里。“气之着筋骨皆折。”如点于胸者,则中气 打断,不过七七之日必亡。点于背者,则腹脏震动难逃四九之期, 因透击要害,其人必伤,伤重必死。然必功夫纯熟,内气充足,方 能有效。若常人虽点于要害之处,亦不关痛痒。点穴功夫好,若点 于醉穴(气闭昏迷)使之哭;点于麻穴(痛而且痒)使之笑;点于 痛穴(当下倒地),轻者疼痛不知所措,重者昏迷至死。或按十二地 支,以点人身之血球,又为吾人所不可不研究者。人身有365穴(好比人生中的一年,365天),针灸中可用360 穴,少五穴失传。打界中,少林36打穴,闭穴法中,24点穴。又有 拿穴者,所拿穴位和打穴、点穴略同。抓脉功类似点穴功,但不是用点的手法,而是用抓的手法,抓 脉抓经,顿时能够置人于死命。抓脉功中常见的有琵琶手,此功属于软功外壮,练阴柔之劲, 是专练指头拈劲的一种功夫。此功需历久不渝,费时多,成功较难, 但此功练成后,手指触人即致重伤。
浏览329次